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學科教學的基本指針,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課程內容卻經常呈現碎片化,難以促進學生形成能力。人教版教材的內容較為老舊,編排順序的適用性也有限,這一切都指向了課程資源整合的必要性。本研究借用了前人對于體裁的分類,進行了一個整合課例的嘗試。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英語;課程資源;整合
【作者簡介】周林燕,女,廣州市第九十七中學,英語一級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一、引言
目前國家已經結合了國際社會對人才發(fā)展的需求,提出了學生發(fā)展的核心素養(yǎng)體系。新頒布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8)中,學科教學的基本指針已經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變?yōu)楹诵乃仞B(yǎng),以其為目標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鋪開。
在日常教學中,教材是教師教學的核心資源。筆者所在地區(qū)所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由于使用年限已經較長,相應話題所對應的課文材料未能跟上時代,學生讀到部分較為老舊的文章時難有共鳴,導致教學效果欠佳,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亟須利用其他資源對教材進行補充或者替換。另外,課本容量大,相同題材的內容分散在單元的各個部分,連貫性有所缺失,教師需要深入解讀文本,重新調整邏輯順序,才能更好地化零為整;教材編寫以話題分單元,但部分體裁相同的文章所在單元卻相隔甚遠,不利于學生對同種體裁的探究或比較等。以上這些問題都要求教師基于教學實際,靈活取舍或者進行課堂上的調整,單元內的調整,甚至是單元間的調整。
從2003年《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頒布以來,有關新教材的整合的研究不計其數。潘正凱、武艷云(2014)論述了有效整合英語教材的認識前提與基本原則:在秉承正確的教材觀和尊重教育情景獨特性的前提下,要以課程文件、教材體系、教學需求、語言學習規(guī)律為整合的重要依據。更多的研究是理論聯系實際,如潘玉梅(2013)和蔡炳成(2015)等,其中部分研究切入點更具體,如文言(2016)探究了閱讀資源的整合與開發(fā)。
教材整合至今仍是一個熱點。無論任何時代,任何背景,教材整合都會是教師永恒的挑戰(zhàn)。因此對于教師而言,教材整合并不是一個陌生的術語。在已有的教材整合的相關研究中,直接對整合下定義的并不多,但對于整合的理解都指向一個關鍵詞——調整。整合的內涵并非對相關材料作簡單的堆砌,關鍵在于對教材內容作合適的調整,使其發(fā)揮合力的作用。
英語學習離不開語境,語篇已是實施高中英語學習的主要單位。本研究對于課程資源的整合也從語篇開始整合。文言(2017)研究閱讀資源整合時提出了以下幾種分類:同一題材的比較閱讀法,同一作者的延伸閱讀法,以體裁為線索的歸類閱讀法。本文將沿用體裁的分類,并給出相應的課例。
二、教材整合實踐課例
人教版必修3第2單元的主閱讀Come and Eat Here (1) 中講了王鵬和雍慧兩家餐館的競爭。這篇課文故事性強,可讀性強,教師教學中所能使用的背景材料也很豐富,許多老師都有很多精彩的處理方式,然而卻很少有老師關注文中兩則廣告語(見表1)的文體特征。
這兩則廣告語的文體特征非常明顯,篇幅也比較短,比較容易分析。本單元的作文主題是寫廣告,這意味著借用閱讀中的廣告作為寫作前的學習材料也很有意義,于是筆者決定整合閱讀中的廣告與本單元的寫作,將寫作板塊的題目替換為與本課所學內容相符合的廣告———為某家餐館寫廣告。但是,由于兩個廣告來自同一作者之手,所以對于其文體特征的概括還缺乏更多相似的語篇來支撐。
筆者查閱了不同版本的其他教材,其中北師大版的必修4第10單元的第4課主題也是廣告,教材中所配的幾篇文章的文體特征也很明顯,與這兩小則廣告語有很多共同之處。于是,筆者決定整合兩本教材中關于廣告的部分語篇,引導學生分析體裁特點,最終讓學生自己創(chuàng)作廣告。
首先,筆者從分析文中兩則廣告語入手作文體分析。有關文體分析的研究一般會從詞匯、修辭、句法三方面著手??紤]到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并未接觸過文體分析,對于英文的修辭的了解也很有限,語言表達也極其受限,積極性很可能受挫。因此,本次文體分析只從句法和語言表達入手,并增加了內容這個維度(如表2所示)。為了印證以上所用的文體特征也適用其他廣告語,筆者接著補充了北師大版的幾則廣告,如圖1、2、3所示。
學生在發(fā)現了廣告語的文體特征后突然也恍然大悟,明白了生活中其他廣告背后的意圖。搭好文體上的支架后,則讓學生某一個餐館寫一則廣告作為輸出。他們可選擇的目標有學校飯?zhí)?,或者為大家所熟悉的中、西餐廳,甚至只是門口的小店,這都是他們熟悉的內容,因此他們的積極性也很高,產出效果好。
值得一提的是,本單元Using Language的補充閱讀Come and Eat Here (2) 與主課文題材完全一致,是上下文的關系。事實上,它們是一個整體,可以合起來一并處理。如果能在同一節(jié)課上處理完兩篇閱讀,學生在產出時也可以為王鵬和雍慧合作后這家升級版的餐廳打廣告,這樣也解決了文中主人公的實際需求。關于兩篇閱讀是否一定要放在一起學習,可靈活決定。如果按原教材安排的順序,可讓學生先續(xù)寫,促進學生大膽想象,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最后再與課文的結局作對比,這也再次印證了教材整合的靈活性。
三、結語
教材只是課程資源中的一部分,雖然是它是核心材料,但教師教學時并不能全部照搬。學情不同,教學中所需要的資源也不同。教學指針以及培養(yǎng)目標的修訂,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內容碎片化、缺乏情境等典型問題,都對教師的課程資源整合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有深入解讀文本,并大膽結合其他課程資源對原有的教材進行靈活調整、補充、替換,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課例的整合主要還是基于教材增加其他教學資源,只體現了調整和補充兩個方面,在替換這一方面還未有所嘗試。針對教材整合的效果也還缺乏有效的手段,這都需要在后續(xù)的研究中進一步嘗試。
參考文獻:
[1]蔡炳成.整合課程資源活化英語教學路徑——以人教社新版高一英語教材為例[J].英語教師,2015.(7):79-82,99.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潘玉梅.高中英語課程資源整合的實踐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3(6):102-103.
[5]潘正凱,武艷云.有效整合英語教材的認識前提與基本原則[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4(1):20-23.
[6]文言.高中英語閱讀資源整合與開發(fā)的探究性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7(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