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寧 姚斌
摘 要:“四風”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聚焦“四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密切黨和群眾聯(lián)系、提高黨的威信、激發(fā)群眾干事業(yè)熱情的重大舉措,對贏得群眾信任和擁護,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轉型期;作風建設;群眾路線
聯(lián)系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實踐充分表明,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黨的優(yōu)良作風,也是我黨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而脫離群眾則是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在新形勢下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重大舉措,只要找對“群眾”,就能對準焦距,找準“四風”的根源和表現(xiàn),找到改進工作作風的辦法,進而取得群眾滿意的成效。
一、面臨挑戰(zhàn):作風建設尤顯重要
當今信息時代,一切的速度在加快,世界的民主潮流一浪高過一浪,人們的參政意識、維權意識、法制意識越來越強。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進程當中,政府喊什么、群眾干什么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信息時代人們對于領導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個領導干部如果僅僅靠施展手中的權力的威力,而不具備領導的素質和人格魅力,就難以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黨的作風建設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人類社會經歷了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現(xiàn)在到了信息社會。在西方世界,從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到信息社會,這三種社會形態(tài)的轉變呈現(xiàn)的是一種自然而然、自發(fā)的一種態(tài)勢,他們走了兩百年到四百年的時間。而當今中國呈現(xiàn)的是“三種社會形態(tài)”并存: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還處在農業(yè)社會,中部地區(qū)正在朝著工業(yè)化邁進,沿海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不但率先實現(xiàn)工業(yè)化,而且已經率先進入到了信息時代。綜合起來說,就是三種社會形態(tài)時空交錯、重疊、混雜。這樣復雜的執(zhí)政環(huán)境,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執(zhí)政黨都沒有遇到過的。在這種執(zhí)政環(huán)境中,我們的黨面臨的任務很艱巨,面臨的執(zhí)政環(huán)境非常復雜。因而,處在轉型期這個關鍵階段,對于每一個黨員,每個領導干部,每一個領導班子,乃至執(zhí)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黨的作風建設顯得非常重要。
二、利益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當前,我國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暴露。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與之相適應的收入分配、資源利用、資金監(jiān)管等體制機制不健全,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十分突出。
(一)是貧富差距拉大
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少部分人獲得那么多財富,大多數(shù)人沒有,這樣發(fā)展下去總有一天會出問題。分配不公,會導致兩極分化,到一定時候問題就會出來,這個問題要解決?!保?)中國的貧富差距有多大?按照國際衡量貧富標準,基尼系數(shù)的警戒線是0.4,我們目前的基尼系數(shù)接近0.5,大大超過了警戒線。貧富差距過大是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會動搖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削弱黨的執(zhí)政基礎,也是很多老百姓對社會不滿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是環(huán)境污染嚴重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主要靠那些低附加值高污染企業(yè)發(fā)展的。為了這種發(fā)展,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近年來,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相對落后的技術水平,以及人口劇增等因素使污染物排放量加大。飲用水、空氣、土壤、重金屬污染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在一些城市和農村,圍繞著核電站、磁浮鐵路、大型化工企業(yè)、高壓電塔等項目的建造和選址問題,引發(fā)了當?shù)孛癖娚蠒踔潦侨后w性事件的現(xiàn)象。
(三)是食品藥品存在安全隱患
添加劑、假冒品、致病物等駭人聽聞的事故,讓群眾談藥色變、談食色變。尤其是我們的食品行業(yè)暴露出令人堪憂的問題:一些食品制造過程中使用劣質原料,添加有毒物質;一些食品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濫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學添加劑;還有一些禽、畜、水產品體內殘留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質等?!懊褚允碁樘欤骋园矠橄取?,食品藥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食品藥品存在的安全隱患加大了民眾對社會的不滿。
(四)是社會公民缺少公平正義權利的保障
我國的改革進入到了攻堅期、轉型期,出現(xiàn)了一些貌似很公平其實不公平的原則。改革中一些制度的不完善,加上對于公共權力的監(jiān)督制約的缺位,一些領域出現(xiàn)了“潛規(guī)則”,于是就發(fā)生這樣的情況,比如說,大學畢業(yè)生考公務員,公務員筆試高分排在前一二名,可是一到面試就“落榜”。很顯然,這里面就是“潛規(guī)則”在作怪。遇到這樣的“潛規(guī)則”運作的時候,一些貧民的孩子,再品學兼優(yōu),也只能束手無策。因為這樣的現(xiàn)象在某些地方屢見不鮮,于是出現(xiàn)了社會上一些仇富、仇官心態(tài)的加劇。
三、問題根源:官本位和不正作風
從古至今,中國發(fā)展最大軟肋就是權力高于能力的官本位。中國社會目前仍然是一個權力高度集中的權力社會,一些地方權力高于能力,關系大于能力,權力配置資源的現(xiàn)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人們以追求做官為榮,奉行官本位的價值觀。因為權力是一個好東西,有了權力可以把自己的愿望,自己想做的事擴到極致,可以強制去推行,可以為自己、為家人謀取私利、謀取實惠,這就是一些黨員干部想方設法要權、攬權、弄權的主要原因。
主觀條件有兩方面:
(一)是作風不正
當前部分黨員干部不良作風主要集中在“四風”問題上,在形式主義方面,群眾反映最突出的是追求形式,擺門面,裝樣子,做表明文章,不重實效;在官僚主義方面,群眾最不滿意的是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扯皮推諉,效率低下;在享樂主義方面,群眾反映最多的是安于現(xiàn)狀,貪圖享受,沉湎花天酒地,熱衷燈紅酒綠;奢靡之風主要是條件好了,講排場,擺闊氣,鋪張浪費,揮霍無度,做出不切合實際的事情。
(二)是監(jiān)督約束不力,懲誡力度不夠
在強調決策、執(zhí)行責任及效率的今天,有的領導干部一味追求集權,以增強其決策和執(zhí)行的權威性,導致權力失衡。而監(jiān)督方面卻是“上級監(jiān)督太遠,同級監(jiān)督太弱,下級監(jiān)督太難”。一位被查處的縣委書記說,因為缺少監(jiān)督約束,才使自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四、加強作風建設:從群眾工作做起
“黨的群眾工作,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基礎工程、生命工程”。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要從做好群眾工作切入。
(一)是通過學習增強自身素質
首先要勤于學習。要從思想上進行武裝,很好地通過持續(xù)學習不斷地增強自己的本領和能力。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黨的群眾路線、學習黨章,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對領導干部來說,“思路就是出路”,思維方式決定他的工作風格,決定他的工作效率,這些都要從理論經典中來,從“看家本領”中來。
其次要聯(lián)系實際。平時工作中如果你講的話,你做的事,下級不認同,群眾不買賬,不是藐視你的職位和權威,而是因為你不具備讓他們信服的知識和能力。一個領導干部如果善于學習,能把上級精神和本地區(qū)本部門的實際結合起來,就會講真話,講新話,就會有感染力,就能鼓動你的手下和老百姓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反之,如果你只會上傳下達,四平八穩(wěn),面面俱到,沒有一句真正有用的話,沒有一句錯話,你領導的鄉(xiāng)鎮(zhèn)和部門,必定會僵化保守,毫無生機。
(二)是轉變觀念,擺正與群眾的關系
領導干部與人民群眾是魚水關系,科學發(fā)展觀告訴我們,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和責任意識,始終做好群眾的公仆,要自覺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擺正自己與群眾的關系,及時解決群眾反映最強烈最期盼的問題。
(三)是增強能力,不打著官腔做工作
基層工作的最大障礙是群眾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比如新農合、新農保等工作,如果領導干部只是進村召集村民,讀文件,講政策,說大道理,結果可能會召來群眾的一陣起哄。打著官腔做工作,群眾是不會接受的。工作遇到僵局時,必須改變戰(zhàn)略。要與群眾換位思考,與群眾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要確定工作重點,講究工作策略,把打消群眾顧慮作為工作的切入點,并與家庭送溫暖活動結合一起。很顯然,這樣的工作方法,群眾易于理解和接受。
(四)是減輕負擔,還原服務群眾的本質功能
基層干部最深的體會是,每天的行政性工作太多。據(jù)粗略統(tǒng)計,包括黨務、計生、綜治、工會等行政性事項多達 20大類近150小項,涉及黨委、政府級各種群團組織,其中僅蓋章的項目就達50多項。四川瀘州市某副鎮(zhèn)長的辭職感言,表明了基層干部工作艱辛、壓力大、待遇低的實情。對于基層來說,還有許多臨時性的指派任務,每天都疲于應付。他們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辦理下派的各類行政事務上,服務群眾、聯(lián)系群眾的功能反而弱化了。“會議多、材料多、蓋章多、臺帳多、考核評比多”用這五多形容基層行政繁雜一點也不為過。
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真正讓干部做到重心下移,必須在制度設計上加大群眾參與、群眾監(jiān)督、群眾評價的力度,不斷提升群眾在干部選任方面的話語權,讓干部的“官運”掌握在群眾手中。在這方面,湖南走在了我們的前面。去年以來,湖南長沙市通過媒體公開了5000多名干部的手機號碼、辦公地點。長沙市同時規(guī)定,所有聯(lián)村干部必須接受一年一度的“親民大考”,群眾評價成為對干部提拔人員的主要依據(jù)。在山東、四川等地,群眾評價在干部的考核任用中所占的權重也在不斷增加。廣西賀州探索的“一線式”干部考評機制,堅持干部在一線培養(yǎng)的做法也充分考慮了群眾評價的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再也不能以GDP論英雄了,這一表態(tài),道出了廣大干部的心聲。以什么為英雄?什么樣的干部才是能人?什么樣的干部能提拔重用?除了要看政治品質、工作能力的表現(xiàn),關鍵要看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應該讓群眾的口碑成為評價干部的重要標準,應該讓那些與群眾有感情,融入群眾,為群眾辦實事,得到群眾擁護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年譜[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64.
[2] 郭開朗.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J].求是,201(07).
作者簡介:馮曉寧(1982- ),男,河南扶溝人,中共南寧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社會研究、地方政府治理、應急管理;姚斌(1983- ),女,廣西恭城人,南寧市良慶區(qū)教育局扶貧辦副主任,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資助與扶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