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譯予
(湖南科技大學,湖南湘潭 411201)
高校輔導員在落實精準資助工作的過程中,應當首先明確價值追求,在此基礎上,再制定針對性的落實方案,保證資助的精準性以及科學性,以滿足貧困生的學習和成長需求,接下來該文主要針對精準資助的社會背景以及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與總結。
早在2013年我國就已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zhàn)略構思,并將扶貧工作作為推進教育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幫助貧困學生擺脫經濟上的困擾,從而順利完成學業(yè)。這些就要求高校能有針對性的落實教育扶貧工程,保證扶貧的精準性,使貧困家庭子女都可接受有質量的教育,從而降低因貧棄學等情況的發(fā)生概率。2016年我國教育部門曾針對精準扶貧這一問題提出了構思,明確提出精準資助工作的落實應當具有完善的工作機制作為保障,這一過程中學生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在精準資助的過程中應當首先明確貧困生的家庭背景,而后再結合貧困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成績等等,真正落實精準資助工作,盡可能避免因教致貧等諸多問題。
在落實精準資助工作的過程中,高校輔導員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承擔著政策宣傳的責任,同時也要作為資助實施的公正裁判者,對貧困生進行引導與教育,將精準資助理念踐行到實處,進而為資助工作的落實提供方向指引[1-2]。
第一,資助理念不符合形勢。物質資助僅僅是給予貧困生以物質保障,但資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證學生學業(yè)正常按進度完成,促使學生持續(xù)性發(fā)展,進入社會后也可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并在發(fā)展過程中積極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人類的生存以及發(fā)展過程中衣食住行可謂是最基層的生理需求,除此之外,還有尊重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以及自我實現需要,而貧困生資助無疑是最基礎的需求資助,針對這一情況,需要積極轉變資助理念,不僅要為貧困生提供物質保障,還應當做好精神激勵,激發(fā)貧困生的學習動力,逐步滿足更高層次的發(fā)展需求。但是,在輔導員開展資助工作的過程中,因為基數大,可實施性低等原因,很多時候只是將貧困生的認定結果上報給學校,前期未能準確調查貧困生的家庭背景,后期也未能與貧困生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無法普遍提供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對于貧困生價值觀的形成相對不利,也未能發(fā)揮資助工程的育人作用[3-5]。
第二,無法保證貧困生認定的精準性。近年來許多高校在開展精準資助工作的過程中,對于貧困生的認定較為模糊,還是多為個人申請加班級評議小組認定的方法進行評選,再加之社會信用體系的不完善,評審中多會將村委會等材料以及公章作為的認定評估的依據,在這一過程中就會出現弄虛作假的情況,許多可能不是特別貧困的學生也能辦理相關憑證。除此之外,還有些貧困生的自尊心較強,或者存在自卑心理,不愿主動發(fā)出申請,甚至存在拒絕資助的情況,這給精準資助工作的落實帶來諸多阻礙,也很難保證資助認定的準確性與合理性。
第一,追求立德育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和永恒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高校輔導員,更應當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始終秉承著立德樹人的原則,針對性的落實精準資助工作,這是高校輔導員實踐工作中的必然選擇,更加是資助工作的價值追求。資助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擺脫經濟困境,順利完成學業(yè),最終將學生培育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簡而言之,學生步入大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成才,成長的過程中應當從德、智、體、美等多個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進而實現全面發(fā)展。要求高校輔導員轉變自身的資助理念,不可草草了事,要做好貧困生的準確定位,真正幫助貧困生上得起學、上得好學,也不可將精準資助工作視作簡單的物質資助,而是要發(fā)揮精準資助項目的育人功能,為貧困生的未來發(fā)展指明方向[6-8]。
第二,多元化的資助需求使得立德育人的重要性越發(fā)凸顯?,F階段大學生的學習以及成長過程中肩負著諸多壓力,其中包括求職壓力以及學業(yè)壓力等等,受資助的學生在被資助的過程中體現了多元化的需求,他們的思想狀況良好,雖說部分學生因其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存在偏差,抑或是缺乏社會經驗導致心理過于脆弱,這部分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以及學習過程中往往存在諸多問題,他們受經濟壓力的影響,無法提高學習信心,更加難以融入各類的校園活動中,這也削弱了他們的社會競爭力。因此,對于貧困生的扶助不應僅僅實行物質資助,還要與這部分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深入其內心,從能力、思想以及心理上實施幫扶,體現生本原則,并開展精準資助,使得資助過程符合學生的學習以及發(fā)展趨勢,還要將立德樹人的價值追求始終貫徹于資助工作中,促使貧困生快速發(fā)展,最終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1)保證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極其重要的內容。要求在落實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秉承著公正以及平等的原則,盡可能實現教育公平,這是教師在工作中必須踐行的價值觀,同時也要將其作為自身發(fā)展的思想引導,針對不同的學生實施針對性的教學,盡可能實現教育公平。在落實精準資助工作的環(huán)節(jié),高校輔導員就應當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并做好準確定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將追求教育公平作為開展精準資助工作的價值追求,以此為基礎,幫助貧困生擺脫經濟困境,從而順利完成學業(yè),這不僅會保證資助結果的公正性,也會給貧困生帶來正面影響,引導貧困生做出公平的價值判斷,幫助貧困生構建正確的三觀。
教育公平的實現需將精準資助工作作為有效載體。高校在面對貧困生問題時,應當首先意識到貧困生問題不僅僅是學生個人問題,更加是與教育公平密切相關的社會問題,如若家境貧困的學生因經濟原因無法完成學業(yè),這就意味著高校未能實現教育公平。所以,高校應當將精準資助工作作為實現教育公平的有效載體,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資助體系,并對貧困生的家庭情況做好調查,確保資助對象為貧困生,而后再嚴格依照資助制度的內容,幫助經濟拮據的學生擺脫經濟困境,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這對于實現教育公平具有極大的現實性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育公平,也會給貧困生帶來更高的學習動力,使之意識到學習對于自我成長及發(fā)展的重要性。最后,要求高校輔導員在落實資助工作的過程中,將追求教育公平作為基本,而后掌握資助政策及相關信息,確保貧困學生可以獲得有效的資助,賦予貧困生被資助的權利,使得大部分學生均可了解政策,確保機會平等,同時也在學習的起點上促進了教育公平。
(2)加強宣傳、正面引導。高校輔導員在落實精準資助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做好有效的認定,首先廣泛宣傳國家資助政策,而后再了解貧困生的家庭環(huán)境,其中包括家庭重要成員是否存在重大疾病以及身體殘疾等等,針對這部分特殊群體,輔導員還需幫助他們卸掉思想包袱,避免產生自卑心理,并且要強調資助政策的嚴肅性與嚴謹性,其中涉及金錢利益,不可虛假申請,保證認定的精準性。
(3)搭建信息交流平臺。貧困生是高校內部相對特殊的群體,高校輔導員應當結合這部分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及思想動態(tài)實施針對性的引導與教育,可搭建信息溝通平臺,利用微信及QQ 等網絡路徑,定期與貧困生談心談話,引導貧困生傾吐心聲,從而了解這部分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與阻礙,利用各類信息平臺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從而起到思想引導的作用。
綜上所述,高校輔導員在開展精準資助工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價值追求以及實施路徑相關問題的認識和探討,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提高對貧困生資助的重視,建立高效的資助工作體系,關注貧困生心理成長,盡可能地實現精準資助,為貧困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幫助貧困生順利完成學業(yè),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