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雯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固定比喻 (Устойчивое сравнение)是熟語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具有可再現(xiàn)性,并且能原封不動地、廣泛地運用于日常生活中。作為一個獨立的語言單位它具有自己的特殊屬性,由三個部分組成:被比較的主體(A),與之進行比較的喻體(B)和具有共同特征的比喻基礎,即漢語中的喻解(C),以及比喻詞 (m):像,如,好像,像……一樣等,例如:形容人的臉紅,俄語里常說красный (C) как (m) рак (B) - о лице человека,指某人臉(A)紅(C)得像蝦(B)一樣。在國外語言學界固定比喻常被稱為obvious similes(能看見的比喻),或是idiomatic commonplace similes (具有成語性質(zhì)的形象比較 ),idioms of comparison (比較型成語),proverbial similes(眾所周知的形象比較),而在我們漢語里被稱為“明喻”,但明喻只是俄語固定比喻的一部分,此外還包括明喻成語。
20世紀40年代隨著一種特殊的語言單位——熟語的產(chǎn)生,對固定比喻的理論研究開始萌芽。С.И.Ожегов 發(fā)現(xiàn)存在一些具有引申形象意義、近似于短語結(jié)構(gòu)、能把一種事物形象地比喻成另一種事物的熟語單位,如:как снег на голову(像雪砸到腦袋——突如其來),как сельди в бочке(人多得像罐頭里的鯡魚一樣擠)(Ожегов,1957)。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收錄了部分這樣的帶有鮮明感情色彩的固定比喻短語,這些短語大量頻繁地運用于語言活動中,且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語言套話”。
這是研究固定比喻最活躍的,取得成果最豐盛的時段,出現(xiàn)了一系列關于固定比喻的理論研究,其中不乏涉及結(jié)構(gòu)和語義的文章及相關的學術專著。
1.2.1 關于固定比喻定義的爭論
由于一開始對這個問題缺乏充足的理論研究,這種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當時也未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定義。Л.И.Ройзензон 稱之為 компаративная фразеология(比較熟語),而更常使用的一個術語是 А.В.Кунин 提出的 сравнительный устойчивый оборот (固定比較短語)。但 М.Н.Судоплатова 指出“比較熟語”與“固定比較短語”并不是同一概念,一個是語義縮合的結(jié)果,另一個是詞組的組合。并且,“比較短語”這個概念在很早以前已經(jīng)用于語法中指代另一種句法現(xiàn)象。Л.И.Ройзензон 和 З.А.Шугурова 則如此定義固定比喻:“這樣的固定短語能整體再現(xiàn)性,具有比較語義,結(jié)構(gòu)上擁有自己的特點——具有不同的簡單或復合比較連詞”(Ройзензон,Шугурова,1964)。К.М.Гюлумянц 也定義了固定比喻如下特點:(1)比較語義(一個顯著的標志是有比較連詞);(2)比喻主體和客體的固定性;(3)比喻特征的固定性(Гюлумянц,1968)。
1.2.2 固定比喻的語義功能
著名的俄語語言學家,近代俄語語法奠基人В.В.Виноградов 也關注了此類結(jié)構(gòu),他指出帶有 как 的結(jié)構(gòu)能加重謂語語氣,功能如同性質(zhì)定語,如:пьян как сапожник (喝得像東倒西歪的皮靴——爛醉如泥),мягкий как воск(軟得像蠟),глупа как курица(蠢得像母雞)等,как 短語強化了謂語表達的強度。他還指出要把具有特殊語義的熟語結(jié)構(gòu)同普通的、“自由”比喻區(qū)分開來,強調(diào)這類熟語具有形象性、民族性,起到加強語氣以及表達個性的作用(Виноградов,1969)。如同 Виноградов 所說,存在兩種形象比喻,一種是全民族通用的、固定的比喻,例如:как корова(胖得像奶牛),как у осы(腰細得像黃蜂);一種是個體創(chuàng)作的、自由的比喻,如:как одуванчик ——形容小男孩發(fā)白的、毛茸茸的腦袋 (Н.А.Козлов)。后一種比喻區(qū)別于前一種已經(jīng)約定俗成、全民皆知的比喻,是某位作家為了更鮮明地表現(xiàn)某種事物特征的獨特性,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它們中的絕大部分不具有可重復性、可再現(xiàn)性。
就固定比喻的成分而言,很多學者會把目光投向生動有趣的喻體,但也有部分學者關注到了比喻特征抑或比喻基礎的功能。М.И.Черемисина 提到如 Он здоров как бык(他身體健康得像公牛),在這里“健康”就是這個人不變的、帶有區(qū)別性的特點。而此處運用的比喻短語語義上近似于表示程度的副詞очень(很),再如 труслив как заяц(膽小得像兔子一樣)意思是兔子非常膽小,雖然短語中并未提到這個程度副詞(Черемисина,1967)。也就是說,固定比喻的使用有加強事物特征強度的語義功能。
1.2.3 固定比喻的結(jié)構(gòu)特點
當學者們開始研究固定比喻里的各個成分和結(jié)構(gòu)時,意味著對這種語言單位的研究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在結(jié)構(gòu)上,固定比喻常被歸為“單一組成結(jié)構(gòu)”。В.М.Огольцев 不只一次地強調(diào)大部分固定比喻都是單一結(jié)構(gòu),因為固定比喻整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可再生的比較部分(сравнительная часть)和伴隨詞(словасопроводители),只有一個比喻的元素B——比喻喻體,屬于比較部分,伴隨詞并不能算作是邏輯結(jié)構(gòu)中的一部分,所以固定比喻最普遍的一種結(jié)構(gòu)模式就是單一結(jié)構(gòu) mB,例如:как индюк,как угорь 等。關于是否把признак-основание(С)——比喻基礎列入固定比喻的結(jié)構(gòu)中存在著一定爭議。Л.Г.Кочедыков 認為,在很多情況下某個喻詞只能和某個特定的詞語或者是具有同樣語義的詞語搭配,如 как манны небесной 只與ждать (ожидать,жаждать)搭配。因此,他認為固定比喻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固定的詞組,另一個是與之搭配的詞(Кочедыков,1967)。我們認為,比喻基礎區(qū)別于可再現(xiàn)的比較部分是自由的,跟喻詞搭配的詞常常會根據(jù)語境發(fā)生變化,如形容人的臉紅,可以用微紅、紅、緋紅、火辣辣等詞,所以不應該把比喻基礎納入固定比喻的組成部分中。
固定比喻結(jié)構(gòu)上還具有這樣的特點:含有變體成分(вариативные компоненты),有部分帶有連接詞的熟語可以允許有一點改變。這種具有不同修辭功能的變體元素不能劃分為新的結(jié)構(gòu)類型,因為它們并沒有改變固定比喻實質(zhì)上的結(jié)構(gòu)和意義。固定比喻的另一個結(jié)構(gòu)特點是與具有固定語義的同類詞搭配。例如:как водовозная [старая,загнанная,измученная;разбитая]кляча 所有的搭配表明的意義相同——形容人很累,只是搭配的詞匯不同;как кот на сало-как кот на масло,как амур-как амурчик 具有相同的意義,只是表達借用了完全不同的詞匯或者語義上有偏差的指小表愛形式、陰性詞等。變體現(xiàn)象是區(qū)分于同義性的一種現(xiàn)象,固定比喻的不同變體可以按詞匯、語法、修辭、構(gòu)詞等方面進行分類,之后我們可以就此做進一步的研究。
1.2.4 詞典學的研究
第一部收錄了固定比喻詞組的熟語詞典是17 卷的《現(xiàn)代標準俄語詞典》(1948—1965),其中收錄了譬如 белый как снег(白得像雪)等詞組,在它的前面加入了表示熟語的記號◆。該詞典在檢索上存在著一些缺點,比方說,желтый как лимон (黃得像檸檬),желтый как воск(黃得像蠟),語義上這個詞組都是形容人的臉黃,可是 желтый как лимон 放到了喻體“檸檬”下面檢索,желтый как воск 放到了喻解“黃的”下面。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給檢索帶來了不便。直到20世紀60~80年代先后出現(xiàn)了專門收錄固定比喻的詞典:Назарян,1965; Лебедева,1975; Огольцев,1984。
在上一階段的研究基礎之上,學者們認為,固定比喻是俄語熟語中重要且特殊的部分,對它的研究可以延伸到世界民族性的認知探尋上。自此,到了80年代末學者們開始把這種語言單位放到不同民族的不同意識形態(tài)中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了多元文化下的審美觀念、道德標準對語言的應用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Ю.В.Бромлей 指出固定比喻的重要作用是揭示了語言文化共同性的價值標準。這與 В.М.Огольцев 的觀點不謀而合,后者認為,固定比喻在語言中的作用不只是表達事物和現(xiàn)象的個體特征,它還與該種語言使用者的意識相關聯(lián),這種語言的所有使用者都具有共同的固定比喻的知識(Огольцев,1982)。但 Гак 指出,熟語的民族特性在進行語言對比時能更鮮明地顯現(xiàn)出來,這種特性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客觀因素一個主觀因素,客觀因素存在于別的民族沒有而這個民族所特有的自然、文化背景中;主觀因素在于自由選擇性,反映同一現(xiàn)象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言中顯示得不一樣(Гак,1999)。因此,可以說即使是生活在同一國家的不同的人,在使用語言時也是千差萬別。為了研究各國人民在日常口語中如何使用固定比喻,應該在母語使用者中做語言調(diào)查,這能更好地證明固定比喻的使用受到民族世界觀的影響。
這一時期在語言文化對比領域出現(xiàn)了大量的研究成果,Л.Б.Воробьева 以俄語和立陶宛語中的固定比喻為研究對象闡述了文化的特殊性(Воробьева,2002),А.В.Семенова 提出應當結(jié)合世界語言圖景對卡舒比語中的熟語進行詞典分類(Семенова,2006),А.Н.Баранов 在自己的研究中系統(tǒng)地分析了熟語的民族文化特點(Баранов,2008)。但我們翻閱了俄語及漢語資料發(fā)現(xiàn)的關于俄漢語固定比喻對比的文章屈指可數(shù)。
民族語言世界觀是固定比喻感情色彩的根源,固定比喻的褒貶性不能獨立于決定這種語言價值體系及它的道德倫理觀、審美傾向的文化背景之外。因此,文化語言學與翻譯對比研究息息相關。在翻譯固定比喻過程中能發(fā)現(xiàn)不同語言用自己形象的手法來解釋相似的事物特征,為了能更好地翻譯原文需要很好地了解每種語言中固定比喻結(jié)構(gòu)類型的特殊性,并深入其語義結(jié)構(gòu),從而更精確地找到另一種語言運用這個固定比喻的方法。帶有固定比喻語句的翻譯在以下情況下被視為相同的:(1)如果其中所有具有語義的成分都可以等價翻譯;(2)如果其中形象描寫所包含的隱藏意義相同。Э.Ю.Понятин 指出:“存在這些典型的固定比喻翻譯錯誤:(1)沒有完全翻譯出元素B(喻體)的修辭色彩;(2)沒有足夠地考慮到固定比喻相關聯(lián)的不同之處”(Понятин,1981)。因此,在翻譯固定比喻時不僅要考慮到各個成分概念上的意義,還要注意所有成分搭配在一起時的實際意義。
此外,對固定比喻的研究還在“人類中心學”、認知語言學等方向得到了發(fā)展。
因此,固定比喻的研究方向可分為:結(jié)構(gòu)語義、修辭、認知、文化語言、對比及翻譯等?,F(xiàn)階段固定比喻的研究具有以下的特點:側(cè)重點從研究固定比喻的結(jié)構(gòu)語義轉(zhuǎn)向運用交流;自由比喻(也就是個體創(chuàng)作比喻)和固定比喻的運用呈現(xiàn)中和趨勢; 固定比喻成分上具有變體性及可省略性;固定比喻還有多義性、同義性和反義性;未來將著重從文化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方向來研究固定比喻; 關注固定比喻在文學作品及新聞報刊中的功能,以及比喻連接詞像、好像、如等的情態(tài)意義。
另外,在對比方面,關于俄漢語固定比喻的研究成果還甚少,漢語方面還需要借助漢語語料庫及社會調(diào)查編纂固定比喻的專門詞典。對俄漢語固定比喻的對比研究能促進兩國人民對各自文化、生活的了解和認同,提高翻譯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