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麗華
我園地處長江之濱,有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瓜果、蘆葦、竹子、棉花、稻草都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玩伴”,且這些資源在我園所處的長江下游地區(qū)隨處可見,易于反復利用,更是幼兒學習和游戲的重要材料。這里擁有年代悠久的“沙上文化”和“農耕文化”,水車、耕牛、紡車、石磨、蘆花鞋、草繩……這些文化資源都是幼兒們豐富的探索寶庫,我們將園所周邊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社區(qū)資源、人力資源等一切有利于幼兒園課程構建的資源統稱為“江沙資源”。自2014 年江蘇省推進課程游戲化項目以來,對如何利用好幼兒園的周邊資源并將其轉化為幼兒園的課程資源的問題,我們進行了實踐、研究與思考。
要實現“江沙資源”向“課程資源”的轉化,第一步就是構建幼兒園優(yōu)質課程資源庫,這是條件,更是基礎。我們通過走訪、調查、收集、整理,發(fā)動老師、家長、幼兒和社區(qū)人員集思廣益,多方參與,共同建構幼兒園課程資源庫。
我們請老師、家長、幼兒、社區(qū)人員一起收集周邊的自然材料,包括各類植物:樹枝、葉、花、草、蔬菜、瓜果等;各類動物:雞、鴨、魚、烏龜、兔子等;生活中的各種廢舊材料:廢布、廢紙、瓶瓶罐罐等。建立幼兒園資源庫、年級組資源庫、班級資源庫、家庭資源庫這四級資源庫,將材料分類擺放,以方便取用。
我們通過走訪調查,對園所周邊的社區(qū)資源進行了篩選,將園所、郵局、銀行、超市、醫(yī)院、科文中心等社區(qū)資源進行科學的分類,如:交通、水利、郵電類社區(qū)資源;科技、教育類社區(qū)資源;農業(yè)、工業(yè)、建筑業(yè)類社區(qū)資源;商貿、服務業(yè)類社區(qū)資源;文化、衛(wèi)生、體育類社區(qū)資源;政法、軍事類社區(qū)資源。整理好后,再由幼兒園環(huán)境組繪制成幼兒園資源地圖,令大家一目了然。
我們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對教職工、家長和社區(qū)中有特長的人員進行摸底,組建人才資源庫。例如,擅長手工制作的媽媽們成立巧手制作志愿團;擅長體育運動的爸爸們成立陽光體育志愿團;擅長傳統工藝的工匠成立傳統工藝志愿團;有種植經驗的爺爺奶奶,成立種植園地志愿團;另外,還邀請故事媽媽志愿團每周給幼兒講故事。幼兒園開辦各類課程時,人才資源庫的人都可以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來發(fā)揮他們的作用。
課程資源是幼兒園課程得以實現并影響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而資源庫里的這些資源還是屬于“靜態(tài)”資源,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成為幼兒的“課程資源”,我們嘗試對這些資源進行三級審議,實現資源與課程的有效對接。
為了實現資源與課程的有效對接,我們對每項資源進行了審議,主要從該資源可利用的教育功能與價值、可開展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幼兒獲得哪些經驗、適合的年齡段等方面進行全面審議,通過資源的前審議,為課程開展服務,下面以“天天鮮蔬果基地”為例。
資源名稱可利用的教育功能可開展的活動與形式幼兒可能獲得的經驗“ 天天鮮蔬果基地”1.認識各種蔬果顏色、形 狀、 名稱,了解其種類、營養(yǎng)等相關知識。2.了解蔬果的生長過程,產生探究興趣。3.體驗種植的過程。4.了解蔬果的配送過程。5.提升幼兒的游戲水平。1.有種植糧食、蔬菜、水果的農田和大棚基地。2.有專業(yè)進行種植、實驗、監(jiān)測的技術人員。3.有一體化的打包、運輸配送中心。4.有提供社會群體采摘、種植的“開心農田”。5.有“ 天 天鮮”生鮮超市。參觀活動:參觀蔬菜、水果、農作物大棚基地和“天天鮮”配送中心。體驗活動:1.親子采摘活動、親子蔬果種植活動。2.幼兒寫生、攝影活動。其他活動:1.邀請“天天鮮”專業(yè)種植技術人員來園指導幼兒開展種植活動。2.開展“天天鮮”超市、配送中心等游戲活動。
資源中審議主要是指在一個主題課程的實施中,
為了保證主題活動豐富有效地開展,審議我們需要利用哪些資源,通過多樣化的活動讓這些資源轉化為幼兒的活動經驗,服務于課程開展。避免資源貧乏和單一的現象,避免有資源而不加以利用的現象,我們以大班“ 豐收的季節(jié) ”主題為例。
豐收的季節(jié)自然資源1.收集各種落葉、水果、豆子,開展“落葉”“一片美麗的紅楓”“豆寶寶排隊”“種子食品品嘗會”等集體教學活動。2. 收集樹枝、樹葉、石頭、泥土、沙子、果葉、水果等自然資源,豐富幼兒的游戲材料、班級自然角和種植園地。社區(qū)資源1. 參觀幼兒園旁邊的糧食基地,了解農作物成長、收獲的過程。2. 邀請社區(qū)月餅店的老板為幼兒講述月餅的來歷并共同制作月餅。1. 家長帶幼兒到郊外游玩,讓幼兒在大自然中親身體驗、感受秋天景色的美麗。2. 開展“故事媽媽”活動,講述和秋天有關的故事和繪本。3. 親子手工,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各種樹葉,并用樹葉拼貼畫。4. 在中秋節(jié),邀請家長來園開展親子活動,和幼兒一起嘗試自己動手和面、包餡做月餅。文化資源 游玩4A級景區(qū)江南農耕文化園,感受中秋民俗節(jié)日活動。家長資源
資源后審議主要是指在一個主題活動結束以后,大家總結、反思在本主題里大家運用了哪些資源,有什么意義與價值,給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支持,還有哪些資源的利用需要完善;對下一輪主題開展有哪些借鑒的地方,課程資源還有哪些可以拓展的空間。這樣的后審議可以幫助教師反思如何有效利用資源開展課程活動,如何發(fā)揮資源在課程中的最大價值,為下一輪主題開展提供參考與借鑒。
幼兒是在行動中學習的,幼兒與周圍環(huán)境,尤其是與材料的相互作用,是幼兒獲得經驗的重要途徑。因此,無論是游戲活動、生活活動,還是學習活動,都需要課程資源做保障。
幼兒園的環(huán)境是活動開展、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我們以江沙資源為媒介,以“趣”為核心抓手。結合園所實際,對幼兒園戶外場地、專用室、長廊、教室等環(huán)境進行了初步的改造。幼兒園有很大的綠化面積和戶外場地,我們將其充分改造,開發(fā)與利用好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將戶外環(huán)境打造成“四林、四區(qū)、二場”的游戲環(huán)境,真正讓幼兒園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和每一塊場地都成為幼兒的活動場所和游戲場所。我們合理規(guī)劃班級空間,增加各種自然類、生活類的低結構材料,以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和個別化學習的需要。自然資源、社區(qū)資源、人力資源不但充盈了我們的教育智庫,美化了我們的園所環(huán)境,也讓我們的游戲活動更自主、更有趣、更精彩。
生活活動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價值,組織好生活活動有助于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我們嘗試利用人力資源,如社區(qū)醫(yī)院的醫(yī)生、護士,為教師進行保健知識培訓,提升教師的保教水平。我們請醫(yī)護人員為幼兒組織生活活動,用專業(yè)的知識、權威的引導,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們和幼兒一起在校園里漫步,觀察蓬勃的大樹、翠綠的小草、盛開的鮮花等自然資源,在生活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拓寬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我們拓展并整合各類資源,讓幼兒在與資源的互動中學習,使主題活動更豐富、更生動、更有趣。如秋天主題中的美術活動“秋色”中,我們帶幼兒到戶外開展集體教學;大班社會活動“我是草原小主人”中,我們請來了蒙古族老師參與課堂;大帶小活動“我愛我的幼兒園”中,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在大班哥哥姐姐的帶領下,參觀校園。幼兒也在活動中拓寬眼界,獲得新經驗和新成長。幼兒是天生的探索家,各班教師根據幼兒的探究興趣,圍繞竹子、棉花、沙子、小石頭等材料開展了多樣的班本項目主題探究活動。
虞永平教授在《學前課程與幸福童年》一書中提到:開發(fā)課程資源的程度,取決于幼兒園的課程理念,取決于幼兒園課程的基礎和條件,取決于教師的基本素質。幼兒園課程的建設者,也是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我想只有將我現有的資源與課程對接,才能將資源轉化為幼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