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武
大美民樂,民風淳樸,土地肥沃,歷史上盛產(chǎn)青稞、小麥。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面為先。而勤快麻利的家庭主婦們,用麻利的巧手和所積累的經(jīng)驗秘方,制做烹調出來的面食三鮮,就頗有風味和名氣,堪稱是招待親朋好友和八方游客的特色美食。如今,它們已上升為醇濃悠遠的鄉(xiāng)愁,時不時地刺激著人們的味蕾,曾留住了天下游客們的匆匆腳步,早已是魅力無窮和聞名遐邇的了。因為,它包含與濃縮了家鄉(xiāng)的氣息、人情的滋味、文化的內涵和時代進步的特質。真可謂一“面”之交,終生難忘啊。
尺二長的青稞面搓搓
位居民樂縣扁都口口門子的上炒面莊,冷涼的氣候環(huán)境,非常適合青稞的生長。青稞的食用,除了游牧民族愛吃的炒面糌粑外,就數(shù)青稞面搓搓名氣大了。民間還傳說,遠在匈奴時代,生活在祁連山下的單于王早就吃膩了一日三餐的青稞炒面糌粑。總覺得這樣的炒面糌粑吃起來粗劣,沒有上好的味道,老是一種口味,已經(jīng)食欲大減,很是厭煩了。為了改善單于王的口味,增進單于王的食欲,匈奴焉支就召集匈奴王庭的婦女們坐在一塊兒,商量個對策,看看這個青稞面還能做出啥花樣的可口面食來。這時,被匈奴擄掠來的一位漢族農(nóng)家婦女獻出了青稞面搓搓的秘方,并按自己的祖?zhèn)髅胤阶龀隽饲囡娲甏?,又烹制了香油、胡蒜、辣椒、鹽巴、黑醋等調料。匈奴焉支將做好的青稞面搓搓供奉給單于王食用,單于王眼見吃食有了新花樣,清汪汪、油亮亮的圓面條足有一尺多長,再用鼻子嗅一嗅,一股酸辣的清香味兒撲入口鼻,終于使他龍顏大悅,食欲大增,一口氣美美地吃了三大碗,并連聲夸贊說:“好、好、好!”從此,青稞面搓搓就在祁連山腳下的民樂大地上廣為流傳開來了。如今,家庭主婦們用精細的青稞面揉搓而成的青稞面搓魚子,已上升成為民樂的一大特色風味小吃了。
精到滑溜的青稞面搓搓,民樂人習慣上也叫青稞面搓魚子。粗細如剝了皮的芨芨草一樣,足有一尺多長。其制做工藝繁簡參半。制做時,家庭主婦們首先要選用自產(chǎn)的精磨細籮的上等青稞面,用適量的涼堿水攪和勻稱,反反復復揣揉成細膩柔韌的面團。再將面團揪切成拇指肚大的面疙瘩,用手掌在案板上一前一后地來回搓動,使面疙瘩逐漸向兩邊延伸,搓成兩頭尖細、中間勻稱的渾圓面條。煮面時,依次取適量下到滾水鍋里煮熟,用笊籬或漏勺撈出面條,攤放到干凈的刀板上,邊降溫邊蒸發(fā)水分。然后將冷涼滑溜的搓魚面放置到碗或盤子里,再佐以早已調制好的香醋、油辣子、芥末、蒜泥、蔥花等混合調料,足可以讓你齒頰生香地大快朵頤了。條件便當?shù)募彝?,再配備上些曲曲菜、黃花子、豬耳朵等山野菜或腌制好的咸油菜,其滑溜的口感,噴香的味道,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田了。外地的親朋好友來到普通農(nóng)家做客,若能吃上頓精到滑溜的青稞面搓魚子,簡直就是可口的美味佳肴啊。只要是享用了的客人,都說這樣的青稞面搓搓,具有清熱瀉火、提神安心之功效,不愧是盛夏降溫消暑的特色美食。
家庭巧婦制作搓魚子的功夫,全在一個“搓”上。技法不嫻熟的,一只手只能搓動一根,且速度較慢。技法老練嫻熟的,一只手可搓動三四根,而且搓動起來利索飛快。有了精到滑溜的搓魚面還不夠,還得講究個五色齊備、三味俱全。即黑搓魚面、白蒜泥、紅油辣子、黃芥末、綠蔥韭花五色齊備,酸、辣、香三味俱全。就這樣的工藝流程,從祁連山腳下的炒面莊開始,逐步漫延流傳到了民樂大地的村村寨寨、家家戶戶,乃至一路扎根開花,逐步推廣到了山丹、肅南、甘州、祁連、門源等周邊縣區(qū),成了一道亮閃閃、柔晶晶、香噴噴的特色美食。
民伴隨著旅游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炒面莊的青稞面搓搓已成聞名天下的一道上等的特色美食?,F(xiàn)在大凡到民樂來旅游的游客們,大都要念念叨叨地要吃上碗當?shù)氐那囡娲甏?,才算是不虛此行。一些家庭觀念強、疼愛老婆孩子的游客們在離開民樂時,還要捎帶上些民樂的青稞面搓搓,讓家里的老老少少嘗嘗鮮呢。
一拃厚的發(fā)面燒盒子
勤勞淳樸的民樂人為人實誠,做事厚道,待人接物大大方方,從不帶有任何的小家子氣息。誠實厚道的家庭主婦們,精心制作的足有一拃厚的發(fā)面燒盒子,就是民樂人厚實形象的象征。
發(fā)面燒盒子原本是生活在祁連山下的游牧民族發(fā)明的一種便于攜帶、長時間存放的方便面食。相傳,大漢將軍霍去病率領大軍千里奔波,穿越扁都口,征戰(zhàn)河西走廊時,由于連續(xù)作戰(zhàn)、糧草供給不上,將士們斷了口糧,產(chǎn)生了厭戰(zhàn)情緒。為了穩(wěn)定軍心,霍大將軍征召當?shù)胤拍恋陌傩?,讓他們幫助想辦法解決將士們的口糧問題。迫于大漢將士們的軍威,牧民們紛紛拿出準備轉場子放牧時所帶的燒盒子,供漢軍將士們充饑。將士們眼見金黃油亮、酥軟可口的燒盒子,就放開肚皮美美地咥了一肚子,才緩解了饑餓所導致的疲乏,渾身感到力氣大增了。霍大將軍了解到一拃厚的燒盒子便于攜帶,并能長時間存放而不壞時,就下令火頭軍們學習牧民的手藝,大規(guī)模地趕制燒盒子,以確保將士們橫掃敵軍,得勝凱旋。后來,燒盒子的制作工藝就逐步漫延流傳到了家家戶戶,成了家家戶戶招待親戚和走親訪友的拿手禮當。
制作發(fā)面燒盒子,除了上等的精細面粉外,還得擁有鑄鐵造的像盒子模樣的專用燒鍋。鑄鐵造的燒鍋,形狀像是一種圓柱體的鐵盒子,直徑一尺左右,高一拃有余,中間攔腰分開,上蓋下鍋,鍋上帶雙耳,上下套縫嚴實。制作燒盒子時,巧婦們先將發(fā)酵好的面粉用搟面杖搟薄抻勻。在面餅上刷抹上一層胡麻香油,再均勻地撒上胡麻粉、香豆粉和姜黃粉。然后將面餅卷成拳頭樣粗的面卷,用刀切成一拃長的面卷段,一段一段地立體放置到洗刷干凈并刷了香油的鐵燒鍋里,或五六卷,或七八卷。等放滿當停妥后上蓋,將分叉的長火鉗分別穿插在燒鍋的雙耳內,再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匕谚F燒鍋放置到生了火的炕洞里面。然后在鍋上面填麥秸稈生火,自然地燒制。把握好火候,是事關燒盒子優(yōu)劣的一大難關,也是考驗家庭主婦們燒制技藝是否老辣的關鍵?;饎輳娏?,則燒盒子皮焦里面生,黑乎乎的怪模樣;火勢弱了,則燒盒子缺乏金黃油亮的顏色和光氣。只有把底火頂火拿捏得恰到好處,才能燒制出層序脈絡清晰、黃燦燦、油亮亮、香噴噴的極品燒盒子。約莫一個小時工夫,就可以起鍋出饃了。剛出鍋的燒盒子,金黃油亮,大氣喧天,噴香撲鼻,誘惑力極強,恨不得立馬就咬上一口方能解饞啊?,F(xiàn)在商店里和市場上銷售的燒盒子,大都是烤箱里烤出來的。模樣兒看起來周正亮堂,但品嘗起來總覺得喪失了過往歲月里土法燒制的那種特殊香味兒。
燒盒子黃亮暄騰,皮表結實硬朗,里面酥軟柔韌,含水分少,不易變形變質,正常溫度下能存放十天或半月時日。在過去的年月里,生活困難,口齒苦焦。若能吃到白面燒盒子,就算是享受了美味佳肴。一般些的家庭,白面燒盒子是專用來招待來訪的親朋好友和下鄉(xiāng)吃派飯的工作組或干部們的,客人們進門若能吃上燒盒子,就等于享了好口福?;蛘呤怯脕泶虬l(fā)子女走出家門探望拜訪至親至交的特色禮當。諸如拜訪姥爺們、舅舅們、姑父們、姨媽們和老丈人、丈母娘等至親時,若能帶上母親親手制作的白面燒盒子,就是上好的特色禮品了。等到生活過得殷實后,母親們才能把白面燒盒子拿出來供自家人享用。其稀罕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2003年10月25日,民樂發(fā)生了一場強烈地震,解放軍官兵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涌來,與地方干部群眾一道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官兵們的沖天干勁和活菩薩一樣的大愛善舉,贏得了災區(qū)群眾乃至全縣人民的廣泛贊譽。熱情厚道的民樂人民就自愿制作或購買大量金黃油亮的燒盒子,敲鑼打鼓地將整籃子、整袋子的燒盒子運往救災和重建現(xiàn)場,慰問救苦救難的解放軍。民樂人民厚道的燒盒子情懷和熱鬧的場面,給官兵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如今的白面燒盒子,已華麗轉身為招待廣大游客的美味佳肴和饋贈親友的特色禮品。游客們離開民樂時,大都要帶上三五個燒盒子,好讓家里人品嘗品嘗。民樂人外出探親或問候遠在他鄉(xiāng)異域的親戚友朋時,仍然把燒盒子當做首選禮當,或捎帶、或快遞,讓燒盒子的特殊香味兒漂灑到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乃至高原雪域和天涯海角。
肉面參半的伙停子
一提到伙停子,就不由自主地懷念起初食伙停子飯的特殊場景來。記得還是在二十多年前秋季的一天早晨,我作為縣報記者跟隨市縣領導到南古鄉(xiāng)查看冰雹災情。中午到南古鄉(xiāng)政府就餐時,鄉(xiāng)政府領導安排準備的正好是香噴噴的大鍋羊肉伙停子。一頓簡單而實惠的羊肉伙停子,令市縣領導和我等同行者們吃了個齒頰生香、笑逐顏開,至今難以忘懷。事后大伙兒都在該鄉(xiāng)黨委書記面前夸贊著那頓伙停子飯的優(yōu)點來。而鄉(xiāng)黨委書記咩咧著嘴說:“好我的個領導們了,一個大羯羊腿子只能做出來十二碗伙停子,能不好吃嗎?市縣領導安排得時間緊,我們既要讓領導們吃上羊肉,還要讓領導們吃上面飯,做羊肉伙停子就是再好不過的了。”鄉(xiāng)書記隨意調侃的幾句話,就道出了伙停子的制做門道和可口的優(yōu)勢啊。
關于特色美食伙停子,還大有一番不同尋常的來歷呢。相傳,遠在東晉十六國時,臨松(今南古鎮(zhèn))盧水胡人沮渠蒙遜臣事于后涼武懿帝呂光。但蒙遜才智出眾,雄才大略,狡黠滑稽,善于權變,呂光對他很是畏懼。為了成就霸業(yè),野心勃勃的蒙遜經(jīng)常借游獵而飲酒,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巧妙地偽裝掩蓋起來。后因呂光借故殺死蒙遜的伯父沮渠羅仇和沮渠麹粥,宗族姻親各部來會合行葬禮的有一萬多人。借此機會,蒙遜哭著對大家說:漢時我先祖輔佐竇融,使河西得到安寧。今呂王昏庸,暴虐無道,豈可不繼承先祖安定時局的志向,而讓二父抱恨黃泉呢!聽了蒙遜煽動性的話語,大家義憤填膺,激昂慷慨,一下子就聚集了萬余之眾。為了鼓舞士氣,犒勞大軍,蒙遜遂下令火頭軍宰羊的宰羊、燒火的燒火、搟面的搟面。大家動手,盡快制作大塊肉、厚面片的羊肉伙停子,好讓將士們豪爽地狂吃大嚼。緊接著,又下令將士們每人豪飲一碗摔碗酒,以壯軍威。等眾將士吃飽喝足后,蒙遜調兵遣將,一鼓作氣就攻陷臨松郡,屯兵金山郡(今民樂洪水城),與從兄沮渠男成反叛呂光,推段業(yè)為涼王,定都張掖,號稱北涼。后來,蒙遜又制造事端,找借口統(tǒng)帥親族眾人攻殺段業(yè),自立為張掖公,做上了名副其實的北涼皇帝。由此可知,就是一頓地道的羊肉伙停子,讓沮渠蒙遜成就了一番霸業(yè)。自此,特色美食伙停子就這樣一代接一代地流傳下來了。
伙停子飯的核心,就是鍋里的肉、面各占一半,湯汁稠稀適中。若有現(xiàn)成的好洋芋,就佐以煮綿的少許棗兒大的洋芋塊,再調施好花椒、食鹽、姜粉、辣椒粉、蒜、蔥韭花等,就算是很地道的伙停子飯了。制做時,先選用肥瘦合適的牛肉、羊肉或大肉,將肉切成棗兒大的肉塊,或放到清油鍋里佐以各色調料爆炒,或放到清水鍋里佐以各色調料連同洋芋塊煮熟滾糊,備用。肉做好僅僅完成了半道工序,還要在面上下功夫。做面時,先將精細白面和勻揉精,再用搟面杖搟成半公分厚的面餅,然后將厚面餅撕揪成拇指甲蓋大小的碎面片。等調制好的肉湯煮開后,再將揪碎的厚面片下到鍋里同煮。等面煮熟后,嘗嘗口味的合適與否,再撒上蔥花、韭菜等綠菜,一鍋地道的伙停子才算完工做好了。其特色是肉面均半、湯濃肉香。吃起來唇齒留香、回味無窮。用牛、羊、豬肉做伙停子,一般用的是剔骨的精肉。若用雞肉和鴿肉做伙停子,通常是帶骨的肉塊,享用起來也別有風味,照樣令人回味無窮。
伙停子做起來工序簡單,吃起來噴香可口。既吃到了大量的肉塊,又吃上了可口的面食,還省得了牙啃手撕的麻煩,有一舉多得之功效。比起那些羊肉蓋餅子或雞肉墊卷子來,就簡單便當?shù)亩嗔?。以往吃伙停子飯,大都要到鄉(xiāng)鎮(zhèn)、學校和機關單位的灶上就餐,才能吃到大塊肉的地地道道的伙停子。一般的家庭是輕易享受不到這樣的口福的,因為是經(jīng)濟條件所限,家長們的囊中羞澀啊。
如今這年月,經(jīng)濟好轉了,手頭寬裕了,家家戶戶想吃頓貨真價實的伙停子,已是手到即來的家常便飯。至于酒樓、飯館、農(nóng)家園,其便當勁兒和可口味兒,就更沒有可懷疑的了。只要是親戚友朋和外來游客想吃兩碗伙停子,只需半個多小時的工夫,準能讓你吃個好品個香的。大凡吃過民樂伙停子的,一旦提到民樂的特色小吃,都口口聲聲地念叨說:“民樂人的伙停子,就是好??!”
責任編輯 閻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