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群 英
(紅河學(xué)院 人文學(xué)院,云南 蒙自 661100)
《項羽本紀》是《史記》名篇,司馬遷以其如椽之筆,飽蘸深情,精心撰述,將秦漢之際叱咤風(fēng)云的英雄項羽形象定格于青史。在這篇偉大的傳記中,司馬遷真實地再現(xiàn)了項羽這一歷史人物和秦漢之際的風(fēng)云際會,并以史家之心洞悉項羽興亡成敗的歷史原因;同時司馬遷還淋漓盡致地刻畫了一個奇人項羽形象,項羽起兵時24歲,烏江自刎時年僅31歲,其短暫的生命如同一顆耀眼的明星劃過歷史的天空,充滿了傳奇色彩。那項羽的“奇”是如何表現(xiàn)出來的呢?司馬遷書寫項羽之“奇”又有何用意?
在司馬遷筆下,英雄項羽有著不一般的長相,《史記·項羽本紀》:“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盵1]338“重瞳”即一目兩眸。一個眼睛里有兩個瞳孔,這種奇異之狀很少見,《史記》之前的先秦文獻記載此異相的是《尸子》,“昔者舜兩眸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2]“兩眸子”是舜帝的特征,司馬遷傳寫項羽也具有虞舜一樣的“重瞳”,即“兩眸子”,并借此推斷項羽可能是舜帝的苗裔,對這個問題郭明友《論項羽“重瞳子”》一文認為:
司馬遷在這里用聞言來牽合項羽有舜帝一樣的“重瞳”,推斷他可能是舜帝的苗裔,又極言其興兵滅秦、稱霸封王的功烈如有神助,用意恰在賦予他對等的帝王天命,使他在與劉邦爭帝的斗爭中,天命的天平能夠相對平衡。[3]
誠然。天生異相,在古人心目中是貴不可言的,傳說中黃帝龍顏、帝嚳駢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倉頡四目、文王四乳……這些偉大人物都有些奇異的長相。司馬遷在傳寫項羽時,抓住了項羽“重瞳”這一長相特征,把“重瞳”視為天生神異之相,相信有此異相的項羽定能有異于常人的作為,從整篇《項羽本紀》中也可看出項羽短暫的人生似乎是為完成滅秦的天命而存在。司馬遷用此文學(xué)性的敘事筆法寫項羽的重瞳異相,無疑給項羽的人生涂抹上一層奇異的色彩。
《史記·項羽本紀》描寫項羽“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1]296。盡管項羽從小就在項梁的帶領(lǐng)下讀書識字,也學(xué)習(xí)了劍術(shù)兵法和扛鼎技巧,倘若沒有驚人的氣力與天賦,要舉起一只幾百斤重的鼎,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戰(zhàn)國時期身高體壯年輕氣盛的秦武王不就因“舉鼎較力”而亡?司馬遷通過撼山扛鼎凸顯出項羽異于常人、超越人類生理極限的天賦,刻畫出一個魁梧彪悍、力大無窮、氣勢偉岸的青年英雄形象。項羽憑著這份才力開啟了他的傳奇人生:他和叔父避仇來到吳中地區(qū),項羽所展示出的驚人能力讓當?shù)氐暮纻b之士望而生畏;秦王政三十七年十一月秦始皇出游會稽,項羽在當時圍觀的人群中說出驚世駭俗的“彼可取而代也”,如此奇言展示出項羽的豪邁氣勢和遠大抱負;項羽拔劍斬下會稽守殷通的頭顱時,“一府懾伏,莫敢起”[1]297;項羽于帳中斬宋義頭時,則“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1]305;項羽破釜沉舟救巨鹿時,“諸侯皆從壁上觀”“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1]307;已破秦軍召諸將時,諸侯“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1]307;廣武對峙,樓煩欲射項羽,項王嗔目叱樓煩,樓煩被嚇得“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遂走還入壁不敢復(fù)出”[1]328;垓下被圍,項羽瞋目而叱追兵,竟能讓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shù)里”[1]334。項羽力能扛鼎,氣能撼山,可見其威武勇猛之極。也正是憑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威猛自信,這位亂世英雄才能縱橫馳騁,氣吞萬里,威震諸侯,勢懾天下。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在大澤鄉(xiāng)揭竿而起拉開了反秦暴政的序幕,當年9月,項羽也隨叔父在吳中舉事,24歲的項羽從此匯入反秦起義的洪流之中,在眾多的反秦力量中項氏領(lǐng)導(dǎo)的楚軍是較早也是最堅決有力的抗秦力量。項羽縱橫馳騁,從先鋒到主帥,他定江東,擊秦嘉,攻定陶,拔襄陽,斬李由,殺宋義,劍鋒所向無不披靡。項羽短暫的一生中經(jīng)歷了諸多重大的戰(zhàn)役,如巨鹿之戰(zhàn)、彭城之戰(zhàn)、成皋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無不展現(xiàn)出他的軍事奇才。也正是這位亂世英雄一步步地果敢拼殺,使他成為強秦的掘墓人,而巨鹿之戰(zhàn)最能體現(xiàn)項羽的偉業(yè)奇功。公元前207年10月章邯打敗項梁部隊移師河北圍趙,章邯部20余萬軍隊駐扎于巨鹿南邊修建甬道輸送糧草,而王離軍20余萬人圍攻巨鹿城,此時趙歇糧少兵單危在旦夕,營救趙的各諸侯部隊都不敢與人數(shù)眾多的秦軍作戰(zhàn),項羽則毫不畏懼,率領(lǐng)10余萬楚軍渡過黃河奔赴巨鹿城擊秦救趙。司馬遷用最為生動出彩的筆墨描述項羽巨鹿之戰(zhàn)的表現(xiàn):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于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zhàn),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當是時,楚兵冠諸侯。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1]307
在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表現(xiàn)出驚人的勇敢,這是一場與敵方力量和勇氣的比拼,面對數(shù)倍于己的秦軍,項羽沒有退縮和畏懼,也沒有向壁上觀的諸侯求助,直接率領(lǐng)部隊英勇迎戰(zhàn),可見其神勇。在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還表現(xiàn)出驚人的謀略和自信,他派遣黥布等多只小部隊破壞秦軍的糧道,讓秦軍防不勝防,從而牽住章邯的力量,出奇制勝全殲王離的秦軍。
巨鹿之戰(zhàn)奠定了項羽在各諸侯之中的領(lǐng)導(dǎo)地位,戰(zhàn)爭的激烈程度震撼了各路諸侯,諸侯莫敢仰視,對英武勇猛的項羽的敬佩和折服之情無以言表,諸侯將領(lǐng)們都率軍歸屬并追隨他,項羽的威望達到了極致。巨鹿之戰(zhàn)瓦解了秦國的主力部隊,扭轉(zhuǎn)了整個戰(zhàn)局,摧毀秦朝統(tǒng)治的基礎(chǔ),是反秦斗爭中取得的最大勝利。項羽叱咤風(fēng)云,功勛卓著,僅僅三年的時間,就消滅了秦軍主力,建立起蓋世奇功,號稱西楚霸王,分封諸侯,政由羽出,其興盛之速也可謂“奇”。
人說項羽暴虐無度,須知項羽是以復(fù)仇者的形象登上歷史舞臺的。項氏世世為楚將,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率60萬大軍滅楚,項羽的祖父項燕寡不敵眾兵敗自殺,楚被秦滅,項羽作為楚國貴族、將門之后,國破家亡對他來說便是失去了精神的根基。秦始皇通緝項氏,項羽隨叔父四處流亡避難,流亡生活的凄慘、亡國的痛苦使項羽在仇恨的滋養(yǎng)下長大,因此項羽立志要滅秦復(fù)國,這與劉邦、陳勝等起義初衷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項羽的心中,秦國秦軍就是他的敵人,他對秦國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在復(fù)仇思想的指引下,項羽做出一系列駭人之舉,新安坑殺20萬秦軍降卒,殺降王子嬰,火燒秦宮室,屠咸陽……虐戾滅秦,以暴制暴,雖然快意恩仇,但也給他的政治聲譽帶來負面影響。
秦室已滅,項羽不可能回到秦國政體的老路上,而是回歸秦以前各國獨立的局面。功成名就的項羽以為滅秦已完成歷史使命,于是按反秦戰(zhàn)爭中的功勞分封各路諸侯,以滿足眾將的愿望,回報眾將在反秦斗爭中艱苦卓絕的付出,從此天下無事,可高枕無憂。學(xué)界論及項羽滅秦后的表現(xiàn),多認為項羽背關(guān)懷楚、衣錦還鄉(xiāng),放棄了稱帝的機會,是政治弱智的表現(xiàn)。試想項羽如真有心稱帝,乘著滅秦之威,他手握 40萬兵卒,足以廢棄洹水血盟,足以掃蕩劉邦10萬弱旅,足以吞并其他諸侯,獨霸天下,但項羽只是立自己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大封十八諸侯王,與其他反秦勢力共分天下,新豐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并不是項羽的婦人之仁,相反是項羽履行承諾不殺功臣的表現(xiàn),項羽始終認為“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1]312。
楚漢相持數(shù)月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疲轉(zhuǎn)漕,項羽提出要用單挑的方式解決問題,他對劉邦說:“天下匈匈數(shù)歲者,徒以吾兩人耳,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盵1]328項羽心地單純,行事風(fēng)格也單純,直截了當,但老奸巨猾的劉邦卻以“吾寧斗智,不能斗力”[1]328拒絕了。楚漢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以東者為楚,鴻溝劃界這實際上是劉邦為調(diào)動彭越、韓信與楚作戰(zhàn)的策略,而項羽輕率地接受這一合約,隨即歸還劉邦的父母妻子,帶兵解圍而去,而劉邦君臣卻背信棄義,突然從后面襲擊楚軍,毫無信義可言。與老謀深算的劉邦比較,可見項羽行事更為率直,他不會耍陰謀,也從來沒有投機取巧的算計。項羽就是這樣一個愛憎分明、快意恩仇、直截了當?shù)娜?,對仇敵秦國不共戴天,極盡復(fù)仇之能事;對共同反秦的功臣履行承諾,加以封賞;對于曾經(jīng)的盟友現(xiàn)在的敵人劉邦則表現(xiàn)出恃才傲物,襟懷坦蕩,敢做敢當。
項羽垓下突圍本意是渡過烏江,重整旗鼓與劉邦較量:
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υ弧疤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1]334
項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只要他跨上烏江亭長的船便能擺脫漢軍的追擊,可是他不忍心丟下身邊的26騎一個人渡江去茍且偷生。即便渡過烏江回到江東,昔年起事隨征的八千兒郎已死,數(shù)萬江東子弟的冤魂游蕩在異鄉(xiāng),自己卻落荒逃回,項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愧對江東子弟,愧對自己的心。加之垓下之敗大勢難回,項羽不愿繼續(xù)與劉邦抗衡,重振旗鼓“東山再起”會再將戰(zhàn)火燒到故鄉(xiāng),會讓更多江東子弟前仆后繼,讓更多江東父老承受苦痛。一個“愧”字,讓面臨絕境的項羽終得心開,于是項羽斷然改變主意不渡烏江,英雄豈能含垢忍辱茍且偷生!末路英雄項羽選擇堂堂正正地以死來謝幕,他生命最后的時刻被司馬遷寫得轟轟烈烈,三個亮點最能體現(xiàn)出項羽之奇:一是寶馬贈亭長。項羽為了報答烏江亭長的深情厚誼,將跟隨自己征戰(zhàn)沙場多年的烏騅馬送給了亭長,此舉其實也是對馬的重情重義,自身難歸故里,愛馬或能從亭長免死于敵手;二是臨死再決戰(zhàn)。項羽和剩余的部下與漢軍短兵相接,又殺敵數(shù)百人,自己也身負十余處創(chuàng)傷,這最后的廝殺體現(xiàn)出項羽“終剛強兮不可凌”[4]68的決心;三是頭顱贈故人。經(jīng)歷了殘酷的生死搏殺之后,失敗已是必然之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項羽的生命又一次閃現(xiàn)出奪目的光芒,項羽看見曾經(jīng)的部下現(xiàn)在的漢騎司馬呂馬童,他深知劉邦開出賞千金封萬戶的誘人條件懸賞他的人頭,于是項羽在自刎前許諾將自己的頭顱贈與呂馬童,呂馬童作為曾經(jīng)追隨項羽的部下,是故人,也是仇敵,更是叛將,但項羽依然將自己的頭顱贈與呂馬童,讓他去領(lǐng)賞受封,這是何等非凡的氣度。最終項羽的自刎成就了他個人的英名,成就了大漢的基業(yè),也以其分裂的身軀成全了呂馬童等五人封侯。如果說項羽的傳奇人生是一個大大的驚嘆號,那么把頭顱贈故人的奇舉就是最后落下的那一個閃亮的光點,英雄選擇了死亡從而戰(zhàn)勝了死亡,并得以永生。
項羽的傳奇人生,項羽的傳奇功業(yè),千載下捧讀,依然蕩氣回腸。司馬遷不惜筆墨描寫項羽之“奇”,又折射出什么內(nèi)涵呢?
奇人項羽的塑造得益于史遷愛奇。古往今來,有不少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評論家常常以“愛奇”“好奇”來評論司馬遷的《史記》。揚雄在《法言·君子篇》中就提到“子長多愛,愛奇也”[5]58;劉勰《文心雕龍·史傳篇》說司馬遷“博雅弘辯之才,愛奇反經(jīng)之尤”[6]284;司馬貞在《史記索引后序》也說到“然其人好奇而詞省,故事核而文微”[7]659;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史德》認為司馬遷“賢者好奇,亦洵有之”[8]63。筆者注意到司馬遷在創(chuàng)作《史記》過程中,對那些倜儻非常之人、俠義奇節(jié)之士、超群絕倫之人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司馬遷熱切關(guān)注著那些有特異功勛、特殊品德、奇言奇行、奇計奇謀者,實際上是關(guān)注歷史上那些有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從這個標準看,項羽也算是有非常之事的“奇人”。司馬遷賞愛項羽的才情,但凡項羽的重瞳子、拔山扛鼎、破釜沉舟、衣錦還鄉(xiāng)、泣涕別姬、寶馬贈亭長、頭顱贈故人等奇聞奇行都記錄在冊;對展現(xiàn)項羽軍事奇才的幾場重大的戰(zhàn)役如巨鹿之戰(zhàn)、彭城之戰(zhàn)、成皋之戰(zhàn)、垓下之戰(zhàn)也生動敘寫,這樣的行文與史公的“愛奇”是契合的。太史公所愛之“奇”還是歷史和社會生活領(lǐng)域之奇,他要通過對卓異特立的歷史人物項羽的歷史事跡的描述來反映歷史,透過這個歷史人物的膽識、謀略、果毅所發(fā)揮的作用、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種種努力,來傳達對歷史的影響,成一家之言?!俄椨鸨炯o》中司馬遷抓住項羽的“奇”行文落筆,有意突出項羽推翻強秦的事功,并在提煉歷史題材、表現(xiàn)這一歷史人物的非常之事、評價這一歷史人物功績時,奇而不失其真,這正是史遷膽識、才情的獨到之處。
項羽是一個有奇言奇行的奇人,將其列入列傳即可,為何要立紀呢?司馬遷將非有尺寸之地、起于隴畝之中的項羽列為本紀,關(guān)鍵并不在于他是否是皇親貴族,而在于是否在當時掌握了政治力量的中心,太史公看到的是項羽消滅秦軍主力建立起的蓋世奇功,在秦漢間真正做到“政由羽出”的核心地位。《太史公自序》說:“秦失其道,豪杰并擾,項梁業(yè)之,子羽接之;殺慶救趙,諸侯立之;誅嬰背懷,天下非之。作《項羽本紀》第七?!盵1]3303太史公明確指出,滅暴秦之業(yè),由項梁開其端,項羽接其力,滅秦的標志是項羽殺慶救趙,通過巨鹿之戰(zhàn),消滅了秦軍主力,項羽被諸侯擁立為共主。同樣,司馬遷在《項羽本紀》的評論中也盛贊項羽的奇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shù)。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盵1]338除此之外,《陳杞世家》曰:“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時封為秦,項羽滅之,有本紀言?!盵1]1585《秦楚之際月表》:“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fā)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nèi),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天下三嬗?!盵1] 759司馬遷在《史記》的其他篇章中一再褒揚項羽的奇功。
司馬遷對項羽滅秦的功勛都做了明確的定評。這表現(xiàn)了司馬遷的卓越史識,他不以成敗論英雄,把項羽的奇功放在秦末反暴秦的生死斗爭轉(zhuǎn)折關(guān)頭來評價,充分肯定了項羽的歷史地位。不以成敗論英雄,是太史公一生立言主意所在,項羽雖然失敗,太史公仍然公正評判項羽滅秦的功勛,仍然把項羽作為一個英雄來謳歌,沒有順隨當朝主流話語踐踏抹黑失敗的英雄,這對于漢臣司馬遷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這也體現(xiàn)出司馬遷的史德和史識,可見“若無司馬遷之識,就無項羽的形象留在高文典冊中了”[9]6。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慷慨磊落,最終卻自刎于烏江邊,身首異處;常言馬上得天下的劉邦,投機取巧,最終卻榮登高位,成為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和項羽,成者為王,敗者卻不是寇!成敗之間,項羽并非如劉邦所說的“主約不信”“大逆不道”,相反項羽是武力所向披靡、豪情冠蓋當世、建立蓋世奇功的英雄,他投身于亂世長達八年的征戰(zhàn)生涯中,“身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1]334,對此司馬遷是真心傾慕的;而對項羽的由盛而衰、空有霸氣、剛愎自用,司馬遷是遺憾的;對于項羽的窮途末路、不過江東、慷慨赴死,司馬遷是充滿同情和惋惜的。司馬遷關(guān)注項羽的傳奇人生,極寫其傳奇色彩:當司馬遷借重瞳異相附會項羽是舜帝苗裔時,我們知道了項羽和赤帝之子劉邦同樣是起于隴畝之間的草莽英雄;當司馬遷寫項羽異于常人的行事風(fēng)格時,我們看到了被冠以惡名的項羽原來是一個恃才傲物、快意恩仇、襟懷坦蕩的霸王;當司馬遷出乎意料地在“垓下之圍”中寫出虞姬的泣淚悲傷時,我們才知道原來有個美人自始至終默默地陪伴在項羽身邊;當司馬遷摹寫項羽于烏江邊仰天長嘆“我何渡為”時,我們才知道項羽的重情重義和悲憤無奈;當斬將刈旗浴血奮戰(zhàn)都無力回天時,我們才知道窮途末路的英雄選擇最為傳奇的死,保持了生命的高貴……司馬遷對項羽的同情和悲憫,是透過一系列的“奇”傳達出來的,這些文學(xué)性的手法并不損于項羽的歷史形象,相反使歷史上這一個項羽更趨于真實、完整、豐滿、可愛、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