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羽婷 陳智平 歐陽璐
“政治話語”到底是什么?簡單地說,政治話語是由它的行動者或作者,即政治家來確定的。事實上,政治話語的大量研究是關于專業(yè)政治家或政治機構的文本和談話,如總統(tǒng)和總理以及地方、國家和國際各級政府、議會或政黨的其他成員[1]。中國政治話語的范圍也非常廣泛,包括外交部發(fā)言人發(fā)言、領導人會議演講、政府工作報告、記者招待會、政治協商等。
從對話的角度來看,政治話語不僅包括行動者或作者的文本和談話,還包括接收者及話語傳播過程中第二作者的話語(即翻譯人員的文本和談話),尤其在話語面向的讀者或聽眾擴大到全球范圍時最為常見。這些行動者與接收者加起來便構成了政治話語中的所有參與者。政治話語的參與者幾乎可以包括所有人及社會群體,不僅限于國家領導人或政治家,每個獨立的個體或團體都能參與到政治話語的對話中。
要界定政治話語與其他話語的區(qū)別,另外一個角度便是著眼于話語的語境。參與者和行動是話語語境的核心,但除此之外,在具體的政治和交際事件語境中,還可以根據話語自身的場景(如時間、地點、環(huán)境)、場合、意圖、功能、目標以及法律或政治含義,對這些語境進行更廣泛的分析。也就是說,“政治人物”和他們的談話被置于諸如內閣會議、議會會議、競選活動、集會、媒體采訪、官僚作風、抗議示威等交際活動的語境中,他們的談話才具有政治意義。同樣,文本和語境是相互定義的,在某種意義上,只有當選的政客以“政治人物”(議員)的身份在議會大廈內進行辯論(談話、辯論等)、在正式開幕的議會(會議)期間,產生的話語才可稱為政治話語[2]。
當“政治人物”用語言或通過語言來表現身份時,會產生很多有趣的復雜情況,如總統(tǒng)的外交部發(fā)言人可以發(fā)表一段話。事實上,作者是一位演講作家,并由總統(tǒng)授權(甚至聲稱)發(fā)表。在這種情況下,話語傳達的是一種重疊和復合的身份,既包括總統(tǒng),也包括外交部發(fā)言人及演講作家。即使是外交部發(fā)言人直接引用演講稿作者的話,也必須用自己的話來改變措辭以符合總統(tǒng)的身份。反過來,演講作者既在“模仿”總統(tǒng)的“措辭”撰寫聲明,也在為話語創(chuàng)造一個類似總統(tǒng)的身份[3]。那么,如果此處該聲明的接收者為全球媒體或國際社會,便又多了一個翻譯的身份。譯員在傳達該話語時,首先作為一名翻譯發(fā)言,前提是該翻譯已經被所有話語參與者認同為翻譯身份,其次便是在翻譯過程中代表外交部發(fā)言人、總統(tǒng),甚至是演講作者進行發(fā)言。當聲明發(fā)表于大眾媒體,其中產生的對話便不再是個人與個人的對話,而是多人參與的對話。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2019年5月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播劉欣與美國??怂股虡I(yè)頻道(Fox Business Network)主播翠西·里根(Trish Regan)就中美摩擦等相關議題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直擊焦點的“跨洋對話”[4]。產生這一對話的起因是,主持人劉欣在一期評論短視頻中駁斥了??怂股虡I(yè)頻道女主播翠西·里根宣揚對華“經濟戰(zhàn)”的言論。從兩人的身份來看,兩人都不屬于所謂的政治家,而是媒體界的公眾人物。兩名主持人分別為中國和美國新聞臺的主播,她們談及的內容與發(fā)表的言論都圍繞中美貿易戰(zhàn)展開,可以理解她們談及的內容屬于政治范疇的問題。然而,這還不能完全成為界定兩人政治話語的條件,還要看兩位主播是否以“政治人物”的身份在特定的政治場合中發(fā)表政治言論。
其中,主持人劉欣在一期評論短視頻中的話語及其與美國福克斯商業(yè)頻道主持人翠西·里根的“跨洋對話”的話語都由同一個人(即主持人劉欣)發(fā)出,在這兩次發(fā)言中,主持人劉欣卻是以兩種不同的身份發(fā)表聲明。在短視頻中,劉欣并未表明自己是以什么身份發(fā)表言論,從語境的場景來看,劉欣是代表CGTN廣播電視臺發(fā)表此聲明。然而,在與翠西·里根的談話中,劉欣一開始便提出自己并非代表中國共產黨,而是代表個人,即代表一名中國公民參加談話??梢钥闯?,在兩次言論中,劉欣并沒有把自己看作一個“政治人物”來發(fā)表聲明,所以這兩位主播涉及的話語并不能界定為政治話語,只能界定為政治評論。
雖然研究政治話語關注的是語言,但重要的是,讓某人的身份和他的行為變得可見、可識別或者被認同,需要的不僅僅是語言,還需要行為、思維、價值和互動方式,與語言一起融合,讓別人(和我們自己)都能認出來某人的身份以及某人在做什么[5]。身份認同并不是本人或個人認同,而是一個既包括本人又包括他人認同的互動環(huán)節(jié),這一互動環(huán)節(jié)涉及本人和他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語言方式等非語言要素。
再舉一個例子,在一篇外交部發(fā)言人辦公室官方微信公眾號平臺上的一篇推送文章中,問及中方對美國務院發(fā)言人發(fā)表涉港惡劣言論有何看法時,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新聞發(fā)言人華春瑩表示:“中國的民心不可辱、民意不可欺。我們敦促美方遵守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立即停止插手香港事務,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睆奈谋究梢钥闯?,該發(fā)言人是以“政治人物”兼媒體人的身份在媒體上發(fā)表的政治性言論。首先,華春瑩本身的職位頭銜便是外交部新聞司司長,這在名義上便讓所有人認同她屬于“政治人物”,至于她是否被認同以“政治人物”的身份發(fā)表言論,仍需要考慮言論所發(fā)生的語境及發(fā)言內容。
國內語境理論研究大多從西方的功能語境角度出發(fā),對語境進行了分類和概括和劃分。胡壯麟[6]在韓禮德(Halliday)的框架模式上把語境分為三類:第一,語言語境(context),即上下文,指語篇內部環(huán)境;第二,情景語境(situational context),指語篇產生時的環(huán)境,事件的特征、性質和談話的主題、時間、地點、方式等;第三,文化語境(cultural context),指作者所在的語言社會團體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
再看回華春瑩發(fā)表聲明的例子,其中的語言和情景語境是在記者發(fā)布會的問答環(huán)節(jié),華春瑩以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的身份,針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做出回答,這一問題圍繞中國的政治外交問題。從文化語境來看,華春瑩是秉承“一個中國”的外交理念來駁斥美方政府的涉港惡劣言論。從語境和內容來看,華春瑩本身認同這一“政治人物”的身份,通過她說話的方式和內容,如“中國的民心不可辱,民意不可欺”“我們敦促美方遵守……”“立即停止插手……,立即停止干涉……”可以看出,這是她完全出于對中國人民和中國內政的責任感發(fā)表的嚴肅性警告聲明。當然,這是基于她本人和其他話語參與者都有著約定俗成、相同或相似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語言方式等非語言要素,故華春瑩這一“政治人物”的身份及其發(fā)表的言論便被大眾認同。
與劉欣和翠西·里根的例子對比,華春瑩發(fā)表的話語符合“政治人物”這一身份和發(fā)表政治言論的條件,也符合政治性語境,即媒體采訪。即使不是在“政治場合”發(fā)生的話語,也可成為政治話語。也就是說,語境并不需要符合所有政治場景的特點才能被定義為政治性語境。那么,決定語境是否具有政治性的因素便是說話者(或參與者)的身份與其行為的目的。正如上文所說,一個人的身份不僅需要被本人認同,也需要被他人認同。那么,本人和他人都有著一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持有一定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雖然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然而人類都有約定俗成或共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這種約定俗成或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便給身份認同提供了基礎條件,這些基礎條件便是構成語境的因素。人們的行為之所以被定義為某一類的行為,同樣是出于人們對行為的認知與理解,屬于語境的一部分。那么,身份、語境、行為三者的關系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故在今后分析政治話語或對話語進行分類時,不能僅僅從單個因素考慮,還要綜合所有因素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