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要求,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是當前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標,其中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關注。作為班主任,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尊重每一位學生,構建和諧師生關系,走進學生心靈,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地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現(xiàn)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6-017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6.167
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同時對于“健康”一詞也更加關注。但是,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注不多,認識不足。小學階段更是如此,很多人都覺得小學生還小,不會出現(xiàn)心理問題,殊不知,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給學生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尤其在10-12歲這個年齡段,行為、性格和智力發(fā)展迅速,身體發(fā)育較快,自我意識在增強,但是因為他們的知識儲備和社會經驗欠缺,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需要我們去重視和面對。
一、主要表現(xiàn)
1.多數(shù)學生家長常年工作繁忙,子女跟隨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生活。他們只能提供生活保障,在學習和身心發(fā)展方面的關注不夠,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遇到問題缺乏交流和溝通的對象,也缺乏主動溝通的意識,慢慢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發(fā)展。
2.現(xiàn)在的小學生中獨生子女比例相當大,他們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王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他們在家中常?!耙宰晕覟橹行摹?。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zhí)、依賴性強的特點。再加上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yǎng),也是小學生心理得不到健康發(fā)展的因素。
3.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和自尊心有所增強,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卻很低。當他們遇到某種問題或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憤怒,而且還伴有多疑。這種心理狀態(tài)得不到及時的調整,逐漸就固定化,進而形成了一些心理問題。
4.家庭因素的影響。就目前來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受家庭因素影響而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問題。特別是現(xiàn)在離異家庭的增多,給學生心理疏導和關注度不夠,家庭的殘缺本身就給學生的心靈造成了一定的傷害,一些學生甚至覺得得不到應有的溫暖,性格逐漸偏激或者極端。在學校往往表現(xiàn)為不回答問題,下課很少和同學們交流,長期下去,形成了自卑,自閉的心理。
5.網(wǎng)絡的不良影響。電腦和手機越來越多,一些家長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小學生的自制力又不強。再加上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這些方面的引導和教育,導致學生無節(jié)制地玩網(wǎng)絡游戲,甚至沉迷其中。
6.小學教師在教育方法上依舊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單純以學生的學習成績?yōu)橹攸c,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視,使一些學生心理調節(jié)能力較差,容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
二、教育的措施
1.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讓他們把自己的學習方法、上課時的感受、教師在講課時的精彩與不足之處指出,建議學生指出喜歡老師的哪種教學方法。還可以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小秘密和每天的心情寫在本子上。通過這樣的形式,轉變一些性格比較內向、或者學習壓力比較大的學生的情緒和學習態(tài)度。
2.與學生建立朋友關系,通過“說句心里話”的形式和學生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和他們一同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中,要結合學生個體的差異給予關注,特別是那些情況特殊的學生,要注意走近學生,和他們交朋友,傾聽學生的想法,然后因勢利導,逐漸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
3.尊重每一位學生,平等相待,跨越陳舊的“代溝”。教師不應以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課堂上的表現(xiàn),不能表現(xiàn)學生的全部素質,特別是要避免對學生評價唯分數(shù)論,要耐心等待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
4.走進學生的家里,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教師要定期進行家訪,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主動找學生談心,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關注家庭環(huán)境特殊的學生。上課時多提問、多鼓勵,給學生自信。帶動班上的學生與家庭環(huán)境特殊的學生主動交朋友,引導他們敞開心扉,使之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品質。
5.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在素質教育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們相輔相成,對學生的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轉變觀念,改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思想意識,學生的心理才能得以健康發(fā)展??傊?,要讓每一個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不僅僅是單個家庭或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責任,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廣,汪振德.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2).
[2]沈麗軍.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1).
[3]張璐.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研究[J].新課程(小學), 2015(6).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張桔紅(1976.9— ),女,漢族,甘肅蘭州人,小學二級,研究方向: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