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藩
今本《尚書》之來歷,自古多有爭議?!端鍟そ?jīng)籍志》云:“晉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jīng)文,今無有傳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并亡?!睂W界一般認為,《尚書》的官行版本在永嘉之亂中俱亡佚,魏晉南北朝也被皮錫瑞稱為“經(jīng)學中衰”的時代,《尚書》流傳之歷史在這一時期略顯昏昧。所以,永嘉之亂可以作為《尚書》流傳的一個節(jié)點。而永嘉之亂前后,關于《尚書》寫本的知識是如何生產(chǎn)、復制、流通、衍化的呢?如果在知識社會史的框架下對永嘉之亂前后魏晉南北朝《尚書》的流傳、傳習略加梳理、搜集,或可有所發(fā)微。
知識的流傳是中古史研究的線索之一。余欣教授在《中古異相:寫本時代的學術、信仰與社會》一書中的第一章“史學習染:從《漢書》寫本看典籍的傳承”中,運用知識社會史的方法,通過出土文書和墓志,探討了《漢書》的傳播與影響,嘗試建立了一個解釋性框架。而本文將略作借鑒,從知識流傳的角度對永嘉之亂前后《尚書》知識的流傳進行梳理。
對于這一時期尚書學的發(fā)展,程元敏先生在《尚書學史》中有全面而詳盡的收集,焦桂美的《南北朝經(jīng)學史》、張承宗的《魏晉南北朝經(jīng)學的演變與更新》等文亦有提及。
這里的“中央”指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原地區(qū),即關中、河洛,引申至北方地區(qū)。東漢末年,鄭玄遍注群經(jīng),“括囊大典,網(wǎng)羅眾家,刪裁繁誣,刊改漏失”(《后漢書·鄭玄傳》),融今古文《尚書》為一體,其注成為《尚書》注本之權威。后王肅“善賈、馬之學,而不好鄭氏,采會同異,為《尚書》《詩》《論語》《三禮》《左氏解》,及撰定父朗所作《易傳》,皆列于學官”(《后漢書·鄭玄傳》),至此,古文《尚書》之學在漢魏嬗代后確立了官學地位。曹魏時代,洛陽通《尚書》學者,主要是以王朗、王肅父子為首的東海王氏,以及著作失佚的王粲、田瓊、韓益等。及至永嘉之亂,宮廷藏書多有損失,但是此時損失的多是中古文《尚書》這樣的官藏或官行文本。而民間文本的傳習和《尚書》學的傳播卻不曾斷絕。關于北朝《尚書》學的傳承脈絡,學界論述甚多,構筑了詳細的流傳世系,此處不再贅述。彼得·伯克在《知識社會史上卷:從古登堡到狄德羅》一書中強調,“知識的機構環(huán)境是知識史一個必要部分”。如果我們借用這一知識社會史的框架去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知識的機構和寫本在這一時期構成了一條前后連續(xù)的傳播線索。故此處將永嘉之亂前的太學狀況和永嘉之亂后的漢魏石經(jīng)流傳作一銜接,從學者教授和文本留存中管窺《尚書》在中央的流傳。
首先是魏晉的中央太學教育。曹魏太學始建于黃初五年,“夏四月,立太學,制五經(jīng)課試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三國志·文帝紀》)。因東漢喪亂之后重建,所以開始時規(guī)模不大,“太學始開,有弟子數(shù)百人”。直到明帝時,方“諸生有千數(shù)”(《三國志·王肅傳》),王朗則提供了更準確的數(shù)字:“學官博士弟子七千余人”(《三國志·王朗傳》)。即使到魏中期,洛陽太學初具規(guī)模,但還是比不上東漢數(shù)萬人同時受學的盛況。而魏廷還是相當重視太學教育的,“申告州郡,有欲學者,皆遣詣太學”(《三國志·王肅傳》)。
曹魏政權對于《尚書》學本身就甚為重視,例如曹操在培養(yǎng)諸子時便首選《尚書》,“太祖……課彰讀詩、書”(《三國志·任城王傳》)。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曹魏《尚書》學巨擘王肅曾以秘書監(jiān)領崇文觀祭酒,“后肅以常侍領秘書監(jiān),兼崇文觀祭酒”(《三國志·王肅傳》)。王肅本人極為重視秘書職責,曾上書請求提高秘書地位,“秘書司先王之載籍,掌制書之典謨,與中書相亞,宜與中書為官聯(lián)”。掌藝文圖籍和文化工作的秘書監(jiān)精通《尚書》,這對于《尚書》文本的保存和學術流傳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關于崇文觀這一機構,李德輝曾考證,崇文觀征集的多為勛貴皇室子弟中善屬文者,并當分科置學士,學士平日修讀經(jīng)史、練習文學。這一以知識和能力為培養(yǎng)目標的教育機構,無疑是洛陽除太學之外的又一教學中心。有魏一世,太學教育雖不及前代,但有通《尚書》的經(jīng)學大家執(zhí)掌文化教育工作,至少在具體傳習之時能有所引領。
晉移魏鼎,太學規(guī)模也有所擴大。1931年洛陽出土的《大晉龍興皇帝三臨辟雍皇太子又再蒞之盛德隆熙之頌碑》(下文簡稱《辟雍碑》)就記載了西晉立國之后的太學盛況,“廓開太學,廣延群生,天下鱗萃,遠方慕訓,東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時集至,萬有余人”?!侗儆罕妨⒂谙虒幩哪?,方平西蜀,東吳猶在,置于晉控制下的有十五個州。碑陰刻有太學生籍貫、姓名,其中來自涼州者四十六人,西域四人,冀州一百四十人,幽州十一人,占勒名總人數(shù)的二分之一??梢?,當時中央太學生源之廣雜。程蘇東則根據(jù)《辟雍碑》考證了西晉“十九博士”所掌之師法,其中有鄭玄、王肅兩家《尚書》。結合上述,當時《尚書》文本以及《尚書》學的傳播面是相當可觀的。
太學是位于王朝心臟的最高學術機構,在其周圍還有崇文觀這樣的其他官方學術機構,學者和太學生們在這樣一個場域中進行經(jīng)學學習與傳播的活動。在擁有“五經(jīng)課制之法”和《尚書》專家王肅的魏晉政權中,學術機構就成為了《尚書》學傳習的重要載體。
在漢末以至魏晉的中央《尚書》傳習中,《熹平石經(jīng)》和《正始石經(jīng)》的書刻與立碑是不應忽視的?!逗鬂h書·蔡邕傳》云:“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經(jīng)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于碑,使工鐫刻立于太學門外。于是后儒晚學,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余兩,填塞街陌。”《熹平石經(jīng)》一體以隸書寫于石上,供給觀摩,可見是《尚書》文本流傳的極佳途徑,也說明石經(jīng)作為載體,如同刻板之于刻本,只要石經(jīng)存在,就有摹寫流傳的可能?!墩际?jīng)》以古文、小篆、漢隸三體書寫,其中亦有《尚書》。關于漢魏石碑的留存狀況,《宋書·禮志》載荀崧云:“太學有石經(jīng)古文?!避麽率菛|晉初之太常,其言只能說明在永嘉南渡前,石經(jīng)尚存。但后趙石虎“頗慕經(jīng)學,遣國子博士詣洛陽寫石經(jīng),校中經(jīng)于秘書”(《晉書·石季龍載記》)。北魏一代,對于石經(jīng)的記載更是層出不窮。如《魏書·馮熙傳》記載,“洛陽雖經(jīng)破亂,而舊三字石經(jīng)宛然猶在,至熙與常伯夫相繼為州,廢毀分用,大至頹落”,石經(jīng)似有損壞,鄭道昭乃上書求修繕,“城南太學,漢魏石經(jīng),丘墟殘毀,藜藋蕪穢……樹舊經(jīng)于帝京,播茂范于不朽。斯有天下者之美業(yè)也”(《魏書·鄭義傳》)。至魏末,張景仁“為兒童時,在洛京,曾詣國學摹石經(jīng)”(《北史·張景仁傳》)。最關鍵的是《洛陽伽藍記》的記載:“太學在雒陽城南開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二丈,堂前石經(jīng)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書》《周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三碑毀?!眲t終北魏之世,漢魏石經(jīng)雖有損毀,但是《尚書》經(jīng)文幸運地留存了下來。而當時也有善石經(jīng)文字的學者,劉芳“音義明辯,疑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劉石經(jīng)”(《北史·劉芳傳》)。劉芳亦通經(jīng)義,在辯論“社稷無樹”的問題時,引用了《五經(jīng)通義》和《五經(jīng)要義》等書之語句,且舉《尚書》逸篇“太社惟松,東社惟栢”之語為證。
東魏時,高歡將石碑遷往鄴城,但“行至河陽,值岸崩,遂沒于水。其得至鄴者,不盈太半”(《隋書·經(jīng)籍志》),隋開皇六年又遷至長安。而《隋書·經(jīng)籍志》中載有“一字石經(jīng)尚書六卷”“三字石經(jīng)尚書九卷”,“其相承傳拓之本,猶在秘府”。
綜上所述,歷魏晉南北朝三百余載,屢經(jīng)兵燹,遍遭動亂,但還是留存了永嘉之亂前的《尚書》文本。在上述列舉的材料之中,也多見有專門前去摹寫之人。而石經(jīng)也經(jīng)過了多次勘校,北魏崔光“令國子博士李郁與助教韓神固、劉燮等勘校石經(jīng),其殘缺,計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補修之”(《北史·崔光傳》)。江式也曾上書求“集古來文字,以許慎《說文》為主,及孔氏《尚書》《五經(jīng)音注》《籀篇》《爾雅》《三倉》《凡將》《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廣雅》《古今字詁》《三字石經(jīng)》《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誼者,以類編聯(lián),文無復重,統(tǒng)為一部”(《北史·江式傳》),名為《古今文字》,但書未成而卒。則此時已有學者將梅賾所獻孔氏古文《尚書》與“三體石經(jīng)”之《尚書》編在一書,產(chǎn)生了匯集各種版本之意識。
由對魏晉太學的探討和漢魏石碑在魏晉南北朝存留狀況的梳理,可以得知以下三點內容。第一,永嘉之亂前魏晉太學的規(guī)模已漸擴張,生源地遍布四境,也可以看到經(jīng)學教育在偏遠地區(qū)的發(fā)展。鄭氏、王氏《尚書》立于官學,在太學教育的背景下,《尚書》學極有可能在中央和各地都有所傳播。第二,漢魏石經(jīng)作為《尚書》文本傳習的媒介,在永嘉之亂后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北方留存了漢魏的《尚書》文本。第三,從線性發(fā)展來看,太學和漢魏石經(jīng)分別在永嘉之亂前后承擔著傳播《尚書》文本的功用,《尚書》文本的傳播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北方地區(qū)不曾斷絕,但可能存在部分篇目丟失的現(xiàn)象。
若將永嘉之亂作為魏晉南北朝《尚書》學發(fā)展的一個節(jié)點,那么從這節(jié)點的前后南北都發(fā)展出了不同的脈絡。以太學和石經(jīng)為線索,可以管窺鄭、王《尚書》在中央、北方的留存,而動亂年代大量的士人遷徙,則給《尚書》傳播帶來了新的可能,也成為了一條常常被忽視的暗線。
漢末動亂,中原遭黃巾、董卓之亂,破敗耗斁,大批士人為避禍亂,向南方流轉。這批士人的避難方向主要有四處:兩川、江東、交趾、荊襄。其中不乏善通《尚書》者。而這四個區(qū)域,可以說成為了《尚書》文本和知識集散的中心。
兩川地勢險要,與外隔絕,一直是避禍偏安的好去所。而蜀地人杰地靈,本身就有一批通經(jīng)義的學者,如譙岍、譙周父子,“(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人也。父岍,字榮始,治尚書,兼通諸經(jīng)及圖、緯……既長,耽古篤學,家貧未嘗問產(chǎn)業(yè),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研精六經(jīng),尤善書札。頗曉天文,而不以留意”(《三國志·譙周傳》)。于是,蜀地本身就存在一種向心力,吸引著各式學者前來求一方凈土。漢末以來,入川善《尚書》者有許慈,“南陽人也。師事劉熙,善鄭氏學,《治易》《尚書》《三禮》《毛詩》《論語》。建安中,與許靖等俱自交州入蜀”(《三國志·許慈傳》),其子許勛傳其學;孟光,“河南洛陽人,漢太尉孟郁之族。靈帝末為講部吏。獻帝遷都長安,遂逃入蜀,劉焉父子待以客禮。博物識古,無書不覽,尤銳意三史,長于漢家舊典”(《三國志·孟光傳》)。
蜀地《尚書》學者中還有一類人,其本為蜀人,出往河洛、荊襄等學術集散地求學,復返兩川,與入川避難的學者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向活動,但殊途同歸,最終回到蜀地。如董扶,“少從師學,兼通數(shù)經(jīng),善歐陽尚書,又事聘士楊厚,究極圖讖。遂至京師,游覽太學,還家講授,弟子自遠而至”(《三國志·劉焉傳》)。還有李仁,“梓潼涪人也……與同縣尹默俱游荊州,從司馬徽、宋忠等學”,其子李撰“具傳其業(yè)”,“著古文《易》《尚書》《毛詩》《三禮》《左氏傳》《太玄指歸》,皆依準賈、馬,異于鄭玄。與王氏殊隔,初不見其所述,而意歸多同”(《三國志·李撰傳》)。李仁父子師從宋忠,與王肅可算同門,兩者著述論點亦相近,可見蜀地與中央雖然有所隔絕,但是《尚書》學傳承卻遙相呼應。其中亦不乏通曉群經(jīng)者,如尹默,“遠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仲子等受古學。皆通諸經(jīng)史”(《三國志·尹默傳》)。
這批遷入蜀地或生于蜀地的學者,被劉備父子起用以正官學,在蜀漢政權中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譙周曾任典學從事,“總州之學者”(《三國志·譙周傳》);尹默曾為典學從事;郄正曾為秘書令;來敏“涉獵書籍”,為典學校尉;許慈、胡潛等并為學士。則蜀漢之經(jīng)學事業(yè)實實在在是由一群博學之士在操持,雖多外州來者,但的確給蜀地帶來了《尚書》學發(fā)展的可能。程元敏先生在《尚書學史》一書中指出,蜀漢有傳習歐陽《尚書》、大夏侯《尚書》、賈馬之學(尹默、李仁父子)、古文《尚書》(譙岍父子)、鄭氏《尚書》(許慈父子)者,學派甚多,可謂錯綜紛繁??磥硎竦夭粌H是亂世學者之蔭庇,亦是《尚書》學脈之勝壤。
據(jù)《晉書·陳壽傳》記載,晉滅蜀后,傳承譙周一脈的陳壽,長期在蜀地任職,曾掌巴西本郡中正。中正掌一地之選舉,選擇蜀地著名學者擔任此職,那么蜀地之學在西晉猶有流傳之可能。永嘉之亂前后,成漢政權割據(jù)兩川,李雄“興學校,置史官,聽覽之暇,手不釋卷”(《晉書·李雄載記》),蜀地文教有所保證,像常璩這樣的學者亦有機會遍覽前賢群書,著《華陽國志》,說明蜀地的文獻存留還是可觀的。則漢末以來的《尚書》文本和《尚書》學在蜀地也可能有所留存。
孫氏入主江東之后,相對于中原政局,三吳之地可謂安寧,故亦有一批治《尚書》之學者避難江左,從而使《尚書》學播遷吳越。其中渡江避難者,多徐州人士,如張纮,“廣陵人。游學京都,還本郡,舉茂才,公府辟,皆不就,避難江東”,“纮入太學,事博士韓宗,治京氏《易》、歐陽《尚書》”(《三國志·張纮傳》);嚴畯,“彭城人也。少耽學,善《詩》《書》《三禮》,又好說文。避亂江東”(《三國志·嚴畯傳》);又諸葛瑾,“瑯邪陽都人也。漢末避亂江東”,“少游京師,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三國志·諸葛瑾傳》)。其中不乏著名學者,而就連吳侯孫權本人也“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三國志·呂蒙傳》),經(jīng)受過《尚書》學之習染。
吳地一貫存在外州統(tǒng)治集團和本土土著門閥之間的差別,學術上亦是如此。如陸績,“容貌雄壯,博學多識……有漢志士吳郡陸績,幼敦《詩》《書》長玩《禮》《易》”(《三國志·陸績傳》),即出自吳郡陸氏,陸氏后嗣陸抗亦善今文《尚書》。而同為三吳士族的虞翻、韋昭,經(jīng)程元敏考證,亦有《尚書》傳習。
孫吳置學官博士始自景帝孫休永安元年,“其案古置學官,立五經(jīng)博士,核取應選,加其寵祿,科見吏之中及將吏子弟有志好者,各令就業(yè)”(《三國志·吳三嗣主傳》)。然早在建安十一年就有孫瑜在廬江設立學官的記載:“濟陰人馬普篤學好古,瑜厚禮之,使二府將吏子弟數(shù)百人就受業(yè),遂立學官,臨饗講肄?!保ā度龂尽O瑜傳》)則孫吳之官學不限于后期之國都,亦見于早年之郡縣。以郡縣為中心的學官,為《尚書》學的傳習提供了更多的場所和機遇。
漢末士燮在交趾保得一方平安,雖陳壽歸之于《吳書》,然交趾去東吳之集散中心甚遠,遂別為之節(jié)。士燮本人就曾習《尚書》,其“體器寬厚,謙虛下士”,袁徽曾與荀彧云:
交址士府君既學問優(yōu)博,又達于從政,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場無事,民不失業(yè),羇旅之徒,皆蒙其慶,雖竇融保河西,曷以加之?官事小闋,輒玩習書傳,春秋左氏傳尤簡練精微,吾數(shù)以咨問傳中諸疑,皆有師說,意思甚密。又尚書兼通古今,大義詳備。聞京師古今之學,是非忿爭,今欲條左氏、尚書長義上之。(《三國志·士燮傳》)
可見,其一,士燮本人通《尚書》大義,并且有參與中原鄭學、王學之爭的實力與雄心。其二,在他所統(tǒng)郡下,能有保全郡縣,傳播教化。從而交趾也作為《尚書》學的集散中心之一,吸引了名士避難,如程秉,“汝南南頓人也。逮事鄭玄,后避亂交州,與劉熙考論大義,遂博通五經(jīng)。士燮命為長史……著周易摘、尚書駁、論語弼,凡三萬余言”(《三國志·程秉傳》)。程秉攜鄭學南避,交州雖鄙,也值得注目。
而荊襄作為知識集散中心,主要是在劉表主政時期?!爸萁缛嚎芗缺M,表乃開立學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經(jīng)章句,謂之后定。”(《三國志·劉表傳》)由上文也可知,當時宋忠、司馬徽等名士學者皆聚集荊襄,以致有專門出西川至荊州求學之人。
綜上所述,在漢末動亂至永嘉之亂前這段時期,有大量的《尚書》學者,從中央《尚書》學的線性發(fā)展中脫離出來,離散到南方各地,從而形成了兩川、江東、交趾、荊襄四個《尚書》學與《尚書》文本的集散中心。這四處中心在永嘉之亂前后都相較遠離戰(zhàn)火,那么《尚書》學的傳承和文本的留存也就會相對完好。東晉梅賾獻《尚書》孔傳,晉廷尚能由王肅注本中割《堯典》以補《舜典》,或與之有關。
永嘉之亂中,晉秘府所藏大量典籍散失,可謂中古文化史之一大損失。日本存上野本《千字文》序云:“……藏諸秘府。逮永嘉失據(jù),遷移丹陽。然川途重阻,江山遐險。兼為石氏逼逐,驅馳不安,復經(jīng)暑雨,所載典籍,因茲糜爛?!笨梢姵藳]于洛陽之外,一部分典籍是在運輸過程中損失的。至于官藏《尚書》究竟是否成功渡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尚書》版本眾多,有許多版本和注本都未曾立于學館而在民間傳播。官藏《尚書》文本的丟失,并不一定影響民間《尚書》文本的留存。
從上文兩節(jié)所舉的材料中可以看到,魏晉南北朝文化精英們傳習《尚書》,很大一部分并非直接學自官學,而是通過其他民間手段得到《尚書》文本或接受相關教育。如張景仁“詣國學摹石經(jīng)”,這種個人摹寫石經(jīng)的行為,就是民間文本傳播的一種途徑。不光是《尚書》,這一時期的很多經(jīng)典、史料,都是通過借抄誦讀來傳習的。比如《漢書》,《顏氏家訓·勉學》中記載:“東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绷捍涡⒐А熬η趯W,家貧無書,常崎嶇從人假借。每讀一遍,諷誦略無所遺”(《梁書·任孝恭傳》),《兩唐志》著錄任孝恭《古文尚書大義》二十卷,這是梅賾上“偽孔傳”本后的流傳,但是也可以從中看到南遷之后江左的民間傳習狀況。
除了文化門閥的家學、朝廷立于學官的官學,民間傳習《尚書》自有其一套脈絡。元嘉年間,雷次宗于雞籠山開館授學,“聚徒教授,置生百余人”,雷氏著《五經(jīng)要義》,多涉《尚書》。雖然宋文帝后來立儒學館使雷次宗居之,但其總體上還是屬于私學性質。值得注意的是,雷次宗“少入廬山,事沙門釋慧遠”(《宋書·隱逸傳》),師從佛徒似乎是南朝經(jīng)學傳承的一個特點。如何胤“五經(jīng)咸通”,曾“入鐘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意皆通”(《梁書·處士傳》)。則南朝《尚書》民間流傳,或與佛寺沙門有所聯(lián)系,此亦是《尚書》玄理化的一個表現(xiàn)。
民間文本的流傳,另一觀察口便是充當啟蒙教材的蒙書。魏晉南北朝時,蒙書數(shù)量比周秦漢數(shù)量增多,形式更為靈動,且強調綜合知識的教育。對于《尚書》這樣古奧的典籍,文字艱深,佶屈聱牙,如果沒有師承,實在難以讀懂。那么《尚書》的文句是否有可能進入一般人的思維世界,從而轉化為更日常化、實際性的知識呢?《尚書》想要實現(xiàn)庶民教育的確困難,但并非無跡可尋。如《千字文》,魏鐘繇撰,梁周興嗣次韻、李暹注,在中國傳統(tǒng)蒙書中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敦煌本《千字文注》博引典籍,其中就有《尚書》文句,如“雖狂克念作圣”一條,注云:“尚書曰:雖狂克念作圣,罔念作狂哉”??梢姟肚ё治摹繁旧砭陀幸渡袝肺木洹T谶@個編撰過程中,就能看見魏晉南北朝社會為把“知識人的知識”轉化為“民眾的常識”而做出的努力。
從本文的梳理和探討中可以看出,作為知識機構的太學和文本載體的漢魏石經(jīng),在永嘉之亂前后分別充當了《尚書》知識傳播的媒介,將《尚書》學脈在中央即北方延續(xù)了下去。而由士人南遷產(chǎn)生的四個知識集散中心則在南方成為了知識交流之所。除了精英式的文本流傳和知識傳習外,民間的教育也是另一條主線。這也是標題“知識傳習的線性與集中”之來歷。其實本文列舉之材料,大多是在拾人牙慧,諸如《尚書學史》等著作早已提及,但不妨作為知識社會史框架下的一種嘗試,從“知識”去窺探經(jīng)學史上的衰微年代,以此來看待經(jīng)學史,或會有新的體驗與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