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英才(通訊作者) 段素倩 鄭 宏 鄭舒暢( 山東省康復研究中心 , 山東 濟南 5009 ;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東院康復中心 )
截肢是一類嚴重創(chuàng)傷性的骨科疾病。因創(chuàng)傷而截肢的患者通常為年輕人,以男性多見。其他原因如腫瘤(骨肉瘤)、先天性肢體缺如等[1]。患者截肢術后會造成站立、行走移動、平衡協(xié)調等方面的功能障礙。截肢術后的康復訓練對恢復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尤為重要[2]。我們通過懸吊訓練強化核心肌群肌力來提高患者的軀干和骨盆的穩(wěn)定性,強化核心控制能力,增強患者平衡能力和步行穩(wěn)定性?,F(xiàn)就此研究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2017年5月-2018年10月在我院行康復治療的截肢患者2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0例,對照組10例。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年齡區(qū)間為(38.5±5.5)歲,2組數(shù)據(jù)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2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被動活動、肌力訓練、平衡訓練、步行訓練等。具體方法:(1)髖關節(jié)被動牽伸訓練(俯臥位、側臥位);(2)殘肢肌力訓練(俯臥位臀大肌肌力訓練;側臥和仰臥位臀中肌肌力訓練;屈髖髂腰肌肌力訓練);(3)橋式運動;(4)仰臥起坐,旋轉蜷腹練習;(5)靜態(tài)和動態(tài)站位平衡練習(站立位拋接球、單腿跳);(6)步行練習(平衡杠內邁步練習、重心轉移練習)。觀察組另增加懸吊訓練:①仰臥臀橋,臀部用寬懸?guī)Ш蛷椓K支持,健側下肢膝關節(jié)處用窄懸?guī)Ш头菑椓K,懸吊高度>45°,然后健側下肢伸直向下壓懸吊帶,同時臀部向上抬離開治療床面,保持30秒放下,每組5個,做3組。動態(tài)懸吊下再做3組,每組5個,每組之間可休息30秒。②俯臥臀橋,腹部用寬懸?guī)Ш蛷椓K支持,健側下肢膝關節(jié)處用窄懸?guī)Ш头菑椓K,懸吊高度>30°,然后健側下肢伸直向下壓懸吊帶同時腹部向上抬離開治療床面;動態(tài)下做兩側髖外展。③側方運動鏈訓練,患者健側臥位骨盆處用寬懸?guī)Ш蛷椓K支持,健側下肢踝關節(jié)處用窄懸?guī)Ш头菑椓K,懸吊高度>30°,然后健側下肢伸直向下壓懸吊帶同時臀部向上抬離開治療床面,動態(tài)懸吊做殘肢的外展訓練。④健側下肢在平衡氣墊上站立進行感覺運動控制訓練。
3 評價方法:分別對2組患者訓練前及治療20個工作日后的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進行評定。平衡功能用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步行功能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10m 最大步行速度(maximum walking speed, MWS)進行測定。
5 結果:患者訓練前Berg平衡功能評分、10m步行速度、FAC步行功能分級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經 20 個訓練日治療后,觀察組Berg平衡功能、FAC步行功能分級、10m步行速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 <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BBS評分、FAC評分、步行速度比較
2組治療前比較①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②P<0.05;③P<0.01。
人體的核心包括腰椎、骨盆和髖關節(jié)以及它們周圍的肌肉。核心肌群主要是由腹橫肌、多裂肌以及膈肌、盆底肌、腹直肌、腹內外斜肌等組成的肌肉群[3]。核心肌群的穩(wěn)定是人體所有運動的基礎。核心穩(wěn)定性在改善人體平衡能力、姿勢控制能力、預防運動損傷等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截肢患者術后,立位平衡能力受到嚴重的影響,需要長時間的臥床休息或者借助輪椅輔助完成移動?;颊叩倪\動量明顯減少,肢體的肌力和耐力明顯下降,核心肌群的肌力和穩(wěn)定性同樣受到很大的影響。在患者進行立位平衡和維持站立姿勢時,不能夠先行性激活,平衡的前饋機制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到患者的平衡和步行穩(wěn)定性。因此,截肢患者的康復訓練不能僅限于殘肢的局部的肌肉力量訓練,還應該注重核心肌群的整體強化訓練[4]。通過強化核心肌群的訓練,加強軀干和骨盆的穩(wěn)定性,可以有效的激活人體平衡穩(wěn)定的前 饋機制,提高軀干和骨盆帶的局部穩(wěn)定,提高整體的姿勢控制水平,對截肢后配戴假肢 步行的穩(wěn)定性和步行的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有效減少意外事件的發(fā)生率。核心穩(wěn)定性和核心肌群的訓練方法較多,常用的包括彈力帶、巴氏球、懸吊訓練系統(tǒng)等[5-7]。 相關研究表明,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能提高人體在非穩(wěn)態(tài)下的控制能力,增強平衡功能,更好地協(xié)調不同肌群間力量的輸出,提高運動效能[8]。截肢患者進行核心肌群訓練目的是為了激活核心肌群,提高人體核心穩(wěn)定性。人體局部核心穩(wěn)定肌的正?;顒涌梢允拱ㄘQ脊肌、腹內外斜肌、背闊肌、腰大肌、腰方肌等整體運動肌發(fā)揮更好的運動作用和提高運動效率,通過向心性收縮保證發(fā)揮肢體力量和功能[9]。站立平衡對于截肢患者的步行安全性至關重要,而平衡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是下肢的肌力訓練,更重要的是從整體出發(fā),注重軀干控制訓練, 因此核心穩(wěn)定訓練對于截肢患者平衡功能的提高具有很好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的技術操作中選擇了對截肢患者核心穩(wěn)定關系最密切的3個動作:仰臥位臀橋、仰臥位骨盆上抬、 側臥位腰椎中立位放置[10-11]。俯臥位臀橋腰椎中立位放置主要作用于腹部的深部穩(wěn)定系統(tǒng),偏重于腹橫肌;仰臥臀橋骨盆上抬主要作用于背側的整體穩(wěn)定系統(tǒng),偏重于臀大肌、臀中肌、腰大肌、腰方肌等肌群; 側臥位腰部核心肌群穩(wěn)定訓練,偏重于側面深層穩(wěn)定系統(tǒng)如腰方肌、髂肋肌、最長肌等腰部纖維。在懸吊訓練中,核心肌群的訓練常包括后群的多裂肌、前群的腹橫肌、側方的腰方肌的訓練。懸吊治療技術強調的是患者采取主動訓練的方式進行相關肌群的閉鏈運動和開鏈運動訓練,閉鏈運動能更有效地提高肌群間的協(xié)調收縮和穩(wěn)定控制能力[11-12],因此,在懸吊訓練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平衡和步行功能。綜上所述,在對截肢患者常規(guī)康復治療的同時,應用懸吊訓練強化患者的核心穩(wěn)定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平衡和步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