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wèi)華
呼圖格沁”,如今僅存于薩力巴鄉(xiāng)烏蘭召村
屋內(nèi)炕上正中小方桌上,擺放好了各式點心還有給藝人們的賞錢
烏蘭召村是普通蒙漢雜居村落。關(guān)于“呼圖格沁”產(chǎn)生的年代,目前缺乏準確、一致的觀點。諸多傳說之一,說1543年成吉思汗第二十世孫索諾木杜棱在此建敖漢部,起初風調(diào)雨順,后來發(fā)生天災瘟疫,人難繁衍,牛羊絕跡。當時著名的喇嘛嘎拉德恩到西天拜佛求方,經(jīng)彌勒佛指點,他找來了阿爾泰山白音查干老人(“北方之神”白胡子老頭)來到草原為百姓禳災降福,使吉祥幸福之光重新普照人間。此后,村民們遵照仙翁留言,每年正月裝扮成仙翁的模樣:白胡須、白眉毛,身著白羊皮祆。依照仙翁所為:一手捻麻櫟珠、一手執(zhí)寶杖,挨家逐戶地驅(qū)邪、消災、祝福,為土地帶來生機和活力。
每年的正月初五, “呼圖格沁”的藝人們在當年的“會首”帶領下,來到村外排堿渠焚香取土。取土之前唱一段祭詞:“今天要出‘呼圖格沁啦,到這里來取土……請土地爺保佑,國泰民安、風調(diào)雨順……”含堿的土疙瘩搬回家使用鐮刀等農(nóng)具削、刮,短短幾分鐘,莊嚴、神秘的泥坯就雕刻完成。用豬皮熬制的水膠在泥坯上糊20多層碎紙,待碎紙干后再用小錘將疙瘩砸碎倒出土渣,紙模就基本成形。再對紙模粗糲的邊緣進行簡單修剪,按照正常人臉的大小手工縫邊。紙模做好還要上彩、繪制角色的畫像,給眼眶打孔,最后加上一些裝飾物,面具才算基本完成。儀式劇中主要角色白老頭,其胡須制作的材料首選公山羊的胡子或者白馬鬃。傳說用白老頭的胡須系上銅錢,送給求子的夫婦,第二年必如償所愿。烏蘭召氣候干燥,面具一般晾曬一兩天即干。若遇下雪天,則需在炕頭或爐前烘烤。由于面具是純手工繪制,所以每一年的形象不會完全相同,但是整體面貌出入不大。藝人們就地取材制作的面具,雖然粗糙但不影響“呼圖格沁”在村民中如神親臨的地位。
取土、做坯、糊紙、上彩、打孔、曬面具等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說唱敬奉神靈的歌曲,有非常莊重的儀式?!巴涣顺杉己?,忘不了故鄉(xiāng),忘不了蒙古族的血統(tǒng)……”“呼圖格沁”經(jīng)歷了“人為淘汰思想”的十年,許多藝人去世或者放棄了演出和學藝。目前能做面具的藝人只有烏蘭召村金永利等幾位。
豬八戒則到豬圈給豬喂食。孫悟空、豬八戒等漢族形象的出現(xiàn),代表著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相互滲透
“呼圖格沁”儀式劇中人物形象為固定的六個:須發(fā)飄然的老壽星白老頭、溫柔善良的曹門代(妻子)、活潑可愛的花日(女兒)、敦厚老實的朋斯克(義子),還有孫悟空和豬八戒。除了孫悟空和豬八戒的面具與《西游記》中的形象吻合外,其余四個均為善良的形象,是神仙的化身。
到了正月十三,六個蒙古族男子分別戴上符合各自身份的面具,戴上面具就意味著神靈附體。所說的話是神的語言,所做的動作是神的指示!他們唱著《敖漢贊歌》《雞鴨廟歌》等,載歌載舞地出發(fā)了。歌曲速度緩慢,適合于邊走邊唱,頗似漢族秧歌的“踩街”和“行街”。行進中孫悟空和豬八戒在前邊跳躍開路,其余的橫排在后,白老頭居中。
藝人們駕駛著敞篷農(nóng)用三輪車去村外表演
制作紙模使用豬皮熬制的水膠給泥模糊上二十多層碎紙
小鋼炮似的“二踢腳”和喧鬧的鼓镲歌舞之聲,立即驚醒了原本安靜的村莊。不一會就聚集了很多前來看熱鬧的村民。每當進入一戶人家之前,白老頭和主人會有—段韻白表演,告訴主人自己是云游四方的神仙,特意到此地為百姓驅(qū)邪賜福。主人認為:哎呀!這個真是對咱老百姓有好處呀!趕緊往屋里請!藝人們進了院子唱起祝福的歌曲,跳著吉祥的“盤腸舞”。跳“盤腸舞”的時候,白老頭會將麻櫟珠套在寶杖上,然后舉起寶杖將麻櫟珠對著天空迅速地搖晃,象征著驅(qū)魔。有的孩子不舒服了,白老頭就把孩子叫過來,摸索摸索孩子的腦袋瓜,又給說些吉祥的話。曹門代和花日手持顏色鮮艷的彩帕,雙手交叉或雙手同向“甩巾”舞動。豬八戒扛九齒釘耙模仿《西游記》中的造型。雙手為了配合腳上的舞蹈動作,孫悟空的金箍棒演變成了雙寶棍,左右手各執(zhí)一根,不停向各個方向揮動而舞。藝人們不停地演唱著充滿巫術(shù)咒語味道的祈福歌,有時還夾雜著召喚福、祿吉祥快快降臨的“呼來……呼來……”的祈求吆喝聲。
主人將孫悟空引到馬圈、羊圈去給馬兒、羊兒添草
白老頭一行四人進屋之后的歌曲選擇以表達祝福內(nèi)容為主。贊美主人家“你的五串鑰匙啊,主人哪,擺在箱箱柜柜上啊哈……你的箱箱柜柜喲,主人哪,裝滿綾羅綢緞滿啊哈……”每念唱一句,就用手中的佛珠敲擊桌面一次,曲調(diào)優(yōu)美又充滿力量感,同時起到打擊樂伴奏的作用。當主人提出“求子”愿望時,白老頭就從自己的白胡子上拽下一根系上銅錢,說著祝詞送給女主人。并囑咐白天帶在身上、晚上放在枕下,第二年就會生下貴子。對于不求子的人家,白老頭會針對主人的需求選擇內(nèi)容適合的儀式歌曲,如《贊揚主人歌》《祝福歌》等進行演唱。孫悟空和豬八戒則分別被主人帶到馬棚和豬圈,給馬添草給豬加食。師兄弟倆會故意露出很不情愿的表情,甚至向主人討要食物,幽默逗趣的情節(jié)哄得不能進屋的群眾哈哈大笑,給村莊增添了歡快的氣氛。孫悟空、豬八戒漢族形象的出現(xiàn),代表著農(nóng)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相互滲透。
如今海利王府只剩幾段殘墻,“呼圖格沁”現(xiàn)狀也不容樂觀,年輕人里幾無傳承者。
藝人們跳著吉祥的舞蹈,唱著自編的地方歌曲
當藝人們唱起《青烏歌》的時候,主人知道表演隊伍要走了,這時主人往往會與白老頭開玩笑,故意將曹門代留下不讓走。于是白老頭又不得不唱起《求情歌》“雪白的蒙古袍,是你給我親手做;雖然我已白發(fā)蒼蒼,對你畢竟是個伴兒吧……”這時神仙們已不再威武莊重,而是親近可愛的樣子?!拔鬟叺暮忌w爾大山上,茂密的柳林在呼嘯;忠誠的情侶你和我呀,定會敘述著古今的生活……”要回老伴兒曹門代后,藝人們唱起《四個杭蓋》向另一家走去,直到把祝福帶給全村各家各戶為止。
烏蘭召人家請“呼圖格沁”,有些出于娛樂的目的,也有祝壽、求子、求平安或者為病人驅(qū)邪等等,但更多的是文化認同。幾百年來,他們對“呼圖格沁”有深厚的感情,希望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流傳下去,充滿自覺保護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感。
孫悟空、豬八戒在前邊跳躍開路,其余的人橫排在后,白老頭居中
正月十六的晚上跳火燒面具之后,“呼圖格沁”儀式表演就正式結(jié)束
按照傳統(tǒng)習慣, “呼圖格沁”的演出從正月十三至正月十六必須連跳三天,而且連跳三年不可間斷。正月十六晚上,藝人們再次戴上面具,來到村子西北方向的西廟遺址。等到滿天星斗之時,用玉米秸架起柴火堆。在鼓、镲伴奏聲中,藝人們圍著火堆一邊跳舞一邊唱起《祭火歌》:“圣祖成吉思汗喲,你用你的恩德,賦予我們快樂幸福的生活吧……”歌聲中帶著祈求的口吻,也充滿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自豪感。在火上跳來跳去并順勢將面具丟在火堆里燒化,以此來保佑所有的請求和心愿順利實現(xiàn)。至此,“呼圖格沁”儀式表演就正式結(jié)束了。
北方的冬夜分外寒冷,在宗教氣氛的鼓镲聲和悠長的歌聲中,上百位村民一直跟隨觀看。無論是儀式行為者還是十里八村圍觀的男女老少,無不處于喜慶、熱烈的情緒中。
“呼圖格沁”一直被當?shù)氐拇迕褚暈槭謬烂C而神圣的文藝活動。早在海力王府時期,多羅郡王每年都邀請很多演出隊到府上表演。王府的官員要手舉羊頭骨騎馬繞王府三圈以示迎接。一般百姓也要手捧香燭和哈達出迎以示虔誠。如今海利王府只剩幾段殘墻,某些傳統(tǒng)藝術(shù)也因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而被推向了邊緣。“呼圖格沁”的表演內(nèi)容沒有文字記錄,儀式歌曲全部以蒙古語進行傳唱。雖然文化部門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著手整理其相關(guān)資料,并加以保護,但現(xiàn)狀不容樂觀,年輕人里幾無傳承者。
“春天里到來喲,回歸的大雁呀,你鳴得嘹亮又動聽啊……讓我們的生活,像大雁叫聲一樣美好喲……”我們深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 “呼圖格沁”這支蒙古族民間舞蹈和戲曲發(fā)展史上的活化石,一定會重新煥發(fā)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