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化作文教學方式強調(diào)將學生帶入題目所設置的情境中,使他們有所感受和體悟后再進行寫作,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迅速進入到寫作的狀態(tài)中。但這一教學方式并非適合所有的作文題目,對于故事性較強的作文題目而言,常常有隔靴搔癢之感。因此,這種“一招鮮,吃遍天”的方式并不完全適合當下的作文教學要求,亟待引入其他作文教學方式。本文試圖在分析情境作文的優(yōu)劣情況下探討如何將成語故事引入小學作文課堂。
一、情境化作文的不足與引入成語故事的可行性
從武漢現(xiàn)階段小學中高年級作文教學的基本情況來看,大體是每冊教材安排8篇作文教學。以三年級第一學期為例,教材中一共給出了8個作文題目,為論述方便,現(xiàn)分列如下:1.《猜猜他是誰》;2.《寫日記》;3.《我來編童話》;4.《續(xù)寫故事》;5.《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6.《這兒真美》;7.《我有一個想法》;8.《那次玩得真高興》。從題目的設置看,基本上都比較注重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他們寫自己熟悉的和喜歡的事,以激發(fā)其寫作興趣,體會習作帶來的快樂。如“猜猜他是誰”“這兒真美”“我有一個想法”“那次玩得真高興”等都直接是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學生可以通過實地參與的方式,置身于作文情境中,用心感受和體悟。還有“我來編童話”“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續(xù)寫故事”等題目則可以通過教師設置情境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其中。這種情境化的作文教學方式,有其強大的優(yōu)勢,比較適合于小朋友活潑的天性,能有效地訓練同學們的描寫、記敘和抒情能力。一般而言,只要老師帶領學生進入作文情境之后,他們都能寫出像樣的文章,因此,情境化作文教學方式也在小學中高段教學中被廣泛運用。
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一般的作文題目而言,這種情境化的作文教學方式非常實用,但碰到“神奇的小屋”“一件可笑的事”“小熊找朋友”“護蛋的故事”等這一類故事性較強的作文題目時,則有點難以為繼。有的老師會煞費苦心,帶領學生進入到自己努力設置的作文情境中,以便讓他們寫出優(yōu)秀的習作。如有老師在講授“護蛋的故事”時,要求每位學生從家里帶一枚生雞蛋到學校,攜帶方式任選,然后再讓學生回憶護蛋到學校的情境。這種教學方式固然是有效解決了有些作文題目情境化狀態(tài)不足的問題,讓學生身入其中,進行感受和體悟,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但對于有些實在無法設置情境的作文題目,我們則還是顯得方法不多。
再者,有的同學在作文寫作中患上了嚴重的情境依賴癥,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事情就會寫,自己沒有經(jīng)歷過的就不會寫。每次寫作文時,都必須由老師帶其進入到設定的作文情境中,才能最終完成寫作,否則就無法下筆。還有的同學到了初中階段,都無法用文字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更不用說其他相關敘述技法了。之所以有此類問題,主要還是由于太過依賴情境式教學方式導致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引入不同的教學形式和內(nèi)容。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便需要帶領孩子們?nèi)チ私獠煌N類的故事,由已有故事的理解來代替情境的體驗。對于故事的選擇也需要一定的要求,比如內(nèi)容的深度、內(nèi)涵外延的豐富、人物形象的鮮明、敘事技法的巧妙等特點。成語故事恰好滿足了這一點,成語故事的教學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情境教學的不足。
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智慧的結晶,短短的幾個字,往往包含了巨大而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每一個成語的背后都有它的來歷,也許是一段歷史、一個哲理或是一個典故,意思精辟而又意味深長。正是因為成語的這些魅力,才給我們的作文教學增添了另一條途徑。
很多小學生寫作都有類似的問題:詞語匱乏、描寫簡單、內(nèi)容空洞、缺乏想象,詞匯量極其有限,導致作文達不到要求的字數(shù)。大多數(shù)孩子在學語文的過程中,特別是寫作文的過程中并不輕松,走得磕磕絆絆,語文不但沒有豐富他們的人生,反而成了負擔。成語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成語故事是有一定的趣味性,讓學生體會到成語故事中的智慧與趣味,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其次,成語故事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學習成語故事中講述故事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講故事、寫故事的能力,進而提高寫作的能力。然后,成語具有短小精悍、形象鮮明、生動有趣的特點,將成語恰當?shù)剡\用于寫作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作文的直白平淡,從而增添文章的感染力,使讀者感受到小作者的文化底蘊。成語的隱喻性、形象性、歷史性使其和文章中的重要詞句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成語在文章中一般具有語境臨時賦予的附加意,或隱喻,或象征,這些重要的成語或體現(xiàn)作者立場觀點、感情傾向,表現(xiàn)文章主旨,或反映語句深層含義,或?qū)θ宋镄蜗笃瘘c睛作用,或?qū)ξ恼陆Y構起到照應連接作用,以此為切入點,指導學生進行作文教學,會起到較好的輔助作用。最后,成語的運用不僅可以提升作文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可以使得我國優(yōu)秀文化得以傳承,不少成語都是來源于詩歌,比如“萬紫千紅”出自朱熹的《春日》,“柳暗花明”出自陸游的《游山西村》,學生在運用成語時,也會自然地聯(lián)想到詩歌。成語的運用可以讓孩子們發(fā)現(xiàn)語文之美,從心底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強化小學生的文化歸屬感,不僅拓展語文思維的張力,同時也為寫作插上隱形的翅膀。
二、成語故事應用于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
一定程度上說,會講故事是寫文章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也是作文入門的不二法門。一個能講生動有趣的故事的人,口頭作文能力肯定不差,而口頭表達能力又直接為寫作服務。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孕育出各種各樣的故事,其中的成語故事非常適合小學中高年級段小朋友閱讀,如果能在老師的帶領下,按照計劃進行閱讀和訓練,會在學生的腦海中錄入大量的故事。有些老師很早就注意到從成語故事中汲取作文的養(yǎng)分,并有意識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也有些老師寫了不少關于這方面的論文,但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并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不重視成語。有些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不太重視成語的運用,認為成語比較難,小學生難以掌握,應該是到更高學段時才學習的內(nèi)容,所以日常教學中不太注重講解成語。作為學生而言,掌握的成語非常匱乏,要不就是很少有學生在習作中使用成語,語言平淡無奇,缺乏文采;提到春天就是風和日麗,寫到秋天就是秋高氣爽,綠草就是綠草如茵,高興就是興高采烈,既顯得匱乏沒有新意,又扼殺了孩子的觀察力。再要不就是胡亂使用成語,如有學生寫:“爸爸是建筑師,每天在工地上指手畫腳;媽媽是售貨員,每天在商店里來者不拒”,“指手畫腳”和“來者不拒”兩個成語的感情色彩都沒有弄清楚,就開始胡亂使用。更有學生寫“頭頂羽毛未豐的爸爸也趕緊洗心革面沐猴而冠”,這些都是沒有弄清楚成語的意思和感情色彩導致的。
2.堆砌成語。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也有些老師是比較重視成語的積累的,比如要求學生在做摘抄的作業(yè)時,特別是好詞的摘抄,一般都會摘抄各種成語并將這些成語記下來,會告訴學生在習作中多用一些成語,使其文采斐然。有些學生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詞匯量,就會使用相近的成語來形容同一事物,顯得重復而冗雜。如有學生會用色彩艷麗、五彩斑斕、姹紫嫣紅、五顏六色、花花綠綠、五光十色等成語來形容泡泡,故意堆砌辭藻,其實講的是一個意思。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與平時的訓練不無關系,有些老師經(jīng)常會讓學生做這樣的題目,如“寫出形容人物動作的成語”“寫出形容顏色的成語”“寫出形容寒冷的成語”等。這種分類進行積累成語的方式固然是很有效,但不應只是單純的積累,更應該考量成語的應用。
3.注重成語的創(chuàng)新解讀。創(chuàng)新一直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各行各業(yè)都推崇創(chuàng)新,并將其作為不斷進步的原動力。我們的教學也在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從教學方式和教學內(nèi)容,無一例外。在作文教學中,是否有新意也就成為了考量作文的重要標準之一,為此,很多老師要求學生在習作中創(chuàng)新思想,刷新觀念,寫常人所未寫,發(fā)常人所未發(fā)。創(chuàng)新解讀成語作為創(chuàng)新作文的重要抓手被很多老師所用,他們或理解成語的深層含義,進而發(fā)散思維;或逆向解讀,進而顛覆原意。以此種方式發(fā)揮成語在作文中的效應,也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方法,但只能是面向初高中的學生。對于小學生而言,連成語基本意思都沒搞懂的情況下,實難創(chuàng)新解讀,他們自以為是,感覺自己用得巧妙,其實很不得體。
綜合而言,雖然不少老師已經(jīng)注意到了成語在作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也努力在進行嘗試,但利用得還很不夠。如果說在初高中階段的作文教學中,成語的使用走上了一條全新道路的話,那么小學階段的利用則還有很大的空間,我們可以用一種新的思路來重新審視成語,使其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解決當下面臨的難題。
三、成語故事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成語不同于普通的詞匯,它除了傳達寓意之外,還有深厚的故事背景,要理解成語意義,就必須厘清這些故事的來龍去脈。從這一層面而言,弄清楚每一個成語故事的背景就顯得十分重要,這不僅是理解成語意思的基礎,也是廓清成語的情感色彩和正確使用的前提條件。為了使學生能夠在初高中階段更好地應用成語,小學階段時就必須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筆者主要采取如下做法:
1.復述成語故事。目前而言,適合小學生的讀物其實不多。雖然每每走進書店都能看到各式各樣的小學生讀物,但仔細翻翻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讀物要么深而無當,要么博而雜亂,真正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沒多少。因此,我挑選了彩圖版的成語故事提供給學生閱讀,成語故事中配有注音、插圖,既美觀漂亮,又方便孩子閱讀。此外,還有該成語的出處、釋義、近義詞、反義詞、造句、接龍、以及講述的道理等,可以幫助學生全方位地理解一個成語。除了要求學生每日閱讀一則成語故事之外,還需要把成語故事講給家長聽,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講故事的能力。每天的語文課堂上,也會安排一名學生在班級里講述最近讀到的成語故事,訓練他們的膽量和口頭作文的能力。最后,定期開展成語故事會,比如在教材中單元教學結束以后,選擇契機和合適的話題,組織學生開展成語故事會,除了復述成語故事外,還要對成語人物進行點評。學生在成語故事的搜尋、整理和講述中,會逐漸“移情”,把對象轉化為“己之性情”,學生的心靈隨成語故事上天入地,追思古人,感受成語魅力,忘我地步入成語所構建的藝術殿堂。
2.表演成語故事。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成語,也為了與情境化教學接軌,我們還會定期挑選一些適合表演的成語故事進行排演。如“孺子可教”這個成語,我們分別挑選了兩名學生扮演黃石公老人和張良,再根據(jù)故事中的情境給人物配上臺詞。兩名同學在課堂上的表演非常成功,不僅向同學們展示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帶領大家進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又塑造出兩個鮮活的人物,使人印象深刻。在觀看表演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根據(jù)所看到的表演寫一篇“張良受教”的作文,事實證明,這一次的作文,大家都寫得非常成功。再比如講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一成語時,讓他們分組表演,把鷸和蚌爭斗的場面再現(xiàn)出來,并讓學生仔細觀察“鷸”和“蚌”如何爭斗,說出誰贏誰輸,而引出雙方爭持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從中得利的道理,自然而然地說出了這個成語的喻義。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激發(fā)了出來,之前很多學生不會把事情寫具體,現(xiàn)在基本可以把人物細致地刻畫出來,可算是情境化作文與成語故事的完美結合。
3.改編或續(xù)寫成語故事。除了復述成語故事和實行故事的情境化外,筆者還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更深一步的練習,即要求學生在掌握成語故事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對故事進行改寫或是續(xù)寫。如把“驚弓之鳥”這個成語與拓展閱讀教材中的《驚弓之鳥》課文進行對照,看看同一故事的不同寫法,然后再將這則故事改變成人物對話的形式,以此來訓練學生描寫人物語言的能力?!笆劳馓以础北緫菍W生初高中才學習的內(nèi)容,但是學生可以在小學階段先簡單了解這個成語故事,以作基礎。在講述完這個成語故事后,我讓同學們對其進行續(xù)寫,即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想象“我”報告太守后,帶領大家找到了桃花源,進入其中之后發(fā)生的故事。同學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有的寫太守和他們一起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有的寫太守被桃花源的人趕了出來,更有同學寫為了防止太守深入桃花源內(nèi)部,他們設置了重重機關,最終使全體桃花源人通過密道順利進入到了另一個世外桃源,而太守再也無法發(fā)現(xiàn)他們。還有像“刻舟求劍”“拔苗助長”“濫竽充數(shù)”等成語,可以讓學生以故事原型,擴展故事的細節(jié),繪聲繪色地加以敘述,寫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
成語故事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運用的方法有很多,筆者目前只發(fā)掘了上述幾種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對于小學中高年級作文教學而言,成語故事是一個大寶藏,無論是對提升語文素養(yǎng),還是對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亟待深入開掘。
所有的故事都可以為寫作提供一定的幫助,不是每一個會講故事的人都可以成為莫言那樣優(yōu)秀的作家,但故事內(nèi)容一定可以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講故事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寫故事能鍛煉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兩者相得益彰。將成語故事與小學作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與傳統(tǒng)的情境化作文教學并不沖突,相反,還能解決情境化作文教學所面臨的窘境,相信兩種方法的有效配合,必能使小學的作文教學效果更上一個臺階。
李思,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光谷分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