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穎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一時”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四個義項:(1)一個時期:此一時,彼一時;(2)短時間:一時還用不著/這只是一時的現(xiàn)象;(3)臨時、偶然:一時想不起來;(4)重復(fù)使用,跟‘時而’相同:一時冷、一時熱[1](1527)。 綜合起來,“一時”一詞表示段時間,且有一定的短時性、偶然性與突發(fā)性的特點?!耙粫r”一詞來源于“數(shù)詞+名詞”這一數(shù)名短語結(jié)構(gòu)。本文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系統(tǒng)討論“一時”詞匯化的過程和動因機制。
“一”,《玉篇·一部》載:“一,《道德經(jīng)》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王弼曰:‘一者,數(shù)之始也?!笔莻€數(shù)詞,是最小的正整數(shù)。后發(fā)展作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連詞、助詞等用法,有多種用法。如:
(1)有美一人,清揚婉兮。 (《詩·鄭風(fēng)·野有蔓草》)
(2)四國為一,將以攻秦。 (《戰(zhàn)國策·秦策五》)
(3)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4)顏回問仲尼曰:孟孫才其母死,哭泣無涕,中心不戚,居喪不哀。無是三者,以善處喪蓋魯國。固有無其實而得其名者乎?一怪之。(《莊子·大宗師》)
(5)今楚王之善寡人一甚矣!(《管子·霸形》)
例(1)至例(5)中的“一”分別表“一個”“聯(lián)合而成的整體”“統(tǒng)一”“很、甚,程度副詞”“助詞,表示加強語氣”的意思,意義各異。
“時”,甲骨文作“旹”,從日,之聲?;蛞詾椤爸铡钡暮衔?。本義即一年四季中的某一季。后由計時的用法逐漸引申出“時候”“時代”“時運”“時機”“按時”“及時”“有時”“經(jīng)常”“適逢”等意義,可作名詞、副詞、連詞、語氣詞等。如:
(6)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書·堯典》)
(7)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論語·季氏》)
(8)不時筑,而人果竊之。 (《韓非子·說林下》)
(9)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余歲,時大時小。(《史記·匈奴列傳》)
(10)吾獨不得廉頗、李牧?xí)r為吾將。(《漢書·張釋之傳》)
例(6)中的“時”為本義“季節(jié)”,例(7)的為“時間、時候”,謂“少年時候”,皆作名詞。 例(8)(9)中的“時”皆副詞,前者為“及時”,“不時筑”即沒有及時建筑;后者兩個“時”字疊用,表示時而這樣時而那樣。例(10)中的“時”相當(dāng)于“而”,作連詞。
早在先秦時期就可見“一時”二字連用。但用例不多。
(11)是時也,王事唯農(nóng)是務(wù),無有求利于其官,以干農(nóng)功,三時務(wù)農(nóng)而一時講武,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國語·周語上》)
(12)再期之喪,三年也;期之喪,二年也。九月七月之喪,三時也;五月之喪,二時也;三月之喪,一時也。(《禮記·喪禮》)
在例(11)和(12)中,“一時”是由數(shù)詞“一”和名詞“時”在同一線性序列上相連而成,為數(shù)名短語,定中結(jié)構(gòu),可理解為“一個季度”的意思,分別在句中充當(dāng)狀語、賓語。例(11)中,韋昭注:“三時,春夏秋;一時,冬也。”即“三時”是指“春夏秋三個季度”,“一時”為“冬季一個季度”,是古人養(yǎng)民征伐之道,于春、夏、秋三季務(wù)農(nóng)而只在冬季演習(xí)武功,使得征伐時有斗志、守備時有財力。例(12)中,服喪九個月或七個月,就算三個季節(jié)。服喪五個月,就算兩個季節(jié)。服喪三個月,就是經(jīng)歷了一個季節(jié)。
而在該時期,除了表示“一個季度”之外,“一時”亦可指“一個時期”,都表示為“一段時間”。例如:
(13)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孫丑下》)
(14)焚林而田,偷取多獸,后必?zé)o獸;以詐遇民,偷取一時,后必?zé)o復(fù)。(《韓非子》)
此二例中“一時”亦是由“一”與“時”組合而成的數(shù)名短語,可作賓語。例(13)中,之前是一個時期,現(xiàn)在又是一個時期,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到應(yīng)該出圣賢君王的時候就必然會有圣賢君王出現(xiàn)。故《孟子注疏》中注曰:“彼時前圣賢之出是其時也,今此時亦是其一時也?!崩?4)中雍季以“焚燒樹林打獵,短時期獵取多量獵物”作比,以表“用欺詐的手段對待民眾,暫且只能得到的只是一時的利益”??梢?,“時”可由“季度”引申作“時期”解,“一時”可表示“一個時期”。
到了秦漢時期,“一時”結(jié)合的使用頻率明顯多余先秦時期,但“一”與“時”結(jié)合還不夠緊密,“一時”多數(shù)仍為數(shù)名短語。不僅以“一個季度”與“一個時期”二意并存于各文獻中,亦引申出“難得的時機”之意。其詞匯化還仍處于初步萌芽階段。
(15)本王所以七十二日何?本王四季,各十八日,合九十日為一時,王九十日。(《白虎通義》卷3)
(16)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壹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可以行一時之計,而不可長用也,故曰“嚴而少思”。 (《漢書》卷62)
(17)今燕之罪大而趙怒深,故君不如北兵以德趙,踐亂燕,以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時也。(《戰(zhàn)國策·楚策四》)
例(15)中“一時”為九十日即“一個季度”。例(16)中計策行一時,是指計策施行“一個時期”。但“一時”與“不可長用”相對,其時間段傾向于“不長”的時間,時間跨度上并不長。例(17)中,虞卿勸春申君利用趙國對燕國的不滿,引兵北上討伐無道的燕國以鞏固封地,此乃百年難逢的機會。“一時”是“難得的時機”。雖然“一個季度”與“一個時期”均可見于秦漢時期,但“一個時期”更為經(jīng)見,且呈現(xiàn)時間縮小傾向。而且正所謂“機遇可遇不可求”,難得的機遇稍縱即逝,一般不會持續(xù)很長時間,具有可貴和時間短的特性??梢姡m然該時期“一時”仍是定中結(jié)構(gòu),但其內(nèi)部意義已有輕微融合之勢。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時”二字連用趨于普遍,漸成固定組合搭配,且引申出多種意義。
(18)于是恣意酣賞,侍妾百余人,不勝金翠,服玩車馬,皆窮一時之絕。(《梁書》卷28)
(19)是故老聃以為柱史,莊周以為園吏,東方持戟而不倦,尼父執(zhí)鞭而不恥,實萬古之師范,一時之高士。(《全梁文》卷39)
此二例中“一時”均位于“之”字之前,“之”即可理解為助詞“的”,“一時”分別修飾形容詞“絕”和名詞“高士”,可作“一代”解。
該時期,“一時”既可常用于“之”之前,亦可舍棄“之”字,直接修飾其他成分。如:
(20)或服符精思,若欲行千里,則以一時思之。若晝夜十二時思之,則可以一日一夕行萬二千里。(晉葛洪《抱樸子·雜應(yīng)》)
(21)明明云間月,灼灼葉中花,豈無一時好,不久當(dāng)如何?(晉陶潛《擬古詩》)
(22)后延伯為流矢所中,卒于軍中。于是五萬之師,一時潰散。(《洛陽伽藍記校注》卷4)
以上三例中“一時”后不再與“之”連用,而是直接修飾“思”、“好”、“潰散”。 例(20)中“一時思之”與“十二時思之”相對應(yīng),指“思考一個時辰”,“時”指“時辰”,“一時”仍是數(shù)名短語,于“思”之后,充當(dāng)“思”的時間狀語,意為“一個時辰”。 例(21)中,月、花之好只是“一時”,持續(xù)時間不長,“一時”是謂“暫時、一會兒”。例(22)中延伯被箭所傷去世,五萬軍隊失去將領(lǐng),很快便潰敗了?!耙粫r”作副詞修飾“潰散”,充當(dāng)時間狀語,意為“立即、即刻”,突出軍隊潰散之迅速。
可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時”從位于“之”字之前修飾名詞、形容詞,再到脫離“之”字,直接修飾其他成分,句法位置更為靈活。且意義也更富多樣性。不僅可作“一個季度”“一個時期”解,亦發(fā)展出“一代”“一個時辰”等義,同時亦發(fā)展出“暫時、一會兒”與“立即、即刻”等意?!耙粫r”的時長指代漸短,獨立性增強,其詞匯化過程不斷加強。
唐宋后,“一時”已被人們頻繁使用,且其作一個整體常修飾VP,作“短時間”解,句法位置非常靈活。同時又發(fā)展出“同時、一齊”與“突然、偶然”二意,詞義更為豐富。例如:
(23)猴行者與師同辭五百羅漢,合會真人。是時尊者一時送出,咸愿法師取經(jīng)早回。(《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上冊》)
(24)待授官之后,文舉與小姐一時回家。(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摺)
(25)只見紅塵隱隱,白云紛紛,良久,一時三五道火裂,深沙袞袞,雷聲喊喊。(《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冊》)
(26)你丈夫教頭和陸謙吃酒,一時重氣,悶倒在樓上,叫娘子快去看哩?。ā端疂G傳》第七回)
例(23)中唐三藏與猴行者入大梵天宮后拜辭,各尊者一起同時送別他們;例(24)授官后,文舉與小姐一齊回家?!耙粫r”語義分別指向“送出”“回家”,表示眾人相送、兩人共回,突出動作的同步與同時,帶有一定的總括性。例(25)唐三藏與猴行者遇深沙,本是紅塵隱隱、白云紛紛,突然火裂,以致深沙滾滾、雷聲陣陣。例(26)是小閑對林沖娘子說林沖與陸謙喝酒,突然氣郁結(jié)阻塞,暈倒在樓上?!盎鹆选薄爸貧狻倍际峭话l(fā)性動作,“一時”分別修飾“火裂”“重氣”,突出動作的突然。
近現(xiàn)代,“一時”已然發(fā)展作時間名詞和時間副詞。作時間名詞時,“一時”詞匯意義較實,屬時段名詞,表示“一段時間”、“較短的時間”,可充當(dāng)定語或賓語。如“不要只圖一時的痛快”“風(fēng)靡一時”等。作時間副詞時,“一時”可充當(dāng)狀語,具有短時性、偶然性與突發(fā)性三種詞義特征。
(27)我一時沒明白他的話,現(xiàn)在才反應(yīng)過來怎么回事。
(28)他一時氣急了,就把花瓶給砸了。
(29)張愷讀了信,一時高興竟然跳了起來,我從沒看到過他高興成這個樣子。
例(27)中,“一時沒明白他的話”是指說話人在“反應(yīng)過來”這個時刻之前的某個短暫時間內(nèi)發(fā)生的動作,“現(xiàn)在反應(yīng)過來”表明“沒明白”這個動作行為已經(jīng)停止,持續(xù)時間很短,是“短時性”的。而例(28)中的“氣急了”“砸花瓶”這種“生氣”的心理反應(yīng)與言行舉止是非常態(tài)的,偶然的。而例(29)“讀了信”這一條件與“高興”“跳了起來”這個結(jié)果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屬于客觀自發(fā)的現(xiàn)象,不在人的預(yù)料和控制范圍內(nèi),對于主體人而言,“高興”這一事件具有突發(fā)性,心理上沒有任何準備,缺少適應(yīng)性,可控性差。
在“一時”的詞匯化過程中,以下幾個因素起著重要作用。
首先,“一”與“時”語義的泛化、虛化與融合。語言的發(fā)展是伴隨著各種變化而發(fā)生的?!耙粫r”中的“一”,本是數(shù)詞,表示具體的數(shù)的概念,后逐漸虛化,表示“量短”?!皶r”,本為四季中的某一季,后逐漸泛化,表示各種時間,或時辰,或時刻,或時代,等等。詞義的演變、虛化,也會引起詞的功能的改變?!耙粫r”在“一”與“時”語義的泛化、虛化中,語義進行不斷抽象、融合,一個緊鄰的線性結(jié)構(gòu)逐漸完成詞匯化。
其次,組塊的心理模式。董秀芳(2011)認為:“當(dāng)句法單位在線性序列上臨近的兩個詞由于經(jīng)常放在一起出現(xiàn),語言使用者就習(xí)慣于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這樣就使得兩者之間的語法距離縮短,最終導(dǎo)致雙音詞從舊有的句法構(gòu)造中脫胎出來。 ”[2](101-120)“一”與“時”原本分別是數(shù)詞和名詞,二字連用構(gòu)成數(shù)名結(jié)構(gòu)的短語。由于人們的使用越來越頻繁,為了使用習(xí)慣與記憶方便,便將其作為一個整體的組合來使用。
再次,使用頻率增加。使用頻率是語法化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語言形式在華語中出現(xiàn)得越頻繁,越容易語法化。魏晉時期“一時”雖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詞匯化條件,但是使用頻率較低,我們還不能判斷它是否已經(jīng)詞匯化,而在明清時期出現(xiàn)大量副詞用法的“一時”用例,據(jù)此可判斷“一時”已經(jīng)詞匯化為副詞。
最后,韻律規(guī)則的制約。馮勝利(2000)認為:“漢語的兩個音節(jié)構(gòu)成一個標準音步,一個標準音步就是一個標準的韻律詞。 ”[3](355-356)“一”與“時”在線形順序上緊鄰,“一時”可構(gòu)成一個韻律詞。在“一時”的使用過程中,“一時”的整體意義逐漸凝固,兩個語素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從而逐漸可視作一個整體,數(shù)名短語“一時”最終詞匯化演變作時間名詞與時間副詞。
綜上可知,在語義的泛化虛化與融合、組塊的心理模式、使用頻率增加、韻律規(guī)則制約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最遲在明清時期,數(shù)名短語“一時”詞匯化作時間名詞和時間副詞。
綜上可知,“一時”原由數(shù)名短語發(fā)展成雙音詞,先后發(fā)展出“一個季度、一個時期、難得的時刻、一代、一個時辰、暫時、立刻、即刻、一齊、突然”等多種詞義,意義十分豐富。其詞匯化過程大致為:
“一”乃最小數(shù)詞,“時”是謂季節(jié)。于先秦時期二字線性組合成數(shù)名短語,表“一個季節(jié)”之義。后隨著“時”字意義引申作“時期、時刻、時辰、時代”等,“一時”之義也相應(yīng)引申為“一個時期、一個時刻、一個時辰、一個時代”等。但縱觀下來,“一時”均表示“一段時間”,于魏晉時期已成固定搭配。且其時長指代漸短,獨立性增強,其“短時”語義特征不斷增強,遂有“暫時;立刻;突然”之義。 加之,“一”泛化作“皆、同”,在此影響下,“一時”又可融合作“同時、一齊”,詞匯化過程不斷加強。在“一”與“時”語義抽象化、組塊的心理模式、使用頻率、韻律規(guī)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時”的語義外延不斷縮小,時長指代不斷縮短,“一、時”的意義不斷虛化。于明清時期,“一時”的名詞、副詞詞性彰顯,基本已經(jīng)完成了詞匯化過程。直至現(xiàn)代,“一時”的“同時、一齊”義漸消解,“一個季節(jié)、一個時期、一個時刻、一個時辰、一個時代”等義綜合表示為“一個時期”“短時間”,作名詞。 其“暫時;立刻;突然”等義均保留作“一時”副詞用法,突出“一時”的短時性、偶然性與突發(f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