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礁 于湘泳 鄭偉華
在日本早期的家族體系中,女性只是作為家族的附屬產(chǎn)物,婚姻對于日本女性來說是謀取家庭利益的工具。通過聯(lián)姻和傳宗接代,婚姻成為謀取家族政治和經(jīng)濟利益的手段[1]。在此背景下,侍奉丈夫和孩子也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日本女性的畢生工作?;橐鲆渤蔀榻^大多數(shù)日本女性生活中不可避開的選擇。然而,隨著日本戰(zhàn)后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制度的逐漸完善,日本女性從傳統(tǒng)生活中脫離出來,開始走向職場,經(jīng)濟獨立后,即使不結婚,養(yǎng)老保險也能夠保障個人老年生活。對于當代日本女性來說,婚姻不再是一種必要的選擇,結婚的目的也不再是追求經(jīng)濟利益,而變?yōu)樽非笄楦猩系呐惆閇2]。
日本總務省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近十年來,日本人口持續(xù)呈負增長趨勢。在2018年日本放送協(xié)會(NHK)開展的對日本人婚姻觀調查中,回答“不一定要結婚”的人數(shù)高達70%,創(chuàng)有史以來最高紀錄。日本橫濱國立大學教授江原由美子分析了現(xiàn)代日本人的婚姻觀念,她總結:“并不是不想結婚和獨身主義的人數(shù)增多,反對結婚的人數(shù)增加了,而是現(xiàn)在日本人選擇伴侶時更加謹慎,如果不合適,寧愿不結婚。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這也許是現(xiàn)代日本人普遍認同的觀念吧?!盵3]可以說,這是一種尊重自我的婚姻觀。在思想開放的現(xiàn)代社會,日本女性可以通過很多方式生活得自在舒服,而不需要依附伴侶才能獲得生活的資本。因而,選擇伴侶的標準更基于本能而非經(jīng)濟利益。所以,一些看上去可能不被常人所理解的新式婚姻觀,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追捧了。
“自分婚”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歐美國家,最近幾年才開始在日本流行起來,進入大眾視線?!白苑只椤钡淖置嬉馑季褪亲约汉妥约航Y婚?!叭绻f一生必須擁有一次婚禮卻沒有合適人選的話,為何不選擇嫁給自己呢?”[4]很多日本女性受此思潮影響,開始嘗試這種“自分婚”的生活方式。日本女演員紗倉真奈曾專門拍過“自分婚”儀式的特輯,算是對“自分婚”的科普。這場嫁給自己的婚禮,由紗倉真奈獨自完成婚禮儀式的所有準備工作,還自己一個人挑選婚紗,一個人挑選自己的結婚戒指。在交換戒指環(huán)節(jié),紗倉真奈站在臺上大聲宣誓“我會讓自己幸福的!”并滿臉憧憬地給自己戴上戒指。從此以后,只嫁給幸福與自由。
該特輯節(jié)目除了紗倉真奈以外,還邀請了另一位為自己舉行“自分婚”儀式的花岡沙奈惠小姐。2018年4月,花岡在日本表參道的一家餐廳內舉行了“自分婚”儀式,邀請了30位好友參加。她在采訪中說:“和自己結婚,并不表示我不想和男人結婚。最開始我是在某個博主的文章中看到的自分婚,當時我覺得自己肯定辦不到,但差不多從三年前開始,我開始做很多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比如穿漂亮衣服、品嘗美食、泡花瓣浴等,我于是開始想要和自己結婚。然后,我下定決心要舉行自分婚儀式,并且邀請了朋友?!彪m然這種新式婚姻可能在短時間內還無法被父母和長輩所接受,但卻成為越來越多“善待自己,愛自己”的年輕人的一種新選擇。
“卒婚”這兩個字再次進入大家視線的起因是日本相撲界某門派掌門人與夫人宣布“卒婚”了。日語中“卒”是畢業(yè)的意思,“卒婚”的意思就是從婚姻里畢業(yè)了。與離婚相比,用“卒婚”這兩個字更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從婚姻生活里畢業(yè)了,感謝相互扶持的歲月,從今以后一別兩寬,各自尋找人生的新方向。在此之前,有一位日本知名的藝人清水先生親身體驗了“卒婚”,電視臺也對他進行了回訪。他當年賣了豪宅,讓妻子在東京都內租房子住,自己回鄉(xiāng)下老家弄了個有溫泉的院子,每天悠哉地過著沒人管的日子,再也不會因為生活習慣問題被指責了。然而,好景不長,清水先生在享受了自由之后,又忍受不了寂寞,無法自己照顧自己,最終搬回了東京,接回了妻子繼續(xù)一起生活了。
其實,在日本想“卒婚”的人不在少數(shù)。比如:有日本媒體曾做過調查,有56.5%的男性和73.6%的女性覺得“卒婚”可行。女性想要“卒婚”的比率要高于男性,贊同“卒婚”的女性有80%的人表示對目前的婚姻狀態(tài)不滿意。男性不想結婚或者說想要“卒婚”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不想能夠自由支配的金錢變少,二是保持精神和時間上的自由性,而女性進入婚姻后顯然要犧牲更多的東西,結婚意味著放棄之前的工作,從此回歸家庭相夫教子,終日操持家務,照顧全家飲食起居。即使日后想再重返職場,也很難被重用,只能從事一些事務性工作。所以也會有一些事業(yè)型女性,為了事業(yè)而選擇不結婚。
日本女性傳統(tǒng)婚姻觀從明治末期開始逐漸瓦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提倡自由戀愛和戀愛婚姻,婚姻不再是家族利益的犧牲品[5]。特別是20世紀中期,隨著經(jīng)濟的高度增長,日本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擇偶時也更加自信從容。于是,高階層、高學歷、高收入的“三高”未婚男士成為日本女性心中理想的結婚對象。到了20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jīng)濟開始崩潰,企業(yè)大幅度裁員,使得日本經(jīng)濟進入了不安定時代,女性的擇偶標準也發(fā)生了改變,結婚對象的標準由“三高”變成了“三低”,即低風險、低姿態(tài)、低依存。日本女性的擇偶標準由追求物質的安定開始進入到追求精神安定的時代[6]。進入21世紀,日本經(jīng)濟逐漸恢復,職業(yè)女性不斷增加,女性社會活動范圍不斷擴大,女性的婚姻觀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女性的擇偶標準由“三低”進化為“三同”,即對婚姻的追求由物質層面轉向了精神層面的高度融合[8]。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婚姻的難度,也帶來了“自分婚”“卒婚”等新的婚姻觀。
隨著單身不婚族人數(shù)的增加,單身經(jīng)濟應運而生[9]。由于單身族的不斷壯大,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KTV、一個人居住等需求越來越多,雖然兩個人的約會消費減少,但是對應的單人需求量反而大量增加。2015年日經(jīng)中文網(wǎng)調查發(fā)現(xiàn),單身女性花在餐飲和購物方面的錢是相同年紀已婚女性的2.7倍。為了吸引更多的單身客戶,很多日本的飲食店、影院、卡拉OK等餐飲休閑娛樂場所都安排了隔間、單人席、單人套餐套票等,讓單身的消費者能夠避開與其他人的接觸,從而避免“被人發(fā)現(xiàn)自己無人陪伴”的尷尬和孤獨感,能夠更加舒心地享受美食和休閑娛樂。同時,在家居方面,為了便于眾多獨居人士的日常生活,大量小號廚房用品被研發(fā)出來,包括小號電飯煲、小號烤箱、小號電水壺,等等,眾多品牌開始將單身獨居者納入其目標消費群體。旅行社、酒店、游樂場等行業(yè)也為單身人士設立了很多個性化定制的服務,滿足他們“一個人玩”的需求,專門設置了很多單人套票和私人定制的行程,使他們能避免無人陪伴就無法出行的尷尬和孤獨,能夠安心地享受一個人的旅行。
綜合上述歷史和客觀原因,結婚對于日本女性而言,已經(jīng)不再是人生的必經(jīng)程序。雖然新式婚姻觀念下不婚女性增加會帶來生育率降低、老齡化社會加劇等社會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當今日本女性結婚與否已經(jīng)可以由個人選擇,這是向更加開化的多元社會轉變的一種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