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祖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0-0157-01
一、模式的概念及理念
農村初中物理“1+3”教學模式的概念:1指學生以導學案為載體,利用學習目標,進入學生自主學習階段;3是課中的3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合作探究,交流合作,拓展提升,進入學生探究學習階段,通過當堂檢測訓練鞏固所學知識。課程模式真正體現了新課標育人的理念,課堂上以學生為主,給學生表達的機會,思考的時間,更有探究的空間,旨在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斷提高發(fā)現、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實施策略
農村初中物理“1+3”教學模式如何落實,現以粵教版八年級上冊《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點》為例展開課堂教學。
(一)新課引入
[教師]同學們,我手里拿著是一瓶酒精,酒精是什么物質狀態(tài)?
[學生]液態(tài)。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下,如果我將酒精涂在黑板上會出現什么變化?
[學生]學生觀察黑板,過一會說,黑板變干了,酒精消失了。
[教師]好,那么酒精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物態(tài)變化?物體之間到底怎樣發(fā)生物態(tài)變化,我們這節(jié)課就學習《4.2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點》。
[利用簡單易見的現象,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順利地導入新課。]
(二)自主學習
學生依據導學案問題設計進行自學,感知新知,發(fā)現、質疑、思考問題,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批注、思考,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閱讀課本第87、88頁,并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1:自然界中物質常見的三種狀態(tài)分別是什么?
問題2:物理學中,什么是汽化現象?
問題3:什么是蒸發(fā)現象?
問題4:觀察活動1內容,討論影響蒸發(fā)快慢的因素?
[根據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教師巡行教室觀察、引導學生自學。由于學生差異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夠獨立完成,要通過點評、解說反饋學習效果。]
(三)合作探究
為了突破學習重、難點,倡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引導、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引導養(yǎng)成正確的科學素養(yǎng)。
在教學中,對探究水沸騰實驗作如下設計:
問題1.觀察實驗過程中水(沸騰前)溫度怎樣變化?
問題2.觀察水中氣泡大小的變化:沸騰前、后,氣泡怎樣變化?
問題3.實驗數據收集。
[圍繞實驗目的設計問題,學生根據問題有效開展實驗探究,由于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差異,因此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探究,互補實驗認識、操作能力不足,有助于學生共同發(fā)展。]
(四)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環(huán)節(jié)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交流討論實驗過程中的問題、實驗現象、數據,歸納實驗結論。教師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交流討論。
在教學中,對探究水沸騰問題討論如下設計:
討論1:水沸騰前后氣泡變化和溫度變化歸納出沸騰特點及概念?
討論2:沸騰的條件?
討論3:沸騰的定義?
討論4:水沸騰的溫度為什么沒有達到100攝氏度?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對實驗現象、數據展開討論、交流,在交流合作學習過程中實現認知、分析、歸納等能力的提升。]
(五)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是對本節(jié)課所學重點、難點知識進行點撥和提升,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主要對以下問題進行拓展:
如圖所示,用酒精燈給大燒杯中的水加熱,當大燒杯中的水沸騰時,問小試卷中的水是否沸騰?為什么?
[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通過現實問題分析,交流,歸納沸騰特點、條件,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當堂檢測
教師根據本節(jié)課要求掌握的重難點知識和技能,設計不同層次的習題,并當堂檢測,檢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學生的學習效果,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當堂檢測如下設計:
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水在0攝氏度沒有蒸發(fā)
B.液體的溫度越高,蒸發(fā)越快
C.液體的表面積越小,蒸發(fā)越慢
D.液體表面附近空氣流動越快,蒸發(fā)越快
2.某小組在做“探究水的沸騰”實驗時,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照____________(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順序進行。
(2)安裝好器材開始實驗后,小紅按如圖甲所示進行讀數,其錯誤之處是:讀數時,視線沒有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 ? ? ? ? ? 。
(3)根據丙中數據,水的沸點是_____℃;可知實驗室當時的大氣壓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標準大氣壓。
(4)根據圖表可知,小紅所用的實驗裝置是圖________。
(5)撤去酒精燈,觀察到水不再沸騰,這個現象說明水沸騰需要________。
[當堂檢測設計體現知識性、層次性、拓展性,促使學生利用新知解決問題,實現知識遷移,拓展視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發(fā)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