王燕平 陳逸敏 羅瓊慧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yī)院博羅分院內(nèi)科,廣東惠州 516100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指創(chuàng)傷失血、嘔吐、腹瀉、脫水、利尿等各種原因引起的循環(huán)容量丟失而導致的有效循環(huán)血量與心輸出量減少、組織器官灌注不足、細胞代謝紊亂和功能受損的病理生理過程[1]。生脈散可用于保護心肌細胞、治療糖尿病、抗動脈粥樣硬化、保護腦缺血、抗休克、保肝、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對多種原因所致的休克以及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及其并發(fā)癥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2]。研究發(fā)現(xiàn)[3-4],生脈注射液聯(lián)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老年休克療效確切,對感染性休克在早期的復蘇幫助較大,可減少患者對血管活性藥物的依賴。本研究觀察生脈注射液輔助治療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觀察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9.3±6.4)歲,年齡范圍為42~69歲;病程(9.3±6.8)d,病程范圍為2~17 d。對照組,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9.2±6.7)歲,年齡范圍為41~70歲;病程(9.6±7.1)d,病程范圍為2~17 d。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皮膚濕冷,精神狀態(tài)改變,收縮壓下降(<90 mmHg或較基礎血壓下降>40 mmHg)或脈壓差減少(<20 mmHg)、中心靜脈壓<5 cmH2O或肺動脈楔壓<8 mmHg,尿量<0.5 mL/(kg·h),心率>100次/min;②年齡≥18歲;③有血容量不足的證據(jù)并排除其他類型休克;④家屬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及風濕免疫性疾病等;③對研究藥物過敏者;④近期應用過對本研究療效有影響的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等;⑤家屬不配合治療者。
所有患者明確診斷為低血容量性休克后立即給予積極治療,盡快糾正引起容量丟失的病因,根據(jù)血容量情況進行限制性液體復蘇或輸血治療同時糾正酸中毒,使用11~20 μg/(kg·min)多巴胺用于維持平均動脈壓≥65 mmHg,若血壓不能維持馬上使用去甲腎上腺素對血壓進行調(diào)控,必要時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生脈注射液治療,將60 mL生脈注射液(雅安三九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1021941)用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北京雙鶴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0621)稀釋后靜脈滴注,1次/d。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根據(jù)四肢厥冷、汗出、脈欲絕、煩躁、神昏、惡心嘔吐等癥狀的無、輕、中、重度,分別計0、1、2、3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病情越重。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 意識清楚,紫紺、呼吸困難明顯緩解,周圍微循環(huán)灌注情況明顯改善,脈壓差>30 mmHg,收縮壓>90 mmHg,尿量>30 mL/h;有效 意識恢復清醒,脈壓差、收縮壓均有所改善,尿量有所增加,仍需間斷給予升壓藥;無效 脈壓差<30 mmHg,收縮壓<90 mmHg,病情沒有得到改善甚至進一步惡化。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前,2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總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n=30,分,
與對照組比較,△P<0.05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3.3%(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30,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早期理論認為,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循環(huán)容量的大量丟失導致氧氣輸送不足,激活許多旨在維持重要器官灌注的體內(nèi)平衡機制所致。目前較為公認的觀點為,低血容量性休克是在細胞、組織和整個機體不同水平上的綜合作用且復雜病理生理作用后的結果,出血所致的低灌注和物理創(chuàng)傷所致的組織損傷是其主要致病機制。持續(xù)的缺血缺氧,糖的有氧氧化受阻,無氧酵解增加,乳酸生成顯著增加,并在組織蓄積,導致乳酸性酸中毒,造成組織細胞和重要器官發(fā)生不可逆損傷,導致急性腎功能損害、消化道出血、彌散性血管內(nèi)凝血等,內(nèi)毒素血癥和缺血-再灌注損傷可誘發(fā)大量炎癥介質釋放,直至發(fā)生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1]。
中醫(yī)學中并沒有“低血容量性休克”這一病名,但根據(jù)其臨床特點和病程演變,應當歸屬于中醫(yī)學“脫證”“厥證”范疇?!柏首C”是指因邪毒內(nèi)陷,或亡津失血或內(nèi)傷臟氣所致的正氣耗脫、氣血逆亂的一類急危重證,以神志淡漠、脈微欲絕,或大汗淋漓、煩躁不安、四肢厥冷為臨床表現(xiàn)[5]。生脈注射液是在祖國醫(yī)學經(jīng)典方劑“生脈散”的基礎上,采用現(xiàn)代制劑技術制成的中藥注射液。由紅參、麥冬、五味子等藥物組成,具有益氣養(yǎng)陰、復脈固脫之功效。金·張元素《醫(yī)學啟源》最早記載生脈散:“麥門冬,氣寒,味微苦甘,治肺中伏火,脈氣欲絕,加五味子、人參二味,為生脈散,補肺中元氣不足”。羅俊華等[6]研究結果表明,生脈注射液治療高齡維持性血液透析相關性低血壓療效顯著,其機制可能與抑制ET-1和NO過度生成,糾正ET-1/NO紊亂有關。
本項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7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3.3%;2組患者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結果表明,應用生脈注射液輔助治療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可顯著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提高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生脈注射液輔助治療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