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朋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500)
雞是一種家禽,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禽之一。幾千年的人雞相處,人對雞的認知已經(jīng)超越了食物的范疇,雞在人的宗教生活中擁有非比尋常的文化內(nèi)涵,成為人類社會文化的重要部分。直到現(xiàn)在雞的姿態(tài)仍然活躍在許多民族的宗教神話和宗教活動中,并被賦予了豐富的符號內(nèi)涵。
哈尼族是西南的世居居民氐羌的后裔,較早地馴化、飼養(yǎng)了雞,并在各種宗教習俗活動中廣泛運用。雞通過神話、祭祀、占卜等宗教行為,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符號內(nèi)涵,成為哈尼族的人和神鬼交往的重要媒介,達到族人身心的自我調(diào)適。
與哈尼族馴養(yǎng)雞的漫長歷史相切合的是與雞有關(guān)的神話傳說和宗教生活的頻繁利用,這是其他任何一種家禽家畜都無法相比的。
神話主要產(chǎn)生于人類童年時代,部分產(chǎn)生于文明時代,是人類從神靈信仰出發(fā),借助于原始思維,以不自覺的藝術(shù)加工形式創(chuàng)造出的超自然神靈的幻想故事[1]。哈尼族民間口頭神話傳說以一種特殊的文化記憶表現(xiàn)出哈尼族對自然、文化現(xiàn)象的理解與想象。哈尼族通過神話等口頭傳統(tǒng),遺存了大量遠古與“雞文化”相關(guān)的文化元素。
哈尼族民間敘事史詩《十二奴局》里說,哈尼族社會的三種能人“咀,其,克”即官人、貝瑪、工匠均產(chǎn)生于白、花、紅三只彩蛋,并由雞孵化出來。白蛋孵出來的是官人,幫助世人斷事決案掌事;花蛋孵出來的貝瑪,給世人驅(qū)鬼治?。患t蛋孵出來的是工匠,給世人制造工具、修建房屋。
另外還有關(guān)于雞與太陽的神話傳說。傳說,天上有九個太陽,搞得人民不聊生。后來有一個叫俄普浦羅的英雄將太陽射掉了八個,最后一個嚇得躲了起來,大地陷入了黑暗。人們只好派了好多動物去叫,結(jié)果都失敗了。最后大公雞叫了三聲,太陽感受到它的真誠,終于出來了。從此,公雞叫三遍,太陽就跟著出來了。
上述兩則關(guān)于雞的神話傳說以一種特殊的文化記憶和思維,對哈尼族社會結(jié)構(gòu)、自然現(xiàn)象進行了理解和想象,體現(xiàn)了哈尼族先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賦予了雞獨特的文化意義。
雞在哈尼族特定情境下是神的代表,被賦予了神的意志,傳達神的旨意,左右著哈尼族的宗教生活。
有些村寨在咪咕家中養(yǎng)著一只代表寨神的白公雞。哈尼語稱“卜魯阿哈”,意為守寨子的雞。此雞平時在村子里游蕩、啼鳴,象征寨神巡視村寨。寨神雞屬全寨公有,不能殺,不能賣,讓它自然死去。如果發(fā)生雞瘟、野貓咬死等意外事故,認為是不吉利的,必須簡單地祭獻寨神后,要立即續(xù)上。此后的屬牛日、屬虎日、屬龍日三天忌日子,全村男女老少不事生產(chǎn)[2]。
神雞是寨神力量的象征,影響著哈尼族村落社會的宗教活動。有的村寨昂瑪突祭寨神林當天大咪咕會抱著神雞前往寨神林,如果雞叫了,那大咪咕可以當祭祀神林的龍頭,若是雞不叫,則需返回商量換一人抱雞上去,直到雞叫為止。
“萬物有靈”“鬼神信仰”“祖先崇拜”是哈尼族民間信仰的重要特點,因此繁多的祭祀活動充斥著哈尼族的日常生活。在商品經(jīng)濟還不發(fā)達的哈尼族社會,雞相較于牛、羊、豬來說更為經(jīng)濟便宜。而且雞在哈尼族傳統(tǒng)思想意識觀念中的地位較高。因此,哈尼族把雞和雞蛋看成鬼神偏愛的祭祀供品。雞祭是哈尼族飼養(yǎng)雞的主要目的,有時候出于特定需要或家里的雞不夠用,還會去街上購買。
元陽新街昂瑪突期間,雞和雞蛋利用始終貫穿于整個節(jié)日的祭祀活動。第一天上午舉行的是“普哈苦”,即叫寨魂。由貝瑪或摩批手拿一只白色公雞在大咪咕家面朝寨神林方向頌念祭詞,然后將其宰殺進行生祭,烹熟進行熟祭,另外還有一只彩蛋置于染黃的糯米飯上,最后由貝瑪和咪咕共食。下午的時候舉行“含滔滔”儀式,即封寨門。有的村落有兩處祭祀地點,有的只有一處。在進村口的犧牲是一只白色公雞、一公一母兩只小雞和一只雞蛋,白公雞宰殺后連毛帶皮剝下,用竹條將其撐開,并固定在寨門樹上。其他雞宰殺后就用開水褪毛,煮熟后用雞的各個部分祭獻。而在上寨門那里用的是紅公雞。第二天早上進行的是祭水井儀式,祭品是一只彩蛋和一公一母兩只雞。下午進行祭寨神儀式,祭品除了一頭肥豬外,還有一只彩蛋和一公一母兩只雞。第三天下午舉行祭小神林儀式,祭品有彩蛋、雞肉和豬肉。第四天下午擺街心宴。然后接下來的幾天,村民會用彩蛋和黃糯米飯祭水田。
除了節(jié)日祭神之外,雞還用于祭祀祖先和祈福儀式。哈尼族在春節(jié)期間,會連續(xù)三天殺雞祭祖,然后再依次由長輩和小輩食用。祭祖時殺的雞只能是紅色的。另外在哈尼族地區(qū)的公路兩旁隨處可以見到供人休息和指路的臺子和指路碑,這是一種祈福建筑。在建臺時,要殺一只紅公雞進行祭祀。
在祭祀活動中,除了雞肉和雞蛋外,雞毛也必不可少。候勾①和頂梁柱被認為是老祖先的所在地,上面插著在各個節(jié)日祭祀時候所宰殺公雞的身上拔下來的雞毛,被當做祭祀祖先的見證。小孩生病的時候可以拿一些候勾上或頂梁柱上的雞毛燒一燒,把不干凈的東西趕出去,再找貝瑪背一下就好了。祈福臺在修建的時候也會在臺上插上三根雞毛。清明節(jié)期間上墳的時候也必須要有雞毛插在墓碑前。
在節(jié)日和日常祭祀祈禱、驅(qū)邪消災等活動中,雞的雌雄地位有所不同,公雞為主,由主祭拿著,母雞為副,由其副手拿著。并且有的地方公雞的毛色也影響其應用,紅色公雞主要用于向神靈、祖先祭祀祈禱。而白公雞一般不用于祈福祭祀,主要用于鎮(zhèn)惡驅(qū)邪儀式。
信仰自然宗教的民族,將人的靈魂定義為附著于人體并主宰人體的超自然體。靈魂之于人是主動的,它可以潛伏于人體,也可以脫離潛伏的人體而自由飄蕩[3]。靈魂的這種自主性,導致人對靈魂的患得患失以及為維護靈魂的完整而進行的各種努力。崇信“萬物有靈”的哈尼族的靈魂觀念十分強烈,認為“約拉”即靈魂是活人身體機能的重要保證。哈尼族認為人出生時的三聲哭泣,宣告了一個靈魂的降世。父母為新生兒殺雞取名后,靈魂就會附體,他也就正式成為社會的一員了。
哈尼族認為每個人都有12個靈魂,缺一不可,缺少量的魂會身體不適,缺的魂多了就會生大病。哈尼族認為人會由于靈魂主動離體、驚嚇、自然神糾纏、祖先不佑、天神出賣等原因失掉靈魂。因此,為了保持靈魂的完整,身體的康健,哈尼族形成了豐富多樣的招魂祭祀活動,有祝福、治病、?;旯袒甑榷喾N儀式。無論哪一種招魂祭祀儀式,幾乎都離不開雞和雞蛋的應用。
有些哈尼族地區(qū),每三年左右便會舉行一次“蘇拉枯”的招魂活動,為全家老少進行招魂。這種活動要由貝瑪主持,所需的祭品有一公一母兩只雞,一只鴨,雞蛋鴨蛋各一只等。然后將祭品擺在“候勾”前面的竹桌上,全家人按輩分圍坐在竹桌旁,貝瑪先進行祭獻,而后進行三次招魂,最后貝瑪問:“你們家的人都回來了嗎?”全家人回答:“都回來了?!钡酱耍谢杲Y(jié)束,雞肉祭獻祖先,后由眾人同食。
人要是被嚇到生了病,需要貝瑪拿著一只白色公雞到被嚇到的地點、神井、家門口進行叫魂,并在水井旁將雞宰殺,然后拿回家,進行叫魂,然后把雞腸、雞肝放在竹子上,并在其中一根劈開插上雞毛呈梯狀,然后將竹子送到村邊,把不干凈的東西送出去。
卜和筮是中國最早的兩種術(shù)數(shù)活動,以卜、筮合稱來代表一切占卜行為,卜筮是人類嘗試認知世界,希望掌控自然和命運的樸素表達,是人類邁向文明的標志之一[4]。在哈尼族的宗教活動中,雞卜卦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形式多種多樣,有雞頭卜、雞骨卜、雞腳卜、雞蛋卜、雞血卜等。
雞頭卜是用現(xiàn)殺后煮熟砍下的雞頭打卦,至少有12個卦意。殺雞前要明確占卜或殺雞目的,煮熟后敬上雞頭請貝瑪或男性長老卜問吉兇禍福。首先看雞嘴和雞眼的開合,合則吉,開則為不吉。然后小心剝開雞頭皮,觀雞頭的顏色和光滑程度,有色為兇。雞兩眼間隔層物的厚薄、明暗和通洞大小也可占卜吉兇,隔膜厚實不明亮、中間無孔為兇。另外還有其他部位亦可占卜,在此不再贅述。
雞骨卜是用雞股骨打卦,分為念咒、刮骨、插簽、釋卦等步驟。求卦者拿一對雞骨給貝瑪,說明意圖。貝瑪根據(jù)求卦者的意圖念咒,用刀將雞骨凹窩的一面仔細刮干凈,露出洞眼。然后將事先準備好的細竹簽順著骨眼輕輕插入,竹簽的偏斜程度順其自然,有多少洞眼插多少簽。然后將兩塊骨頭拼攏在一起,仔細觀察。根據(jù)雞骨兩端有特定含義的部位與竹簽的對應狀態(tài),雞骨兩端與竹簽的夾角以及前后左右竹簽的偏直情況做出判斷。最后提出相應辦法。
雞腳卜是用現(xiàn)殺煮熟后砍下的雞腳卜卦。先認定雞的左腳和右腳,左腳代表主人,右腳代表客人。主要觀察兩只雞爪的整體形狀,四趾的的彎曲、開合、歪斜程度解釋卦意。左右腳的形態(tài),視其異同,可作進一步解釋。
雞蛋卜是用一枚熟雞蛋問病人靈魂散落狀況及其病因、鬼神索要供品供奉方法的占卜方式。由“尼瑪”進行。通過觀察蛋內(nèi)清濁狀況、蛋皮蛋白粘連程度、蛋白蛋黃紋路、成色和各層形狀進行判斷。另外,哈尼族在選擇寨址、房址、墓址時會采用拋雞蛋的方式進行,蛋破則風水好。
雞血卜是在殺雞時用一只碗舀少許清水,把雞血滴進碗里,不要攪動,看其散開的紋路和圖案進行判斷和解釋。
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是表達意義[5]。符號的魅力在于:它揭示意義,是社會對象化的意義載體,由此產(chǎn)生相關(guān)聯(lián)的各個不同意義的系統(tǒng)。任何符號都與意義形成共鳴,構(gòu)成了客體或思想與符號之間的聯(lián)系[6]。
上述關(guān)于雞的認知和實踐,反映了雞以及雞蛋在哈尼族宗教生活領(lǐng)域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意義,形成了特定的雞文化符號。雞及雞蛋不僅僅是哈尼族餐桌上的珍饈美味,其符號意義和實踐應用遠遠超過了它的食用價值。雞的文化符號意義獲取成為哈尼族飼養(yǎng)雞的首要目的。雞及雞蛋被食用,通常都是作為祭品獻祭之后。雞在哈尼族傳統(tǒng)觀念內(nèi)被賦予了各種各樣的靈性符號并實踐與相應的場合,其中兩種最主要的是認為雞及雞蛋能驅(qū)邪避惡穰災、吉祥幸福美滿。
在元陽,每年農(nóng)歷七月最酷熱,蠅、蚊、瘟疫流行的時候,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驅(qū)趕瘟神病鬼的儀式。要在寨門那里系一條橫于路上的草繩,上面掛著木槍、錘、刀之類的兵器,并殺一只狗、一只白公雞,從頭至腳將皮剝下來,掛在路兩邊的寨門神樹上,意思是讓神雞、神犬守護村寨,把一切入侵的邪惡擋在人們居住的村寨之外。
雞還有潔凈避免邪惡的功能。哈尼族老人去世斷氣后,要立即殺一只白色公雞,煮熟后祭奠死者。殺了斷氣雞,死者的靈魂不會變成鬼,白公雞將叫開陰間的九道大門,使亡魂與歷代亡故的祖先們相聚,并加入他們的行列。雞肉向死者祭奠后,家人可食,但不能讓外人享用。
元陽哈尼族在昂瑪突期間,會用竹條給小孩子編制一種挎包,在祭小神林當天會將染好的彩蛋和零食放到挎包內(nèi),讓其挎著跟同齡人玩耍,有吉祥、幸福的意思。
元陽哈尼族在嬰兒出生后,孩子的父親就要抱一只雞去岳父家報喜。岳父家不需要問嬰兒的性別,見姑爺抱著公雞來就知道生了男孩,抱著母雞來就知道生了女孩。姑爺帶來的報喜雞,要找一只配對,即看見公雞來要配一只半大母雞,看見母雞要配一只半大公雞,讓嬰兒的父親帶回去,表示祝福嬰兒長大后能找到如意伴侶,像父母親一樣成雙成對。到孩子成人禮的時候,母親要煮染一只紅蛋給他吃,如果是兒子,要鼓勵他積極勞動,承擔成年人的責任和義務(wù),如果是女兒,要幫她梳妝,換穿大姑娘的衣服,教她一些婦道常識,祝她愛情甜蜜、家庭幸福、兒孫滿堂等。
在舉行一些具有祝福意味的儀式時,要把姑媽等一些嫁出去的女兒都請回來,同時還請舅舅和其他親戚來參加。他們來的時候至少要拿一個雞蛋來表達祝福。在進新房的喬遷儀式上,主人家會殺十幾只甚至幾十只雞宴請賓客,但絕不會殺鴨,以示幸福美滿。
宗教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承擔了緩解、調(diào)節(jié)社會成員緊張心理的功能[7]。在哈尼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雞被賦予了驅(qū)邪避惡穰災、吉祥幸福美滿的功能意義符號,并被利用到相應的情境之中,以獲取符號意義,達到心理上的某種平衡和安慰,增加精神上的滿足感和安全感。雞文化作為哈尼族宗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哈尼族人心理發(fā)揮著調(diào)適的作用。雞的符號意義是哈尼族社會約定俗成的,通過符號意義的表達與運用,對整個哈尼族社會心理都發(fā)揮著調(diào)適的作用。
雞被賦予的驅(qū)邪避惡穰災的符號意義,使其廣泛地被運用到驅(qū)邪避惡穰災的儀式之中。通過儀式的操作,使人意識到不好的東西已經(jīng)被驅(qū)逐出去,從而使人驚恐的內(nèi)心得到安撫,達到平衡正常。這更傾向于是一種治療過程,雞所承載的符號意義就是治心良藥。
雞被賦予的吉祥幸福美滿的符號意義,使其頻繁地被用于祭祀神靈祖先、祝福意義表達之中。從而使人與神靈、祖先、他人關(guān)系達到最優(yōu),進而使人不必但心受到神靈、祖先的懲罰和他人的記恨,并且使自己在神靈祖先庇佑、他人感激下“心安理得”。就自身而言,通過符號意義的獲取,也使自身的幸福感、滿足感提高。
總之,雞的符號意義通過人的精神世界發(fā)揮著作用,從而使神、人、鬼關(guān)系達到認知上的和諧,進而對人的心理進行調(diào)適,達到平穩(wěn)正常的狀態(tài)。
幾千年的馴化和飼養(yǎng),使哈尼族對雞的認知已經(jīng)超越了食物的范疇。雞的身影活躍在哈尼族宗教的神話、祭祀、叫魂、占卜等諸多領(lǐng)域,并被賦予了驅(qū)邪避惡穰災、吉祥幸福美滿的符號意義,成為具有驅(qū)邪避惡穰災、吉祥幸福美滿的意義符號。通過這些意義符號,雞在哈尼族與神鬼、與他人交往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媒介作用。并且雞被廣泛地用于各種祭祀、叫魂、占卜、禮物交流等活動中,對調(diào)解人與鬼神和他人關(guān)系發(fā)揮重要作用,從而使神、人、鬼關(guān)系達到認知上的和諧,進而對人的心理進行調(diào)適,達到平穩(wěn)正常的狀態(tài)。
注釋:
①候勾是一種竹蔑編制的祖先神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