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述善
王通,字仲淹,隋末大儒,河東郡龍門縣通化鎮(zhèn)人,生于儒學世宦之家,自小受儒學熏陶。據(jù)《文中子世家》記載,王通18歲便有四方之志。仁壽三年(公元603年),王通中秀才,西游長安,見隋文帝,奏《太平十二策》,但最終未能被重用。其后,王通雖擔任過一些地方官吏,但不久便辭官歸鄉(xiāng)?;剜l(xiāng)之后的王通,研究了孔子的《六經(jīng)》,并確立了續(xù)寫《六經(jīng)》的計劃,又利用八九年時間寫成了《續(xù)六經(jīng)》。《續(xù)六經(jīng)》既成,王通名聲鵲起,開始聚徒講學,《文中子世家》載:“(大業(yè))九年而《六經(jīng)》大就,門人自遠而至?!倍嗄旰?,其弟王績在回憶其講學時的情景時寫下了《游北山賦》,有言“北岡之上,東巖之前,講堂猶在,碑石宛然”。王績又有《負苓者傳》寫道:“昔者文中子講道于白牛之溪,弟子捧書北面,環(huán)堂成列?!庇纱丝梢愿Q見當時講學之盛況。王通死后,門人私謚其為“文中子”。眾弟子用講授記錄的形式,記述了王通與其弟子的對話,仿孔子門徒作《論語》而著《中說》一書,凡十篇。這本書既是王通教學的實錄,也是研究王通思想的主要依據(jù)。
王通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明王道”;在哲學思想上,他針對西漢以來的天人感應(yīng)學說進行了批判,提出“明天人之事”的思想,確立了樸素唯物主義的天人觀;在倫理思想方面,他提出了窮理盡性的思想,并將人心與道心逐漸對立,對后來的宋明理學具有重要啟發(fā)。這些思想在王通的教學實踐中都有體現(xiàn)。
王通的教育目的與中國古代儒家思想家一樣,是為其政治思想服務(wù)的。王通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明王道”的思想。處于隋末時期的王通,感嘆于東漢末年以來的時局動蕩,王道不明,他多次有感于王道難行,在《王道篇》開篇他就說到“甚矣,王道難行也。吾家頃銅川六世矣,未嘗不篤于斯,然亦未嘗得宣其用”??梢姡敃r世家都致力于恢復(fù)王道,卻一直沒有成功。但王通表現(xiàn)出了不畏艱難的心態(tài)、堅持恢復(fù)王道的信心。阮逸在《中說校注》中闡述道:“君子之于道也,死而后已。天不為人怨咨而輟其寒暑,君子不為人之丑惡而輟其正直。”無論外界環(huán)境多么險惡,王通恢復(fù)王道的志向?qū)恢眻猿窒氯ィ敝了蓝笠选S谑窃诮虒W方面,他主張“君子之學進于道”的思想,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仕途的利達,也不是為了辭章的出眾,而是要“貫乎道”“濟于義”。
王通所要明的王道具體是指什么呢?在王通看來,王道即周孔之道。王通極力推崇周公和孔子,他說:“吾視千載已上,圣人在上者,未有若周公焉,其道則一而經(jīng)制大備,后之為政者有所持循。吾視千載而下,未有若仲尼焉,其道則一而述作大明,后之修文者,有所折中矣?!敝軙约t曾在《教師學與教學論》中將王通的王道思想總結(jié)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即周公之道,周公之道的重心在為政,能夠為為政者提供遵循的標準,周公的為政之道即仁政的思想。王通認為,三代時期雖然在政治上都有所成就,但是唐虞之道“其道甚闊,不可格于后”,而夏商之道“亦曠,不可制于下”。所以王通在認為前兩者都不能成為后世所遵循的為政標準之后,提出“如有用我者,吾其為周公所為乎”。可見王通推崇周公,周公之道在于“行仁政”。另一方面,王通在學術(shù)方面又推崇孔子,尤其是孔子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思想。王通贊揚孔子思想時說:“大哉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夫子之力也。其與太極合德,神道并行乎!”推崇孔子主要是在社會教化方面,在于“正人心”。
由此不難看出,王通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能推行王道思想的人。一方面,這種人是能夠遵循孔子學說,做到仁義禮智信的“君子”;另外一方面,這種人也是能夠推行周公之道,做到“行仁政”的為政者。
在人性論方面,王通拋棄了之前儒家教育家提出的“生而知之”的觀點。一方面,他提出“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也”“天下未有不勞而成者也”;另一方面,他較早地看到了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認為“人者,統(tǒng)元識焉,非止圓首方足之謂也”,肯定了人是具有認識能力的。王通充分肯定了人后天學習與努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關(guān)于教學作用的論述方面,他主要通過教學對個人的作用和國家的作用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教學對個人的作用方面,王通認為在知識視野層面,學習可以使人“居近識遠,處今知古”;在人的心態(tài)方面,學習可以使人坦然面對困境,王通以自己為例,他在講到自己學習《贊易》的感受時說道:“困而不憂,窮而不懾,通能之,斯學之力也。”即使處于困境之中,自己也不會感到擔憂;在把握天地規(guī)律方面,王通認為,通過學習,從而可以知人修事,以達到“天地之理得”的程度。
在談到教學對國家的作用方面,王通提到舜、禹、成湯、漢文武、漢文景等統(tǒng)治者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盛世輝煌,夏桀、殷紂、周幽王、周厲王、漢桓帝、漢靈帝之所以使國家衰敗都是有理由可循的。在談及理由時,王通提出“興衰資乎人,得失在乎教”??梢?,在王通看來,教學對一個國家的命運至關(guān)重要,甚至關(guān)系著國家的興亡。他進一步提出,“太古不可復(fù),是未知先王之有化也”。王通所處的時代已是隋朝末期,農(nóng)民起義不斷,社會動蕩,他認為太古時期的理想社會之所以不能恢復(fù),是因為統(tǒng)治者不了解先王的教化。
王通的教學目的在于“明王道”,他的這一教學目的決定了他的教學內(nèi)容必須體現(xiàn)“貫乎道”的特點。他提出了學習必須“貫乎道”“濟于義”,至于如何做到這一點,他又提出“不雜學”的觀點,即與明王道的教學目的不相關(guān)的內(nèi)容不去學習。具體說來,他的教學內(nèi)容對孔子有所繼承和發(fā)展,在孔子《六經(jīng)》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續(xù)寫,將《續(xù)六經(jīng)》作為其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續(xù)六經(jīng)》在宋朝時基本上就已亡佚,現(xiàn)在只能通過《中說》及零星記載這些書籍的輯錄了解其大概內(nèi)容。
《中說》在談到《續(xù)詩》的內(nèi)容時,將其分為“四名”“五志”?!八拿笔侵富?、政、頌、嘆四個部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風化天下,政的主要作用在于改變風俗,頌的主要作用在于歌頌功德,嘆的主要作用在于告誡家人?!拔逯尽笔侵该馈⒚?、傷、惡、戒五種情感意志。提到《續(xù)詩》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作用時,《中說》記載:“子謂《續(xù)詩》可以諷、可以達、可以蕩、可以獨處,出則悌、入則孝,多見治亂之情”。可見,《續(xù)詩》具有豐富的內(nèi)容,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道德,也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續(xù)詩》了解社會的治亂情況。
在談到《元經(jīng)》時,王通將《元經(jīng)》與孔子的《春秋》做了比擬,認為兩者一樣,都是在圣人不得志時所作的褒貶之作。周曉紅和曲鐵華在《教師學與教學論》中總結(jié)到:《元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在于記錄史事,但是其主題思想在于說明天地人在歷史發(fā)展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guān)系。在說到《元經(jīng)》作為教學內(nèi)容的作用時,王通說:“《春秋》《元經(jīng)》于王道是輕重之權(quán)衡,曲直之繩墨也。失則無所取衷矣。”可見在王通心中,《元經(jīng)》對于“明王道”的教學目的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元經(jīng)》的學習可以說是衡量王道的標準,一旦失去則會導(dǎo)致失去標準,無所取衷。在談到《元經(jīng)》對于個人修養(yǎng)方面,王通也說道:“《書》作,君子不榮祿矣。”可見,《元經(jīng)》可以使學生不談榮耀富貴,忘卻功名利祿,從而專心志于道。
《續(xù)書》的內(nèi)容主要分為天子之義和大臣之養(yǎng)。天子之義在于通過對古代賢明君王的文書的具體學習,以了解王者之志;大臣之養(yǎng)主要是指大臣上奏的言語,大概用來學習為臣之道。王通在談到《續(xù)書》中所包含的道理時說道:“其有君臣經(jīng)略當其地乎?其有成敗于其間,天下懸之不得已而臨之乎?進退消息不失其幾乎!”可見,學習《續(xù)書》可以了解君臣經(jīng)世的方略,了解成敗規(guī)律,從而可以達到前進后退消逝止息皆無偏差的地步。
在提到《易》與《贊易》時,王通認為,學習《易》可以讓人見微知著。他在給學生薛收講《易》時說道:“天地之中非他也,人也?!毖κ赵诼犕晖跬ǖ慕虒?dǎo)后也感嘆:“乃今知人事修,天地之理得矣?!焙髞恚瑢W生竇威在贊嘆《易》時也說道:“大哉,《易》之盡性也?!笨梢姡兑住肥且徊筷P(guān)于人的書,通過學習《易》,可以全面了解人的本性,并且通過修習人事可以進一步了解天地之間的規(guī)律。
王通也是較為注重《禮》的學習的,他要求學生“既冠讀冠禮,將婚讀婚禮,居喪讀喪禮,既葬讀祭禮,朝廷讀賓禮,軍旅讀軍禮,故君子終身不違禮”。他把禮作為終身修習的一個內(nèi)容,要求學生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禮。王通在修習《禮》方面對自己也是嚴格要求的,《中說》中記載:“子居家,不暫舍《周禮》。門人問子,子曰:‘先師王道極是也,如有用我,則執(zhí)此以往。’”王通認為,先師王道的道理都蘊含在《周禮》里面了,并且他還將《周禮》提到了治理國家的高度。
王通認為,《六經(jīng)》之中蘊含著先王正道的一切道理,六者各有其作用,“《書》以辯事,《詩》以正性,《禮》以制行,《樂》以和德,《春秋》《元經(jīng)》以舉往,《易》以知來”。那么不學習《六經(jīng)》又會有什么后果呢?“不學《春秋》無以主斷,不學《樂》無以知和,不學《書》無以議制,不學《易》無以通理?!笨梢姡读?jīng)》之間具有不可偏廢的關(guān)系,都是必須加以研習的。
通過對王通教學實踐的分析,也不難發(fā)現(xiàn)王通的教學方法既有對前人的繼承,同時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他的教學方法大概可以總結(jié)為四點:“問答”“言志”多為前人教學方法的繼承,“變通”“身教”更多地體現(xiàn)了王通自己的創(chuàng)新。
《中說》全書可謂是王通與弟子之間的對話集,全書基本上都是按照問答的形式編輯而成,可以說是王通教學實踐的實錄,無處不體現(xiàn)著問答法這一教學方法。此外,王通也充分論證了問答法的作用?!皬V仁益智,莫善于問;乘事演道,莫善于對。非明君孰能廣問,非達臣孰能專對乎?”“問”可以使人擴大仁義增加智慧,而“對”可以使人駕馭事物推演道理。此外,問答還是衡量明君達臣的一個標準。
王通的教育目的是“明王道”,因此他的教學一直是圍繞這一目的展開的。這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教學內(nèi)容中,在教學方法中也可以看出。他常常讓學生言志,通過言志不斷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目的,端正學習志向。如《中說》中提到的例子:“子觀田。魏征,杜淹,董常至。子曰:‘各言志乎?’征曰:‘愿事明王,進思盡忠,退思補過?!驮唬骸笀?zhí)明王之法,使天下無冤人。’常曰:‘愿圣人之道行于時,常也無事于出處?!釉唬骸崤c常也?!笨梢姡跬ㄏ茸寣W生暢所欲言,然后再對學生加以引導(dǎo)。通過讓學生言志,使學生樹立起“圣人之道行于時”的志向。王通自己也言志,例如在叔恬問志的時候,王通說道:“銅川府君之志也,通不敢廢?!笨梢钥闯觯跬ㄒ彩且陨碜鲃t,常常不忘自己的志向在于先王之道。
通變的思想是王通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以通變的思想為基礎(chǔ),王通在政治上提出了“三教可一”的思想。他認為“通變之謂道”,也就是說,只有學會變通,才能把握事物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zhí)其方,天下無善教?!敝挥型〞允挛镒兓囊?guī)律,才能實現(xiàn)天下無弊法,也只有運用通變的的思想,才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社會教化。他認為,只有掌握了通變的思想,才可以談教化。他說:“斯人也,旁行而不流,安知教意哉?”可以看出,他把通變思想作為進行教學的基礎(chǔ)。
在教學實踐中,王通的通變思想一方面表現(xiàn)在歷史人物的評價中,他不拘泥于前人的觀點,而是變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在對霍光的評價方面,房玄齡感到困惑,問王通:“書云霍光廢帝舉帝,何謂也?”而王通則改變前人對霍光的負面評價,提出:“何必霍光!古之大臣,廢昏舉明,所以康天下也。”他認為霍光的做法是廢昏舉明,是使天下安康的做法,值得贊揚。在對苻堅、王猛的評價中,他改變了以往以東晉為正統(tǒng)的觀點:“或曰:‘符秦逆?!釉唬骸畷x制命者之罪也,符秦何逆?昔周制至公之命,故齊桓、管仲不得而背也。晉制至私之命,故符秦、王猛不得而事之。其應(yīng)天順命,安國濟民乎?!笨梢?,王通認為苻堅、王猛并不是逆賊,苻堅、王猛之所以與東晉為敵錯在晉,苻堅、王猛的做法是應(yīng)天順命,安國濟民的做法。此外,在《元經(jīng)》中,他尊元魏為帝,弟子不解,王通解釋到:“天地有奉,生民有庇,即吾君也?!痹谶@里,他也打破了前人的華夷觀念,并不認為由少數(shù)民族所建立的北魏政權(quán)就不應(yīng)該得到承認,并且他還高度贊揚了北魏政權(quán)。在提到孝文帝時,他說:“元魏之有主,其孝文之所為乎?中國之道不墜,孝文之力也?!彼J為孝文對王道的傳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王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充分體現(xiàn)了其思想中通變的色彩。
此外,在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中,他不主張學生拘泥于以往的知識,而是倡導(dǎo)與時俱進。例如,房玄齡想要學習《太平十二策》,這是王通早年時呈給隋文帝的治國方略,房玄齡請求學習時已經(jīng)是隋煬帝時期,社會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于是王通說:“時異時變,不足習也。”可見,在學習內(nèi)容方面,他并不一味要求學生死讀書,而是要讓學生根據(jù)時代的要求更新學習內(nèi)容。
王通所提倡的通變的教學方法并不是沒有任何標準的,而是要遵循著儒家的基本倫理思想以及王通所提倡的王道理想。他在論及通變思想所應(yīng)堅持的根本原則時說道:“千變?nèi)f化,五常守中焉,其卓然不可動乎。”盡管王通主張在教學中體現(xiàn)變通的思想,但是這些變通都不能以損失五常為代價,五常是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從王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霍光、苻堅、王猛等人物之所以得到王通的高度贊揚,是因為他們的行動體現(xiàn)出了王道的思想,他們廢昏舉明、順天應(yīng)命的行為是仁政的體現(xiàn)。盡管元魏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但是元魏政權(quán)“天地有奉,生民有庇”,所以他們的為政理念是“受先王之道”的,能夠“予先王之民”。
王通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擅長使用問答法,通過言語交流的方式教導(dǎo)學生,同時,王通也較為擅長使用不言之教,即以自身為標桿,通過自身的行為影響學生,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王通關(guān)于不言之教的論述中提到:“其有不言之教行而與萬物息矣。”從這里可以看出,王通對于不言之教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認為行不言之教可以使萬物各安其位,欣欣向榮。在具體的教學實例中也有王通行不言之教的體現(xiàn),韋鼎在向王通請教的時候,王通運用的就是身教的教學方法:“韋鼎請見,子三見而不語,恭恭若不足。鼎出謂門人曰:‘夫子得志于朝廷,有不言之化,不殺之嚴也?!笨梢娫谶@次教學實踐中,王通并沒有通過語言教化的方式直接教導(dǎo)韋鼎,而是通過自己的神態(tài)舉止影響著韋鼎,以至于韋鼎贊嘆王通有不言之化的氣質(zhì)。此外,王通的學生陳淑達擔任太守時,境內(nèi)強盜不止,感到困惑,問薛生:“吾行令于郡縣而盜不止,夫子居于鄉(xiāng)里而爭者息,何也?”薛生曰:“此以言化,彼以心化?!标愂卦唬骸拔徇^矣?!蓖硕o居,三月盜賊出境。子聞之曰:“收善言,叔達善德。”從這個例子也可以看出,實行身教的核心在于“心化”,重在讓受教者內(nèi)心受到影響從而達到自己預(yù)期的教學目的。
《中說》是其弟子對其教學實踐的實錄,其中有大量關(guān)于王通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的例子。“子閑居儼然。其動也徐,若有所慮;其行也方,若有所畏;其接長者,恭恭然如不足,接幼者,溫溫然如有就。子之服儉以潔,無長物焉,綺羅錦繡不入于室。曰:‘君子非黃白不御,婦人則有青碧’。子宴賓,無貳饌,食必去生,味必適。果蔬非其時不食,曰:‘非天道也?!瞧渫敛皇?,曰:‘非地道也’?!蓖跬ㄊ峭ㄟ^日常的生活細節(jié)嚴格要求自己,從而影響學生的。他在衣食住行方面堅持樸素,對待他人一視同仁,不會因為其地位年齡而有所區(qū)別,另外,注重遵循自然規(guī)律,不符合天道和地道的事情不去做。從弟子對這些細節(jié)的記述中可以看出,王通對弟子的影響還是有成效的。
周曉紅在《教師學與教學論》中闡述道:“教學原則是根據(jù)教育目的,遵循教學過程的規(guī)律而制定的指導(dǎo)教學活動的基本要求;是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概括,是教學規(guī)律的反映并且受教育目的的制約?!蓖ㄟ^對王通的教育實踐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惟精惟一”的教學原則是其教學思想的一大創(chuàng)新,另外,王通也繼承了前代儒家的重要教學原則并加以運用。
針對“明王道”的教育目的,王通在教學內(nèi)容上提出了“不雜學”的觀點,這一觀點在王通的教學原則中就體現(xiàn)為“惟精惟一”。在談到這一原則時,王通說道:“惟精惟一,誕先登于岸。”他認為學生只要誠心誠意,精專于道,就一定會達到仁的境界。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有諸多關(guān)于王通要求學生惟精惟一,精專于道的例子。當李密要與王通談?wù)撚帽罆r,王通回答說:“禮、信、仁、義,則吾論之;孤虛詐力,吾不與也?!彼J為用兵之道的知識是“孤虛詐力”,是與實現(xiàn)王道的教學目的相違背的,所以他不與李密談?wù)撽P(guān)于兵事的知識內(nèi)容。又如,當越公楊素送給王通一本《食經(jīng)》,王通也是予以拒絕,并且用《酒誥》和《洪范》三德回贈了越公,由此也可以看出王通對于知識的選擇是以德為重要標準的。當賀若弼向王通展示自己的射箭技術(shù)時,王通認為“古君子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而后藝可游也”,可見王通認為“藝”的學習必須是以道、德和仁為前提的。此外,在對于經(jīng)學和史學的學習中,王通反對過分的注疏和廣記,他認為“史、傳興而經(jīng)道廢矣,記注興而史道誣矣,是故惡夫異端者”。過分講求記注之學容易使人迷失,把握不到經(jīng)學的精髓,從而導(dǎo)致異端學說的產(chǎn)生??梢姡谥T方面的教學中都強調(diào)為“明王道”的目的服務(wù)。
與孔子一樣,王通對于學生也是注重因材施教的。他主張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學生,至于如何去了解學生,他提出“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辨其德”的觀點。王通對學生的了解是通過多個方面的,不僅僅考查學生的外在表現(xiàn),還考查學生的內(nèi)在志向與品德。正是通過這種考查方式,他充分了解了自己的學生。在談及學生的特點時,王通說:“義也,清而莊;靖也,惠而斷;威也,和而博;收也,曠而肅;瓊也,明而毅;淹也,誠而厲;玄齡,志而密;征也,直而遂;大雅,深而弘;叔達,簡而正?!睆倪@些對學生的評價中可以看出,他很好地把握了學生最突出的特點。
在了解學生特點的基礎(chǔ)上,王通根據(jù)學生的不足因材施教。例如,他評價學生李靖的智慧勝于仁義,因此在李靖問王通“任智如何”時,王通卻回答:“仁以為己任,小人任智而背仁為賊,君子任智背仁為亂?!贬槍W生智有余而仁不足的情況,王通有意地勸說李靖將仁作為自己的責任,以彌補不足。再如,越公楊素喜好奢侈,貪圖享樂,當他問王通為政之道時,王通回答“恭以儉”;安平公李德林喜歡爭強好勝,當他問王通從政之道時,王通卻回答“無斗人以名”。盡管兩人都問的是從政之道,但是王通針對他們自身不同的特點,靈活地予以回答,充分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在教學內(nèi)容上王通以《六經(jīng)》為主,但是在具體學習的順序上,王通則主張禮樂為先,然后四經(jīng)的順序,遵循著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王通的學生姚義談?wù)撏跬ǖ慕虒W順序時說道:“夫教之以《詩》則出辭氣,斯遠暴慢矣。約之以禮,則動容貌,斯立威嚴矣。”可以看出,王通認為先學習禮樂可以使人遠離暴躁與傲慢,端正容貌從而樹立威嚴,只有先學習禮樂,才能使人“志定”,進而學習其他四經(jīng)的知識。在談到其他四經(jīng)的學習時,王通也認為每一經(jīng)的學習都有前提條件,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基礎(chǔ)和知識基礎(chǔ)?!爸径▌t發(fā)之以《春秋》,于是乎斷而能變,德全則導(dǎo)之以《樂》,于是乎和而知節(jié);可從事則達之以《書》,于是乎可以立制;知命則申之以《易》,于是乎可與盡性。”只有以一定的基礎(chǔ)為前提去學習四經(jīng),才能達到預(yù)期的目的;只有以志定為基礎(chǔ)學習春秋,才能達到斷而能變的效果;只有以德全為基礎(chǔ)學習《樂經(jīng)》,才能達到和而知節(jié)的目的;只有以可從事為基礎(chǔ)學習《書》,才能達到可以立制的效果;只有以知命為前提學習易經(jīng),才能達到可與盡性的目的。那么,如果不遵循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會造成什么后果呢,王通說道:“若驟而語《春秋》,則蕩志輕義……驟而語《易》,則玩神?!笨梢钥闯?,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chǔ)就去學習一定的知識,不但不能學到,反而還會造成負面影響。所以王通得出結(jié)論:“是以圣人知其必然,故立之以宗,列之以次,先成諸己,然后備諸物,先濟乎近,然后形乎遠?!笨梢姡跬ㄕJ為學習要遵循一定的順序,這是教學規(guī)律的必然,在具體的順序上,王通又提出先近后遠、推己及人的為學順序。
在知行觀上,學習的知識必須要落在行動上,并且認為“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安之者”。在這里,“安之”是順自然而行的意思,可見王通認為不僅學習的知識要落實到實踐,而且實踐要順應(yīng)自然,即遵循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去實踐。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王通也勸導(dǎo)學生進行實踐,而不僅僅是反復(fù)記誦所學的知識。例如,學生賈瓊在將要為官時問王通事人之道,王通給賈瓊提了諸多意見,賈瓊回答“終身頌之”,而王通對這種方法提出了批評,并且告誡賈瓊“終身行之可也”。
王通不僅提出了知識落于實踐的觀點,也提出了對學生要“考其行”的觀點。他認為對行動的評價不能僅僅通過結(jié)果進行評價,而要依據(jù)德的標準?!白釉唬骸虬捕兄?,或利而行之,或畏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稽德則遠。’”如果僅僅通過行動的最終結(jié)果來考察學生的行動,則很難看出其本質(zhì)區(qū)別,而應(yīng)該從其行動背后的動機觀念來看??梢?,王通已經(jīng)初步把握了效果與動機的關(guān)系。
尊德性與道問學是自先秦以來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這一話題初步討論了思想道德的養(yǎng)成與掌握文化知識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王通在談?wù)摰竭@一關(guān)系時,首先肯定了智和德都有作用:“智者樂,其存物之所為乎?仁者壽,其忘我之所為乎?”智者的心中包含萬物,所以智者快樂;仁者具有忘記私欲的品質(zhì),所以仁者長壽。這兩者是不可替代的。在談到兩者的具體關(guān)系時,王通認為道德是學問的統(tǒng)帥,沒有道德,學問就很難獨行。學生薛收問:“智可獨行乎?”王通回答:“仁以守之,不能仁則智息矣,安所行乎哉?”沒有仁義作為統(tǒng)帥的話,智慧就顯不出來了,更別提行動了。王通將道德已經(jīng)放在了比智慧較高的位置,至于沒有仁義支撐的智慧將會造成什么后果,王通在與學生李靖的談話中談道:“小人任智而背仁則為賊,君子任智而背仁則為亂?!蓖跬ㄕJ為,有智無德的人是危險的,甚至知識越多越危險。在王通的教學實踐中也可以看出,他在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和道德兩個方面,尤其是道德方面,甚至將道德的完善作為學習某些知識的基礎(chǔ),“德全則導(dǎo)之以《樂》,于是乎和而知節(jié)”。
王通的思想帶有明顯的辯證色彩,他認識到事物的發(fā)展是對立統(tǒng)一的,許多事物是互相滲透、互相轉(zhuǎn)化的,當事物的發(fā)展超過一定的度就會向其對立面轉(zhuǎn)化?!耙讟氛弑囟喟?,輕施者必好奪?!币虼嗽谌粘5男摒B(yǎng)中,他主張要把握度,不能過。他的這一思想反映在教學實踐中就體現(xiàn)為量力性原則。他教導(dǎo)自己的學生房玄齡說:“好成者,敗之本也。愿廣者,狹之道也?!彼恢鲝垖W生太急功近利,急于成功,也不主張學生太過于廣博的追求知識,而是要量力而為。當房玄齡問其“立功立言何如”時,王通則認為“必也量力乎”。可見,他一方面注重學生要有志向抱負,另外一方面也主張要量力而行。
在人性論上,王通認為人都是要學而知之的,肯定了認識能力,在這一人性論的基礎(chǔ)上,他也把教師的作用提高了,認為“雖天子必有師”,教師具有使人成才的作用。另外,他也提到了教師在傳道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學生賈瓊問王通《六經(jīng)》的傳承可否沒有老師時,王通指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茍非其人,道不虛行,必也傳又不可廢也?!钡朗遣荒茏约簜鲹P的,教師是道傳承的一個重要媒介。
王通主張學生從師無常,能夠靈活地選擇教師。他把從師無常作為學生修治“道”的一個重要方法,至于選擇教師的標準,王通提出了“唯道所存”和“度德而師”的觀點。他認為,“唯道所存,以天下之身受天下之訓,得天下之道成天下之務(wù)”。只有以學無常師、唯道所存的標準,才能接受萬眾的訓誡,明曉天下的規(guī)律,尤其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學無常師可以“并天下之謀,兼天下之智”?!岸鹊露鴰煛奔匆髮W生把德作為擇師的標準,并且強調(diào)“德不在年,道不在位”,年齡、地位都不應(yīng)該成為教師的標準。此外,王通還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主張,認為如果讓父母教育孩子容易導(dǎo)致溺愛,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可以看出他認為師教應(yīng)該要嚴。
在對教師的要求方面,除了上述的“德”的要求和“嚴”的要求外,他還要求教師要誨人不倦,只有教師誨人不倦,才有可能使先王之道續(xù)而不墜。王通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也注重對自己嚴格要求,讓自己做到誨人不倦。程元評價自己的老師王通時說:“游夫子之門者,未有問而不知,求而不給者也?!笨芍跬▽Υ龑W生一視同仁,作為教師誨人不倦的卓越品質(zhì)。
總之,王通是我國思想史上承上啟下的人物,后世諸多思想家都對王通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例如,唐代思想家皮日休認為,“夫孟子、荀卿翼傳孔道,以至于文中子”,將文中子王通視為除了孟子、荀子之外,真正傳承孔道的人。到了宋明理學時期,有的理學家又將王通的地位進一步提高,例如,二程之一的程頤就認為王通是“隱德君子也。當時有些言語,后來被人傅會,不可謂全書。若論其粹處,殆非荀、揚所及也”。他將王通的地位放在了荀子和揚雄之上。朱熹甚至認為王通才是真正弘揚了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人:“荀卿之學雜于申商,子云之學本于黃老,其著書之意蓋亦姑托空文以自見耳,非如仲淹之學頗近于正而粗有可用之實也?!睙o論是雜于申商的荀子,還是本于黃老的楊雄,在朱熹看來,他們都是“不正”的,而王通的學問才是“近于正”并且是“可用”的。明代對王通的推崇達到了一個高峰,到嘉靖九年,王通從祀孔子廟。這也可以看出,王通在對于儒家文化的傳承方面所做出的貢獻是得到了后世承認的。
王通的教學思想上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先秦儒家的優(yōu)秀思想,如注重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主張教師要有誨人不倦的教師品質(zhì)等。他的教學思想也對秦漢以來的儒家教學思想有一定的突破,如他主張通變的教育思想,對秦漢以來經(jīng)學教育流于訓詁、不注重與時俱進的教學方式有所突破,他提出的“天下未有不學而成者”的人性論,對“生而知之”的人性論提出了挑戰(zhàn);他主張的“學無常師”的師道觀也是對秦漢以來注重家法和師法而使學術(shù)交流逐漸閉塞的教學方法的一大革新。最后,他的師道觀為韓愈所繼承并發(fā)揚光大,其“知而行之”的知行觀對后世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從明清時期的教育家們提出的“力行”的教育思想中也可以看到王通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