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函
(貴州師范大學,貴州貴陽 550000)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國情家底意識、 歷史主流意識、政治法治意識、團結合作意識、共同發(fā)展意識和共建共享意識。這六種意識基本涵蓋了各族人民在歷史、心理、社會、制度、政治、文化等層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fā)展出來的一致性或共識性的認同。這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單是學術和文化的理論性概念,更是具有國家強盛戰(zhàn)略意義的實踐性目標。首先從國家內在角度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是對全國各族人民形成民族團結與“五個認同”的必然要求(“五個認同”即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另一方面,從國家對外戰(zhàn)略來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相輔相成,對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發(fā)展、合作共贏具有積極的推進作用。
青年興則國興,大學生是社會發(fā)展的主力軍和建設國家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決定著一個國家發(fā)展的未來,必須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重點對象。從培育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手,帶動全國高校大學生完成良好的族際整合工作是黨和國家的期盼。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 民族團結的經驗總結,是解決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間沖突問題的必要邏輯理論基礎。提高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情操和擁護祖國完整統(tǒng)一的責任感;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是準確認知和把握各民族之間具有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內涵的金鑰匙; 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認同感,秉承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有利于讓各民族大學生在保留自己民族文化特色下相互融合,從而在校園里作出更豐碩的學術成果;提高大學生的政黨認同感,有利于增強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合法性,拓寬政治參與的渠道,更好體現我國是的民主政治;提高大學生的制度認同感,有利于增強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任感,當黨提出新的政策之后能更好、更迅速地落實到每個人的行動中。這些都充分表明在五個認同感基礎之上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大學生族際整合有著積極的意義。
構建不同民族大學生的共有精神家園不論是著眼當下還是放眼未來都具有深遠的意義:首先,從微觀的學生自身角度來說,不但有利于學生良好德行的養(yǎng)成,還可以促進同學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消除各民族大學生之間的心理差異與隔閡。同學之間的關系變得和諧融洽之后可以加強大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意識和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學術、 實驗等各方面的學習能力;其次,從宏觀的校園整體層面來講,有利于形成學校的共同利益,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諧的校園文化與校園環(huán)境。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用到教育教學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基礎,高校的師生會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從而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培養(yǎng)學生的專注度。
價值共識是指特定的社會共同體在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社會交往實踐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一價值觀念所達成的相對一致的共同理解和見解。
價值共識對促進大學生族際整合百益無害。例如當大學生雙方達成價值共識的時候,就會接受和贊賞對方的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即使一方與另一方的價值觀念有差異,也仍會去思考對方何以形成這種價值觀念,做出的思想舉措是去理解、包容和體諒,而不是產生矛盾乃至斗爭。所以要實現校園乃至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社會成員一定要有相同的核心價值觀,以客觀的心態(tài)理解與把握中華民族的“多元”與“一體”。少數民族大學生與漢族大學生把握好自身民族價值的同時理解對方的民族價值,雙方都尊重和實踐當代主流更高層次的價值共識,完成大學生群體良好、完整的族際整合去帶動整個國家的族際整合工作。
近年來,國內相關學者以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現狀、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為立足點都得出了相關的研究成果,這些文獻得出的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大致可以概述為:第一,少數民族大學生整體都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第二,對民族自然文化具有較好的保護、學習和傳承的責任意識;第三,矢志不渝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對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能力給予充分的信任;第四,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方面對當前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有良好的政治歸屬感,政治參與度與民主政治意識大大提升。但由于某些客觀或主觀的原因依然存在如下問題。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以及培育工作尚不明確也不夠重視,比如相關教學內容匱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內涵、作用等教育教學工作不夠系統(tǒng)和清晰;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工作力度明顯不足。故而導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不少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新生概念模棱兩可。
部分少數民族的大學生由于自身宗教情感濃厚,在意識和行為上會表現得稍微偏激,在極力擁護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的同時也格外介意其他民族對本民族的態(tài)度,當產生歧義時會產生偏激的觀念和行為,忽略民族團結。這容易使各民族同學產生隔閡,在共同的空間下也會形成民族小團體,這些都會影響到各民族大學生的相互學習和交流,不利于民族團結和共同體意識的培育。
國家提出的政策和概念的學習與宣傳工作基本局限于政府單位和部門,社會層面的宣傳工作存在不系統(tǒng)、不全面、渠道較窄等問題,比如報刊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專欄很少,學生通過網絡媒體和宣傳媒介等方式可以看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幾乎沒有。相反某些社交軟件使學生通過網絡打破國界的距離感,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物品和生活產生崇洋媚外的思想。
家長的文化程度、綜合素質、教育理念和家庭氛圍對學生的能力和性格養(yǎng)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受當代社會注重“器具教育” 而相對較忽略德智教育的影響,絕大多數家長一般都會注重考試成績而忽略個人品質的升華,尤其在家庭教育中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培育意識更為淡薄。另一方面,家長自身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解和相關學習的機會較少,所以也無法對學生進行共同體意識培育的熏陶和引導。
第一,學??梢詫⒅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編成相關手冊,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書本上的知識使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第二,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上面,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專題開展講座、討論等教學活動;第三,可舉辦相關知識競賽和征集論文等活動,加深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學習的熱情;第四,利用學校日常廣播和話劇社表演等傳播媒介,使大學生提升民族團結的心理和情感認同。
第一,各民族大學生加強交流與交融活動,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信仰與禁忌等信息,避免不同民族大學生的矛盾與歧義;第二,大學生自身應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樹立“少年強則國強”的責任感;第三,大學生盡可能了解和學習各民族的歷史知識,認識到各民族人民自古以來就緊密相連,民族凝聚力越來越深是必然的發(fā)展趨勢。
第一,社會應進行全面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多渠道的宣傳工作,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民族團結意識;第二,完善相關法律和道德約束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jiān)管,促進積極正能量的信息傳播;第三,設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平臺,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的鏈接推送、廣告和微電影等形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第四,成立相關傳播教育工作的社會組織及志愿者,加強在社會各階層單位和高校進行宣傳教育力度和范圍,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到各階層群眾的心中,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第一,拓寬家長學習文化知識的渠道和機會,提升家長的綜合素質,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認識到原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家長要明確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鼓勵孩子取得好成績的同時,積極引導孩子尋找和實現人生的價值、意義;第三,使家長有機會系統(tǒng)地學習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的知識,在思想和行為上為學生做榜樣,引導學生不僅要樹立科學、正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理念,還要將擁護中華民族共同體融入實際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