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萍
【摘 要】隨著無線局域網技術的提高和標準的不斷推出。無線局域網在各領域的應用得到了重視。在介紹無線局域網的基本概念和技術的基礎上,對無線局域網技術在職高校園網中的應用模式及安全問題作了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無線局域網;校園網;IEEE 802.11
引言
無線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縮寫為“WLAN”)是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網絡與無線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提供了使用無線信道的方法來支持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它的產生和發(fā)展將帶來傳統(tǒng)局域網領域的革新。學校作為局域網應用的重要領域,在校園網中應用無線局域網技術已是新的發(fā)展趨勢和需求。
一、無線局域網的概念
無線局域網,是以無線信道為傳輸媒介構成的計算機網絡,通過無線射頻信號(RF)在空中傳播各種類型的數據。
二、無線局域網在校園網絡中的應用
1、校園網應用需求分析與無線網絡優(yōu)勢
現在大部分學校都已建有有線局域網,但是隨著學校的發(fā)展,對現有的校園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1)現代化教學需求:
現在學校大量開展網絡化教學活動,很多課程都有主頁。學生希望在任意時間在學校的任何地點訪問課程主頁,并進行提交作業(yè)等活動。同時,師生希望能有更便利的條件訪問校園網上提供的其他資源。
(2)端口數量的限制:
一般來說,如教室、圖書館、會議室等地方一般是不可能布設太多端口的,但是隨著以后學生中筆記本電腦的普及和現代化教學的普及,這些地方往往在同一時刻有大量的電腦,而目前的有線校園網沒有辦法使學生們在這些區(qū)域上網。只有采甩無線方式,在端口上連接無線接入點,才可以輕松從一個端口擴展到成百上千個端口的應用。
2、無線局域網在校園中的應用及其分析
分析目前校園網的應用需求和實際情況,無線局域網的應用主要分為兩種,即樓宇內和樓宇間。樓宇內的應用在樓宇內,根據應用情景和場所的不同,主要可采用對等和接入兩種連接方式。
(1)對等連接方式:
對等連接方式較適合未建網的用戶。如果學校組建臨時性的小型活動,如臨時流動會議等時則可采用這種方式。對等連接方式下的無線局域網,不需要單獨地具有總控接轉功能的接人設備AP,所有的節(jié)點都能對等地相互通信,它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網絡架設簡單,成本低。但是它的缺點也很明顯。兩個節(jié)點之間的通信距離比較短,只能是在直徑100—300米之內,而且由于各節(jié)點無線網卡的發(fā)射和接收功率都非常有限,所以這種網絡所能連接的節(jié)點數也是非常有限的。它在局域網中設置比較簡單,與雙機互連設置相似。
(2)接入方式:
在校園內那些難以布線的環(huán)境(如古老文物建筑、露天區(qū)域等),在那些需要聯(lián)網、但網絡設備使用率不高或無法固定的場所(如會議室、報告廳、臨時辦公場所、圖書館等),采用這種方式進行組網,是一種可行而又經濟的聯(lián)網方案。根據覆蓋面的大小,可考慮采用單AP或多AP接人方式。單AP接人方式以星形拓撲為基礎,以AP為中心,所有的節(jié)點通信都要通過AP轉接,相當于以無線鏈路作為原有的基干網或其一部分,相應地在MAC幀中,同時有源地址、目的地址和接人點地址。通過各節(jié)點的響應信號,接人點AP能在內部建立一個像“路由表”那樣的“橋連接表”,將各個節(jié)點和端口一一聯(lián)系起來。當接轉信號時,AP就通過查詢“橋連接表”進行。這種方式AP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有線局域網相連。但只能用在教室和會議室等一些小范圍區(qū)域內。在圖書館等比較大的區(qū)域里,由于單AP點的覆蓋面積十分有限,如果節(jié)點移動過快或超出了該范圍都會失去與網絡的連接,無法繼續(xù)進行通信,所以往往使用多AP接入方式。多AP接人方式是單AP接人方式的擴展,AP之間通過有線主干網連接,這樣可以讓節(jié)點實現區(qū)內漫游。
三、無線局域網的安全問題
由于無線局域網使用電磁波作為載體,很容易被人竊聽或干擾,因此在無線局域網中安全問題很重要。但學校不同于企業(yè),對WLAN的安全性要求不高,所以除了直接序列擴頻技術本身具有的安全保密外,采用常用的無線局域網安全措施就已足夠,即可以采用服務區(qū)標志符(SSID)、MAC地址過濾、有效等效保密(WEP)、禁用或更改SNMP設置等無線網絡安全防范措施。
無線局域網的發(fā)展為校園網的建設和升級換代帶來了新的選擇,但目前并不是用來取代有線局域網,它更多的是作為校園網應用的一種延續(xù)與補充。一般采取有線作主干網絡、無線覆蓋接人面相結合的方式應用,這樣既能保證主干網絡的帶寬容量,也能夠發(fā)揮無線網絡靈活經濟的優(yōu)點。
參考文獻
[1]無線局域網在校園網中的應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LAN in Campus Network 作者:袁靜珍,王寒冰,電腦知識與技術(學術交流)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2007年 第09期
[2]無線校園網構建初探 Research on Wireless Campus Network 作者:陶駿,朱宇光,沈利香,常州工學院學報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年 第02期
[3]Gaat M S.802.1l Wireless Network:The Definitive Guide.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