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
摘 要:歷史史實年代久遠時空跨度大,事件本身充滿錯綜復雜、紛繁雜亂,想學好歷史光憑死記硬背和囫圇吞棗是行不通的,必須根據(jù)學科本身的特點尋找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化繁為簡達到事半功倍。本文通過想象情節(jié)、歌謠、比較、圖表、數(shù)字歸納、巧用標點、各種方式向學生傳授歷史學科的有關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使歷史教學始于課內,終于課外,培養(yǎng)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分析與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 有效教學 記憶方法 指導運用
有效教學,實踐“輕負擔、高質量”教學路子,不斷提升教師教學水平,這是新時期對教師的專業(yè)要求;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熱愛學習,這是許多教師夢寐以求的教育理想。眾所周知歷史紛繁復雜,浩如煙海,有些歷史事件和現(xiàn)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費時費力容易忘記,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化繁為簡,巧妙熟記。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指導學生掌握幾種科學的記憶方法,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學好歷史。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幾種方法,拋磚引玉以饗師生們參考。
一、想象情節(jié)記憶法
由于先入為主的感覺占據(jù)了國人認識的水平,習慣于姓氏姓名讀寫順序的我們很難,也很不習慣外國人連連串串的名字,他們名字顯得難記、難懂和極易忘卻,怎樣才能化難為簡且記憶深刻,甚至達到難以忘懷程度呢?筆者嘗試情節(jié)想象記憶法的運用。如講到法國巴黎公社革命這章節(jié)時涉及有關《國際歌》相關知識有兩個人物,作詞人——歐仁·鮑狄埃,作曲人——狄蓋特。此時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國際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巴黎公社的失敗,在這場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偉大嘗試中在資產階級的強烈反撲下,經歷了“五月流血周”事件,無產階級革命者付出了慘重代價,許多公社戰(zhàn)士和領導人因此而光榮獻身,悲情切切。這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在這次革命后,一個歐洲人在血流成河的尸體群中找到了慘遭殺害的弟弟在號啕大哭在悲哀,即“歐洲人抱著弟弟在悲哀”——“歐仁·鮑狄?!?,此語一出學生底下一片嘩然,所有學生都迅速記下這個原來晦澀難懂的名字。為了追思,為了緬懷,也為了表示當哥哥對弟弟的沉痛哀悼和悼念之情,當哥哥的為弟弟特別定做了一副精美棺材,為其弟裝殮蓋上,即——“狄蓋特”,兩人名字一氣呵成,通過想象情節(jié),十分合理串聯(lián)在一起。這種另辟蹊徑的方法學生非常樂于接受,很快記下來并且達到了終身難以忘懷的效果,現(xiàn)在我們同學當中十分盛行這種想象情節(jié)的記憶法,居然有學生開玩笑地跟我說:“老師,你應該申請個專利”。
二、歌謠記憶法
即把所要掌握的歷史基礎知識精心排列,編成形式對仗,有押韻有節(jié)奏的順口溜和歌謠,借助于音韻進行傳唱,就便于記憶了,我們稱之為歌謠記憶法。如中國古代史上更替不斷地變化朝代,讓人感到一頭霧水、繁亂難記、顛三倒四,筆者把它編成歌謠后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成誦。如下:
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朝;
三國兩晉南北朝,楊隋李唐之盛世;
五代遼宋夏金元,還有朱明滿清朝。
編寫歌謠時我們應該講究:形式工整、簡潔、力求語言生動、有一定對仗和押韻且內容準確全面。歌謠簡單易懂便于傳唱,有喜聞樂見的特點,上口快,輕松有趣、節(jié)奏感強而且容易記憶與激發(fā)學生興趣,在一定程度迎合了學生的心理特點,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運用歌謠記憶歷史朝代,學生都說這種方法好,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再也不容易忘記了。
三、比較記憶法
“歷史是今天與昨天永無休止的對話”它雖不能循環(huán),卻能反復出現(xiàn)許多驚人相似的歷史現(xiàn)象。古今中外相似的歷史事件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同時具有各自的不同特點。歷史比較記憶法是確定歷史現(xiàn)象異同關系,進而發(fā)現(xiàn)其本質,探索其規(guī)律的思維過程。比較記憶法獨特魅力之一是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史實記憶能力和歷史聯(lián)想能力。如把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比較,分析兩次變法的原因、內容、結果,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史實。
(一)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比較:
相同點:a.背景相同:都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性質相同:都是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c.都向西方學習。
不同點:a.內容不同:戊戌變法主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明治維新不僅學習政治制度,還學習西方的科技和社會生活。b.結果不同:戊戌變法失敗了,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明治維新成功了,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強國。
這樣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類或異類相關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通過比較,找出其異同或聯(lián)系,可以防止張冠李戴和史實的混淆不清,可以提高學生的識別和識記的水平,同時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會古今中外歷史聯(lián)系,學會學以致用。比較記憶法的運用學生反應記憶同類的歷史史實容易多了且印象十分深刻。
四、歸類記憶法
初中歷史課本的編寫模式基本按朝代順序,類似“編年體”史書,常見許多聯(lián)系緊密且同一類的史實分散于諸多不同的篇章,史實零散、繁復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不像高中教材按專題按類別具有很強邏輯性。如果采取歸類記憶法,把歷史基礎知識分門別類地、按問題的性質依次歸納到一起,捋出一條條線索,就便于記憶了。這叫歸類記憶法。
通過中國史的學習,有必要加強學生對“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的認識。歷史上的臺灣地區(qū)與祖國大陸的關系,都零散于許多章節(jié)中。本人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整理,從古至今羅列出祖國大陸與臺灣地區(qū)聯(lián)系的史實:
(一)密切相連
1.三國時期,吳國君王孫權,派衛(wèi)溫將軍率領一萬多人的船隊到達臺灣(臺灣當時稱“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lián)系。
2.隋朝時,隋煬帝曾三次派使者去琉球(今臺灣),進一步加強了祖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聯(lián)系。此后,歷代政府更是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
3.元朝時,元朝政府正式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地區(qū),正式把臺灣地區(qū)納入行政版圖,對臺灣進行有效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