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自身經(jīng)驗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在課堂上始終遵循科學的教學理念,通過情景再現(xiàn)引導學生的自我感知、自我警覺和自我內化。教師運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個人經(jīng)驗和感知進行道德實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文章分析了體驗式教學的特點,探討實施體驗式教學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體驗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5-0024-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5.018
體驗式教學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而逐漸受到重視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道德與法治教育要想影響學生的思想,必須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1]。小學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生活,然后體驗、感知,產(chǎn)生理解和反思,為小學生的思想發(fā)展提供內在動力。
一、體驗式教學的特點
體驗式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學生為主體。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中,學習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從而導致學生失去自主性,被動接受知識。體驗式教學可以很好地解決這類問題。體驗式教學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獨立性、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一個過程,通過某一個特定的場景將這些知識重現(xiàn)于游戲教學、活動開展中。
其次,符合現(xiàn)實。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教師只有把學生的經(jīng)驗融入教學內容中,才能加深他們對道德與法治的認識和理解,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再次,符合學生特點。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判斷是非的能力差,無法辨認善惡,很容易被利用。因此,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應該教學生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例如,在情景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指出其優(yōu)點和弱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對錯、善惡。
二、體驗式教學的實施
(一)模擬現(xiàn)實情景,激發(fā)體驗興趣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相對難學的課程。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時間,才能塑造一顆“好果實”。另一方面,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畢竟是有限的。所以,使小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的關聯(lián)性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2]?;谶@種條件,采用實際案例模仿教學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其中的理論知識也可以聯(lián)結實際表現(xiàn)。教師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書本知識進行情景設計,創(chuàng)造氛圍,讓學生體驗或回憶相關的生活情景。
(二)游戲與活動,增強體驗感受
大多數(shù)的家長與教師認為“游戲”害人不淺,于是家長與教師雙重打壓學生玩游戲的行為,壓抑了學生的天性,導致學生在某個特定的事件、時間里爆發(fā),人們稱之為“叛逆期”[3]。因此,在體驗式教學模式中,要解放學生的天性,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使他們通過游戲來完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經(jīng)歷成功與失敗,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合作意識。例如,在《課間十分鐘》教學時,課堂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同學們,課間十分鐘你們會干什么?”這時,學生的回答各種各樣,有的說趴在桌子上靜靜地待一會兒,有的說上廁所等。教師可以選擇學生好的行為,加以鼓勵。這樣,學生的好勝心會被激發(fā)出來,然后不自覺地模仿那個學生的行為,想要超越他。對此,教師也可以告訴學生自己的課間十分鐘在干什么,以身作則,避免課間十分鐘不安全事件的發(fā)生。這樣一來,學生的紀律性能夠自覺增強。又如,學習《吃飯有講究》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做飯——吃飯——洗碗等步驟,讓學生了解原來這么多步驟后才能吃到飯,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糧食的行為。只有這樣,學生在自我體驗、感知下,規(guī)則潛移默化地生長在學生的行為中,從而落實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
(三)評述評價,內化體驗感受
復習是評價的總結,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在前一階段通過學習來豐富自己的情感,但每個人的經(jīng)驗因人而異,從而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情感。通過對學生現(xiàn)有水平的回顧,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不斷地提高和豐富自己的經(jīng)驗。但在“評析感情”的過程中,要客觀公正[4]。同時,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使所有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情感體驗。例如,學習《新年的禮物》時,教師可以提問:“同學們,新年即將到來,你們收獲了什么呢?”引導學生畫一畫、寫一寫自己的收獲,最后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表達總結、評價。如有位學生寫道:“我覺得如果沒有父母、親人的幫助,我無法接受老師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重點評價這句話,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取得這樣多的收獲?這樣一來,學生的自我能動性就被激發(fā)出來。
三、結語
道德源于生活。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體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為學生提供一種有效的生活體驗方式,使更多的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接受教育,在經(jīng)驗中認識情感。
參考文獻:
[1]吳蘭鳳.探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體驗式教學的實施策略[J].文理導航,2017(15):12.
[2]尹鳳鳴.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體驗式教學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8):56.
[3]戴蓉蓉.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探討[J].考試周刊,2017(53):14.
[4]李桂桃. “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長江叢刊,2017(51):289.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張忠英(1978.8— ),女,漢族,福建浦城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道德與法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