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友渺,林英華,鄭余銀
(1.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浙江 杭州 310053;2.洞頭人民醫(yī)院,浙江 溫州 325700; 3.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浙江 溫州 325027)
骨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在神經卡壓類疾病中較為常見。近年來國內外諸多學者主要針對骨間后神經損傷手術治療的研究,尚缺乏對骨間后神經卡壓的中西醫(yī)保守治療方案的選擇、臨床療效觀察及療效評估。筆者2015 ~2018年于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針對骨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的20例患者進行小針刀治療,取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道 如下。
選取2015年6月—2018年12月于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就診的20例骨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齡32 ~68 歲, 平均(50.70±9.08)歲;療程3 ~14 個月,平均(8.95±4.45)個月。納入標準:①肘部外側有夜間疼痛;②肱骨外上髁下方壓痛,Tinel 征(+);③前臂抗阻力旋后,有誘發(fā)痛;④伸指時伸拇肌力下降;⑤肌電圖示:骨間后神經傳導速度下降,伸指時伸拇尺側伸腕肌有纖顫電位。如患者同時滿足①和②時,高度懷疑骨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1]。
患者取坐姿,神經被卡壓側的肘關節(jié)屈曲90°,旋前的前部手臂平放至治療臺上。用記號筆標記Frohse 弓[肱骨外上髁下方2 ~4 cm 處,可觸及壓痛、Tinel 征(+)或可捫到條索狀腫塊]處的治療點,并用碘伏消毒2 次。在上述治療部位注射1%利多卡因2 ml。治療刀具采用4#(0.8 mm×50 mm)針刀(漢章Ⅰ型,北京華夏針刀器械廠)。針體垂直于施術部位的皮膚,刀刃與骨間背神經在同一走形方向,針刀穿過皮膚、皮下組織及Frohse 弓,然后沿Frohse 弓向內切割、鏟撥2、3 刀,以松解局部組織的黏連、瘢痕和攣縮。小針刀先治療1 次,視恢復情況隔周治療 1 次。
1.3.1 評定時間 治療前和治療后第1 周進行評估,并在第4 周進行患者回訪。
1.3.2 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0分表示無疼痛,10 分表示無法忍受的最劇烈疼痛。患者根據前臂局部疼痛情況選擇其中一個數字來表示疼痛程度。
1.3.3 運動功能恢復評估 英國醫(yī)學研究會將神經損傷后的運動功能恢復分為6 個等級,本研究使用該評定表評價伸指肌力[2]。見表1。
表1 運動功能恢復評定表
數據分析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隨機區(qū)組設計的方差分析,進一步的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等級資料用等級表示,比較用配對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VAS 評分為(5.15±1.14)分,第1 周為(3.45±0.83)分,第4 周為(2.30±1.60)分,經隨機區(qū)組設計的方差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7.347,P=0.000);進一步的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治療前和第1 周之間、治療前和第4 周之間以及第1 周和第4 周之間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第1 周與治療前運動功能恢復比較,經配對秩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575,P=0.010),治療后第4 周與治療前運動功能恢復比較,經配對秩和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3.133,P=0.002)。見表2。
股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患者治療過程中均無大量出血,無神經血管損傷,無創(chuàng)口感染、暈針及休克等不良反應。
Frohse 弓即旋后肌淺頭近側的腱性纖維弓,呈現向下的一個弧度,弧深約1 cm。骨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的主要病因是當前部手臂被動完全旋前時,橈側伸腕短肌被銳利腱性組織壓迫覆蓋在該弓淺層的骨間后神經中。骨間后神經被Frohse 弓卡壓的機制是患者前臂的長期伸屈旋轉,使Frohse 弓和橈側伸腕短肌腱增厚,橈側返動脈增粗,無退讓余地的使骨間后神經受壓、損傷,在過度用力和外傷的誘因下,會引起局部水腫、出血及黏連并造成神經卡壓[3]。因此,骨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在男性優(yōu)勢手和手工業(yè)者中很 常見。
骨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的保守治療在臨床上有一定療效,主要通過局部壓痛點藥液封閉,壓痛點按壓揉擦推結合彈筋拔絡進行按摩推拿,中藥熱氣熏蒸、浸泡前臂近端疼痛部位等治療[4]。但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骨間后神經卡壓的致病因素,并且治療時間長,導致患者很難接受并堅持治療。手術治療通過手術切開Frohse 弓和旋后肌管,切除橈側伸腕短肌腱起始部的腱性部分,解除骨間后神經的卡壓因素[1]。但是手術治療不僅存在開放性切口長及前臂周圍軟組織創(chuàng)傷大的缺點,而且術后容易引起前臂周圍軟組織黏連、瘢痕,最終導致骨間后神經卡壓再次發(fā)生。手術治療雖然具有切口較大,對前臂周圍組織損傷大,恢復時間長的缺點,但其解剖結構清晰準確,對Frohse弓的切割完整。而小針刀松解法較之刀口小,對前臂組織損傷小,恢復快,對Frohse 弓的切割也是較完整,它是一種結合了針刺與手術治療的介于手術與非手術之間的一種閉合性松解療法[5]。骨間后神經卡壓的治療主要采用小針刀松解法在Frohse 弓上切割2、3 刀,通過部分松解釋放弓狀韌帶的黏連、瘢痕和攣縮,再通過人體的自我代償,使弓狀韌帶的張力得到有效的松解,Frohse 弓內的壓力得到釋放,從而緩解骨間后神經的壓迫,并通過人體的自身代償功能疏解弓狀韌帶的張力,恢復前臂力學解剖系統(tǒng)中弓弦力的平衡,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6]。與此同時,小針刀治療產生的局部黏連在自身代償范圍以內,不容易造成骨間后神經的再次卡壓。小針刀治療后,不需要肘關節(jié)及前臂的制動,也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更不會因肘關節(jié)及前臂長期的制動從而產生前臂活動功能障礙的 問題。
本文總結骨間后神經卡壓患者的臨床治療,并依據VAS 評分法、運動功能恢復評定表對治療前后前臂局部疼痛及伸指肌力進行評分,從而證實了小針刀松解Frohse 弓對治療骨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的有效性。臨床應用此治療方法后前臂疼痛緩解及伸指功能恢復良好,證實小針刀松解Frohse 弓是一種符合解剖學和生理學結構、易于操作、創(chuàng)傷小且療效滿意的治療方法,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及應用前景。
有研究表明電針具有促進神經損傷后再生的功能,療效顯著[7]。肌內效貼具有消腫止痛、糾正姿勢、支撐及穩(wěn)定肌肉關節(jié)、改善感覺輸入及促進軟組織功能活動的作用,配合電針、低頻電刺激等能改善骨間后神經損傷患者的手部功能[8]。筆者下一步將探索電針、低頻電刺激及肌內效貼等中西醫(yī)保守治療聯(lián)合小針刀松解Frohse 了治療骨間后神經卡壓綜合征的綜合治療方法,以進一步改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