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在學生的生活和成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小學語文也是重要的基礎學科。閱讀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以小學生為主體,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結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來進行實際化教學,從而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6-0125-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6.117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要塑造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生能夠在主動閱讀中獲取知識,從而積累知識,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含義,使學生能夠見證到自己的成長,從而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提高學生語文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了興趣作為引導,才能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地進行引導耐心地進行點撥,知曉學生的不足之處,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熱情。由于小學生的自制力較差,教師在進行知識點的過程中要多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閱讀過程過程中能夠提升自己的文學積累。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學生來進行競爭。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幾個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可以通過互相競爭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斗志,使學生能夠主動地投身到學習當中去,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發(fā)展。
二、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時,要首先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和對文章的理解。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析,同時舉出相應的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地進行去學習,從而積累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拓展性思維。例如教師在《觀潮》第三四自然段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先細細地品讀課文內容,通過聯(lián)想使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呈現(xiàn)出作者描述的畫面。再讓學生有情感地進行朗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更加理解作者的描述的語境。讓學生如同身處在情景當中,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掌握作者的表達方法,提高閱讀學習的效率。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學生能夠了解自身的不足,從而進行改進,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并且提升課外拓展時間,使學生能夠全方位地進行提升。豐富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投身到語文閱讀學習當中去。把閱讀培養(yǎng)成自己的愛好,從而閱讀教學水平。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要積極地組織開展相應的活動,例如閱讀欣賞會和觀看一些關于閱讀書籍方面的視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喜愛,從而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進行高效閱讀。
三、采用合作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例如可以充分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閱讀,使學生能夠合理的分組設定一個符合教學情景的話題,讓學生們進行分組討論。從而在課文閱讀當中得以解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挖語文文章中的重點內容,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通過設定合理的目標來對學生們進行指點和評價,使學生能夠樹立閱讀信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大幅的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中合作式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方式,使學生能夠在合作中使學生增強邏輯思維能力。討論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閱讀的技巧培養(yǎng)。
四、通過問題探尋,促進學生思考探究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往往會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限制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充分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教學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思想培養(yǎng),使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力,塑造學生的閱讀愛好。所以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控制好教學節(jié)奏,使學生進行有效閱讀,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學會在探究閱讀中發(fā)現(xiàn)相應的問題。教師利用科學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深刻地了解到閱讀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是在進行質檢過程中,要避免教學過于形式化,使學生對問題要進行有效的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和總結閱讀當中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五、充分重視朗讀,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朗讀在語文閱讀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力較差。但是大聲朗讀則會使他們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并且提高對文章的理解能力。教師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的使學生進行朗讀,是可以通過領讀讓學生熟悉文章的大意,讓學生進行朗讀,鞏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讀寫結合能夠使學生理解詞匯和語言精華,提高閱讀的質量,學生可以更好地積累語言素材,把握各種句式,從而提升語文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要建立和諧平等高效的師生關系,塑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葛艷.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比較閱讀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7(1).
[2]徐翠萍.淺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亞太教育,2015(18).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范志明(1962.8— ),男,漢族,甘肅定西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