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宏
深圳大鵬所城位于深圳東部龍崗大鵬新區(qū)大鵬鎮(zhèn)鵬城村,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 (公元1394年),是明清時期的海防軍事重地。大鵬所城地處嶺南地區(qū),瀕臨南部沿海,背山面海,有大約600年抵抗倭寇的歷史,當地多種宗教信仰并存。民間風俗和習慣,既有軍屯歷史傳承印記,亦有嶺南海洋文化的特點, “大鵬清醮”即為其一。
“大鵬清醮”是大鵬地區(qū)每五年一次的大型祭祀活動,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 “500多年來,天后宮香火鼎盛,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三為天后生日,且每隔五年舉辦一次隆重的 ‘打醮’活動。相傳清代名將劉起龍、賴恩爵以及大鵬營的參將、守備、千總等軍官常到天后宮拜祭。”[1]“大鵬清醮”每五年舉辦一次,一般從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間選日,為期七天。第一天:迎神坐壇。由7位僧人帶著香火、香灰,和醮委會幾人及上千群眾,舉旗揚幡,挑著彩籃,舞麒麟,分別到大鵬所城東山寺請觀音,到水神廟請水仙姑,到城隍廟請城隍爺,到天后宮請媽祖,還到太公廟請?zhí)拔屣@華光諸神,建壇進表……拜天后。僧人誦經拜懺。僧人身穿紅色袈裟,打坐誦經7天。全體吃齋七天……祈愿神明保佑國泰民安,全城老少豐衣足食,健康長壽。第二、三、四天,早朝幡、禮懺、誦經、拜祭、吃齋菜、拜斗 (道教中一種為人消災解厄、祈福延壽之科儀)、祭幽 (超度各類孤魂野鬼),晚朝幡……第三天舉行 “搶包山”,也就是用面粉做成幾千個饅頭,每個饅頭點上紅點,依次排列掛在底座2米、高6米的圓錐形竹制豎塔上,形似 “包山”。然后由村里挑選出幾位青年,比賽爬 “包山”,誰摘的 “包”多,誰就平安多福。第五天,阿公巡游一天,也叫 “行香”。僧人引路誦經,鄉(xiāng)村中壽星公、長者賢老帶頭簇擁天后媽祖等神像,童男童女擎著 “掌扇”,村人扮作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鐵拐李、藍采和、漢鐘離、韓湘子、曹國舅等八大仙人,后隨獅子、麒麟,在大鵬城內外5個自然村巡游……第六天,送壇神。僧人誦經,在香燭中將各路神靈送回寺廟,把包括山大佬等各種紙扎模型請到海邊焚燒升天。遣船,又稱起船,即是將瘟神請上彩船,舉行過法事后將之遣送大海。放燈,村人每人一個紅色紙折的小蓮燈,點上小蠟燭,成百成千的小蓮燈在海上慢慢漂去,同時將斑鳩、麻雀各19只小鳥放飛天空,將99條海魚放歸大海,把祝福和愿望帶給每個親人。第七天,醮會結束,開齋吃葷,晚上文藝表演。這一天,殺豬宰羊,宰雞鴨,磨豆腐,擺上近280多席 “將軍宴”,全城老百姓都來吃,外地來人亦見者有份……①
“大鵬清醮”第一天主要是圍繞著請神和迎神進行的,體現了大鵬地區(qū)祭神文化的復合性。 “大鵬清醮”以道教醮祭科儀為核心,涵蓋了以 “天后”為主的地方神明的祭祀,觀音、水仙姑、城隍爺、太公以及五顯華光諸神,不同的神明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第二至四天,主要是誦經、祭拜,其中 “搶包山”是 “大鵬清醮”的一項重要活動。②“大鵬清醮”既有 “拜斗”又有 “祭幽”,既祈福延壽,又攝召亡魂。 “行香”是第五天的主要看點,只有長壽、品德高尚、家庭幸福美滿并有著良好聲譽的人,才能選中簇擁天后媽祖等神像。道教的“八仙”巡游,大鵬當地舞獅、舞麒麟的民俗也會出現在 “行香”活動中。送各路神明返回、 “遣船”和 “放燈”是第六天的看點,圍繞著遣送瘟神、祈福祝愿和風調雨順進行。前六天的齋醮結束后,第七天開齋吃葷,大擺 “將軍宴”。 “大鵬清醮”和清代大鵬地區(qū)的民俗 “將軍宴”結合起來了。 “將軍宴”是大鵬所城特有的民俗傳統(tǒng),源于將軍打勝仗歸來,全城軍民共慶的習俗。
“大鵬清醮”是大鵬地區(qū)最大的祭祀活動,周圍的自然村還會有每三年一次的 “打醮”活動。除了擺 “將軍宴”,內容和形式基本跟 “大鵬清醮”類似。
“醮”最早是指 “古代冠禮和婚禮的一種儀節(jié)”。 《禮記·昏義》: “父親醮子而命之迎。” 《說文·酉部》: “醮,冠娶禮祭?!?《晉書·禮志下》:“古者婚、冠皆有醮。”
戰(zhàn)國時期宋玉 《高唐賦》: “醮諸神,禮太一?!崩钌谱ⅲ?“醮,祭也?!?“醮諸神”即是以酒醴祭祀眾神之意,屬于先秦祭祀之禮。 “醮”后來吸收道教醮祭之禮,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醮儀。
南北朝時期, “醮”的祭祀義有了發(fā)展。北齊嚴之推 《嚴氏家訓·治家》: “符書章醮,亦無祈焉。”盧文弨補注: “道士設壇伏章祈禱曰醮?!彼未院螅澜痰孽磧x更加豐富多樣,請道士主持醮儀很普遍。 《正字通·酉部》: “醮,凡僧、道設壇祈禱曰醮。” 《明史·太祖紀二》: “僧、道齋醮雜男女,恣飲食,有司嚴治之?!?《紅樓夢》第二十八回: “叫在清虛觀初一到初三打三天平安醮?!泵髑鍟r期,民間的 “打醮”活動可以是僧人或者道士于寺廟或者道觀,伏地禱告呈表于上天,祈求平安、驅除災害的宗教儀式,具有一定程式性。
“醮祭”的種類比較多,有平安醮、清醮、羅天大醮、度亡醮等。如:
(1)醮蔭庥道廣,虔禱心同。唯希國土永清平,只愿圣人長壽命。 (《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
(2)門慶慌的連忙洗手,天地祖先位下,滿爐降香,告許一百二十分清醮,要祈子母平安,臨盆有慶,坐草無虞。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
(3)以臣愚意,要禳此災,可宣嗣漢天師星夜臨朝,就京師禁院,修設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奏聞上帝,可以禳保民間瘟疫。 (《水滸傳》第一回)
(4)文招討又在廟中打了七日七夜醮事,超度陣亡軍將,及貝州屈死冤魂。 (《三遂平妖傳》第四十回)
“醮祭”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國家風調雨順、地方平安順遂、驅除瘟疫災害,超度亡魂亡靈,保平安的一種宗教儀式。唐宋以后,醮祭成為了道教的經典禮儀,為帝王為國家祈福,為家庭為個人保平安。現在主要流行于南方大部分省區(qū),如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各地名稱不一,舉行的儀式也不盡相同。但其驅疫禳災求平安的目的基本相同。[2]
“清醮”是 “醮祭”的一類,與 “幽醮”相對,③其祭祀活動一般在春季或者冬季,每隔一年或者每隔數年舉行一次,間隔時間固定。 “大鵬清醮”與 “太平清醮”類似。
“大鵬清醮”具有 “太平清醮”的特征,也具有大鵬本地的地域特色。 “太平清醮”屬于道教祭祀儀式中清醮類的法事活動,主要適用于生者,通過祭祀天地、向神靈祈福等保佑國泰民安、人畜興旺。同時,大鵬所城的歷史和地域文化, “大鵬清醮”在一定時期內為超度陣亡的無名將士,使得大鵬地區(qū)的 “清醮”具有地域特色。
1.“大鵬清醮”具有穩(wěn)固的周期性
大鵬清醮是大鵬地區(qū)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每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從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間選日,為期7天,具有非常穩(wěn)固的周期性。大鵬地區(qū)附近的自然村,每三年也組織一次打醮活動,但比“大鵬清醮”規(guī)模小些,祭祀活動流程基本一致?!按簌i清醮”是大鵬地區(qū)民眾自發(fā)組織的活動,醮事活動中,有專人組織和協(xié)調,成立 “醮委會”,提前準備 “大鵬清醮”祭祀事宜,組織各種民俗活動。主事之人一般要三代同堂、家庭幸福美滿并有著良好聲譽的人家,即所謂的 “全福之家”。 “大鵬清醮”已成為當地有名的民間活動。
2.“大鵬清醮”具有海洋文化特點
大鵬所城位于深圳東南大鵬半島,三面環(huán)海,具有典型的海洋文化特點。以醮祭而言,一般是以該地區(qū)影響較大的觀或是廟為中心,普請境內各種神。大鵬清醮祭祀活動的第一天 “迎神坐壇”中最隆重的就是 “請媽祖”,即眾人拉緊幾匹長的紅綢,離地從天后宮請出,安坐在神轎里,然后置放醮壇正中顯赫位子。 “海神天后”是廣東珠三角沿海地區(qū)民眾的守護神,信奉者從最初的祈求天后保護海上平安已經發(fā)展到了期望天后濟世救貧、庇民護國、調節(jié)矛盾、生兒育女上。 “大鵬清醮”請神儀式中,沿海民眾對 “天后”的崇敬、膜拜和虔誠,反映了海洋文化的倫理道德特征。
3.“大鵬清醮”具有地域民俗特色
大鵬所城是明清時期的海防軍事要塞,是廣東兩個 “守御千戶所”之一。明清時期,來自天南地北的官兵匯聚于此,也帶來了不同的信仰。除了沿海地區(qū)的民眾都崇拜的 “海神天后”外,大鵬所城民眾還崇拜多種神明,比如觀音娘娘、水仙姑、城隍爺、太公以及五顯華光諸神等。 “大鵬清醮”中的 “迎神坐壇”涵蓋了地方多種神明,文化信仰具有復合性。尤其, “大鵬清醮”最后一天全城大擺“將軍宴”,與大鵬所城緬懷英烈的民俗相結合,具有歷史軍屯傳承印記。
綜上, “大鵬清醮”是深圳大鵬地區(qū)的民間祭祀活動,其在祭祀中結合了大鵬當地的民俗文化,是深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保護和弘揚。
注釋:
①轉引廖虹雷:《深圳民俗尋蹤》,第240-241頁。
②除了“大鵬清醮”祭祀中有“搶包山”的活動,香港長洲“太平清醮”期間,北帝廟前也會有“搶包山”的風俗。
③齋醮科儀一般有陽事與陰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和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情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煉度施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