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旎 于雷
【摘 要】目的:探討研究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IVF-ET)過程中的護理宣教價值。方法:選本院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宣教組(n=50)和對照組(n=50)。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宣教組聯(lián)合應用護理宣教。統(tǒng)計兩組的治療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宣教組的周期取消率、優(yōu)質胚胎率、臨床妊娠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宣教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8.0%,遠高于對照組的8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的患者進行健康宣教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患者滿意度較高,應用價值較高。
【關鍵詞】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滿意度;健康宣教
文章編號:WHR2019031066
自輔助生殖技術問世以來,為患有不孕不育癥的家庭點亮了指路明燈,無數(shù)的家庭從中受益,但也有一些家庭屢次嘗試,卻始終未能得償所愿,患者在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良情緒、依從度差、不配合治療等情況嚴重影響了治療的效果。為研究護理宣教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的價值,本文作者通過對100例接受治療的患者分別進行常規(guī)護理和護理宣教,統(tǒng)計對比兩組的治療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在本院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的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宣教組(n=50)和對照組(n=50)。宣教組受試者年齡28~35歲,平均(31.02±1.22)歲,不孕年限(5.17±1.62)年;對照組受試者年齡27~33歲,平均(30.58±1.34)歲,不孕年限(4.22±1.31)年。經檢驗,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病情程度差別不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可進行比較。
1.2 護理方法
對所有受試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病史采集、體格檢查等,對治療過程中的治療手段和過程(促排卵階段、夜針日、取卵)進行簡單的解釋說明,根據(jù)醫(yī)師醫(yī)囑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對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解決或向上級醫(yī)師進行匯報。
宣教組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應用健康宣教。宣教時采取以團體宣教為主,針對性、個性化宣教為輔的宣教方式,用詞應當慎重,態(tài)度應當親切良好。受試者入院當天,對其進行細致深入的問診,深入了解受試者的治療訴求,同時要對受試者的工作環(huán)境、家庭狀況和心理狀態(tài)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為以后的護理工作打下基礎,同時根據(jù)以上信息制定個性化、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定時進行護理宣教,號召患者夫婦都參加宣教,邀請科室內知識豐富、水平高超的醫(yī)師作為顧問,對不孕不育的病因、誘因、現(xiàn)有的治療手段進行具體講解,圍繞IVF-ET相關技術的起源、治療原理、當前形勢、治療流程和促排卵技術進行重點介紹,使受試者對于本病以及IVF-ET技術有初步了解;對于治療和護理時的措施、適應證、禁忌證等進行預先的交代;就宣教時受試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解答,涉及治療中有關風險及并發(fā)癥等情況時用詞應當慎重,盡可能詳細地進行說明,使受試者有充分的了解;對于有特殊疑問和要求的患者應當進行針對性的溝通,解疑答惑,周到細致,使受試者真正做到“知情”“釋情”。同時應注意,接受治療的都是久婚不育,有多年求醫(yī)經歷的夫婦,因為長期的不孕不育,在長期生活中時刻面對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在人前有難以啟齒的訴求和羞辱感,由于不育,夫妻感情也時刻經受著考驗,心理壓力極大,負面情緒較為嚴重,研究表明,精神和心理因素與本疾病有較大聯(lián)系,因此在宣教過程中應當做到耐心傾聽,幫助受試者緩解來自家庭、社會的壓力,對不良心態(tài)進行及時的心理干預,幫助受試者走出心理陰影,合理調整心態(tài),提高其依從性,以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面對接下來的治療。促排卵期間應當增加與受試者交流的機會,建立一對一的溝通渠道,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與患者加強溝通交流。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情況比較
經護理,宣教組的周期取消率為24.0%,優(yōu)質胚胎率為50.0%,臨床妊娠率為58.0%,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所示。
2.2 兩組護理滿意率的比較
護理后,宣教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8.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所示。
3 討論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使目前治療不孕不育癥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通過人工的方法,利用促排卵技術,從男女雙方體內分別取出精子和卵子,并在體外條件下使其結合為胚胎,再移植入母體宮腔內進行妊娠的一種助孕手段。
但IVF-ET也面臨著失敗的的風險,一方面是技術本身操作復雜,治療周期較長;另一方面患者的心理狀況、治療依從性等也是影響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1]?;加胁辉胁挥Y的患者往往壓力較大,對IVF-ET技術由于知之甚少,對治療過程不了解,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治療時配合度不高,依從性較差[2]。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醫(yī)護人員不僅要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助孕技術,同時也應當積極進行護理宣教,利用護理宣教,能夠深入了解患者的各方面情況[3],使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初步了解,提高其對于疾病的認識,充分調動患者積極性,了解患者的訴求,使患者主動配合后續(xù)的治療。
本研究中對100例本病患者分別采用常規(guī)護理和護理宣教,結果表明宣教組受試者的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孫小玲[4]等認為采用護理宣教的方式更能提高后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提高治療的依從度和成功率。
綜上所述,采用護理宣教的方式對不孕不育患者進行護理,患者治療效果更好,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 袁莉莉.不孕癥患者的心理問題探討和護理[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5,06(02):128-129.
[2] 王鴻英,梁紅梅,韓英麗.認知護理干預對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臨床妊娠結局的影響[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7,46(14):1765-1767.
[3] 王曉琳,劉春梅.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后宮內合并宮外妊娠患者人性化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02(31):106-107.
[4] 孫小玲,李敏,李曉琴,等.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以問題為導向教育模式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6,23(2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