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英
(湖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 黃石 435002)
我國在正式提出研學旅行之前,各學校主要以春令營或夏令營的形式,或者以組織學生春、秋游以及走訪參觀的形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2013年發(fā)布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明確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但尚未對“研學旅行”的概念進行完整的表述[1];2014年,11個省區(qū)將研學旅行納入教學計劃試點,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經驗;2016年12月19日由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聯合統(tǒng)一印發(fā)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指出了開展研學旅行的時代要求和現實意義、主要任務、基本原則,意味著研學旅行已經完全進入教育發(fā)展計劃,要求各地區(qū)開展研學旅行教育活動[2]。
國家對研學旅行的明確表述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3]。研學旅行是適合當前我國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新教學活動,對促進教育發(fā)展和社會經濟增收都有積極意義?,F在僅從教育領域,尤其是中學歷史教學方面探討開展研學旅行的重大意義。
第一,將研學旅行納入教學計劃可以豐富歷史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而更有效地完成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總目標。農村中學歷史歷來備受冷落,對歷史學科的教學形式創(chuàng)新不夠,導致中學歷史教學模式長期僵化,加之歷史知識相對枯燥單調,使得歷史課堂缺乏生機與激情,歷史教學的人文素養(yǎng)教學目標也難以達到,學生對歷史的感悟不充分。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開展研學旅行,通過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整合課本知識和研學旅行基地特點來帶領學生進行研學旅行,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式、“填鴨式”的歷史知識教學,豐富歷史教師的教學方式。在歷史研學旅行基地邊游邊學,讓學生帶著任務參觀博物館、歷史遺跡和名勝古跡,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改進學生的歷史學習方式,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
第二,研學旅行是根據中小學培養(yǎng)目標和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而設計的一門綜合實踐課程,在打破學科限制和進行教學內容整合上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社會學科,和其他各學科的內在聯系緊密。在中學開展歷史研學旅行,不僅能切實感受到歷史的沉淀感,親身觀察歷史文物、遺跡,了解與拉近歷史的距離感,由課堂的間接性知識接受轉變?yōu)橹苯咏涷灮瘜W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更能在研學旅行過程中學習到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解決問題、探究合作的能力。
隨著我國的經濟飛速發(fā)展,旅游業(yè)的興起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為中學研學旅行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然而近幾年研學旅行的開展情況并不容樂觀。教育部門、學校鑒于研學旅行的安全問題、教育經費組織問題、教學設計方案問題、與研學旅行基地的溝通協調等問題,紛紛放棄開展研學旅行。由于教學資源分配和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城鄉(xiāng)學校的研學旅行開展情況也有所差別,城市中學開展研學旅行的機會遠遠大于偏遠的農村中學。農村中學要開展研學旅行,尤其是在歷史教學中開展研學旅行,在目前面臨著諸多的困境。
由于我國經濟東西、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東部地區(qū)和城市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居民收入頗豐。大部分農村地區(qū)目前仍然處于產業(yè)結構單一,經濟增長緩慢,農民收入低少的階段;為維持孩子的教育支出,大多數孩子的父母都選擇了進城務工,孩子就成為了留守兒童;農村父母們不太能理解、也不太會支持在他們看來是游玩一樣的研學旅行。學生想要從家里面獲取研學旅行經費的需求難以被滿足,學校也無法負擔如此龐大的教育經費支出,難以實現研學旅行的開展。
教育部早已提出要轉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堅持教育要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總目標。新課標在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和城市地區(qū)的貫徹落實比較到位,也取得了一定教學成效。然而在農村地區(qū),由于新老教師對新的教育政策的理解不夠、學校未大力宣傳、教學資源緊張等諸多原因,大部分農村中學教學仍然面臨著緊張的中高考升學壓力,導致學校緊抓學生的學習成績,對課堂教學以外的其他教學方式關注不夠。大部分農村中學教師從未了解過什么是研學旅行,即使部分教師知道研學旅行,迫于升學的壓力,也漠然置之。
對于農村中學生來說,了解課外知識的渠道有限,以及家庭的經濟壓力和期望以升學走出大山的心態(tài),使他們不太會主動了解研學旅行,認為研學旅行既費錢又費時,影響學習,因此對社會積極提倡的研學旅行持淡漠態(tài)度。加之歷史科目在目前農村教學體系中并不是主要科目,師生關于在歷史教學中開展研學旅行的意識更是淡薄。
不管是城市中學還是農村中學,之所以不愿意積極主動地開展研學旅行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安全隱患難以消除。城市的學生因為有過陪同家人旅游的經歷,并且小學階段參加過各種形式的令營活動,有一定的出行紀律和組織意識,也懂得一定的參觀、走訪要求,安全意識也相對濃厚一些。農村中學由于在小學階段參加令營活動較少,缺乏班級出游的經驗,難免會不聽從要求,紀律意識淡??;農村中學教師也未受過研學旅行教學方面的培訓,加之農村地區(qū)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眾多中學生一起出游的安全性難以保證。面對種種安全隱患,農村中學學校為避免麻煩,往往選擇不開展研學旅行活動,以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進行。
研學旅行不僅是一項創(chuàng)新教育活動,對旅游業(yè)來說也是一種新型的創(chuàng)收項目。如果教育機構無法滿足研學旅行實施的條件,是可以和旅游產業(yè)相結合的,比如創(chuàng)建研學旅行基地,和當地博物館、文化館交流合作等。當前的研學旅行大多都是“只旅不學”“只行不研”,其內容也很少與歷史教學內容和歷史學科課程相結合,這與教育機構、學校和研學旅行基地缺乏必要的溝通合作以及監(jiān)督有關,也與旅游業(yè)缺乏正確的教育引導建設有關。
如上所述,在農村中學開展研學旅行困難重重。近年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數量增多,農村學校的數量也在撤點并校過程中大量減少,然而農村在校學生所占比重仍不容小覷。據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研究院發(fā)布的《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報告2019》稱:“2017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1550.56萬人。在新型城鎮(zhèn)化與精準扶貧促進城鄉(xiāng)均衡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研究農村學校研學旅行的對策不失為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的重要部分[4]。”
農村中學屬于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有專項教育經費支出。現今研學旅行在中學教育的開展應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的肯定與支持,各級政府應該劃定專項經費用于研學旅行,尤其要支持農村地區(qū)。首先,為促使專項經費落實到位,可以建立專項監(jiān)督機構,確保研學專項經費用于農村中學的研學旅行;第二,改進農村產業(yè)結構模式,增加農村家庭收入是確保研學旅行經費來源最可靠的方式;第三,學校可以和相關的研學基地進行溝通,以政府為媒介爭取參觀費用優(yōu)惠??傊r村中學要以政府支持為依托,廣開研學旅行的經費來源,爭取早日實現研學旅行教育活動的普遍開展。
在農村地區(qū),教師、學生和家長對歷史研學旅行的認識不夠明確,不清楚歷史研學旅行的真正教學意義。因此,要通過宣講、媒體宣傳等方式,讓與歷史教學活動直接相關的教師、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明白歷史研學旅行的真正意義,進而爭取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這對實現歷史研學旅行的開展意義重大。通過宣講,讓歷史教師和學生共同走出課堂,轉變傳統(tǒng)的說教式歷史教學;讓師生一起走進博物館、歷史遺址和名勝古跡,切實感受歷史的沉淀感、歷史文物所體現的魅力對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深化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和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
安全工作是歷史研學旅行中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關系到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關于研學旅行中的安全問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控制:
首先,從學生主體來看,學生應該樹立集體意識,聽從組織的安排,記住集合的時間、地點,明確研學旅行的路線、目的和學習任務,緊跟大隊伍;對于好看的、好玩的歷史文物,謹記游行規(guī)則,不輕易觸碰,隨時注意安全。
第二,從組織主體來看,學校應該在游行前加強安全教育,制定好合理的研學旅行路線,安排合理的帶領人員,并做好交通、食宿的準備工作。帶隊教師應該具有及時處理緊急狀況的能力,遇事不慌張;并且要設計好研學旅行的教學方案,提前做好應對策略,力求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有所收獲。
第三,從研學旅行基地來說,對于專門的研學旅行團,研學旅行基地應該有相應的接待程序,做好專門的規(guī)則講述。比如,在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時,工作人員可以對學生集體講解博物館的歷史特色、參觀原則和注意事項,既可以避免出現安全事故,也有利于博物館的宣傳與推廣。
農村中學要想實現研學旅行的順利開展,必須強化教師專業(yè)培訓,提高教師的職業(yè)技術水平;要與相關歷史研學旅行基地、教育部門和學校等多方面廣泛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更多樣的合作形式,相互研發(fā)合作,制定富有地方特色的研學旅行課程??傊瑲v史研學旅行基地應該多與學校和教師交流合作,學校和教師也應該多主動聯系歷史研學旅行基地,多表達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建議,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旅行環(huán)境。
縱觀中國教育的發(fā)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不可阻擋;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這個教育大目標不能動搖。因此,開展研學旅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對教育工作者的職業(yè)水平要求也會逐漸提高。農村中學應該真正重視起來,積極應對新時代的挑戰(zhàn),主動認識和了解歷史研學旅行的組織規(guī)則、目的和意義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全新的歷史研學旅行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