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迎 王偉強,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近日,深圳寶安區(qū)民辦高校富源學校在深圳市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中,對其他學校進行了實力碾壓,理科前十就霸占了6名。據報道,有關部門證明,此次二模前100名的學生中,有10余名學生均從河北衡水第一中學轉入,從而被質疑存在“高考移民”,由此引發(fā)社會關注。經查實,最終對32名高考移民考生取消其高考報名資格,并對富源學校進行嚴厲的行政處罰。2019年4月30日,貴州省也加入到了打擊高考移民的活動之中,通報已處理的庫某某等3名違規(guī)考生情況,考上清華、復旦、北外的3名學生被取消學籍。高考移民是指部分考生利用各地存在的高考分數線的差異及錄取率的高低通過轉學或者遷移戶口等辦法到高考分數線較低、錄取比率較高的地區(qū)參加高考,目前高考移民主要分為三類:一是移民發(fā)達地區(qū)。多年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擁有著更多的招生名額,如清華大學在北京的招生人數比在四川江蘇安徽湖北四個省的招生人數加起來還多,而北京的人口卻不到這四省的1/20.二是移民欠發(fā)達地區(qū)。由于自治區(qū)及民區(qū)優(yōu)待等政策,西藏新疆海南等省份都擁有較高的招生名額,而一些邊遠地區(qū)如青海,雖然招生名額不多,但當地人口較少,競爭壓力較小,其高考錄取率遠高于河南等人口大省。2013年青海計劃錄取人數0.68萬,遠低于河南的4.87萬,但在錄取率上青海為18.61%,而河南只有6.79%,相差近三倍。三是通過移民成為華僑參加“華僑聯考”。華僑聯考,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院校聯合招收華僑及港澳臺地區(qū)學生考試”,由于華僑聯考政策寬松、錄取分數低等優(yōu)勢,一直被視為華僑學生就讀清華北大等中國名校的一條捷徑,頗受中國父母關注,華僑生聯考招生指標單列計劃,不占用各省的招生計劃。由高校確定后于每年5月31日前報送聯招辦,并由聯招辦匯總后統(tǒng)一向社會公示。根據20 18年高校實際錄取情況表明,華僑生最低400分就能進清華北大深造,最低只要200多分就能上國內一流重點大學。當我們在抱怨教育制度不合理的同時也應思考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
由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經濟發(fā)達的城市擁有著更多的前沿知識、更廣的發(fā)展空間、更豐厚的福利待遇,使得許多優(yōu)質師資、社會資源紛紛涌入這些地區(qū),比如近日一條標題為:“清北碩博任教深圳中學、投身基礎教育”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佛大學、倫敦大學——近日,深圳老牌名校深圳中學公布的一份“超豪華”教育名單,引發(fā)關注。名單顯示,該校2019年擬新聘的35名教師均為碩士以上的學歷,且清一色國內外一流院校,其中單單清北畢業(yè)生就有20名。雖然,針對應試教育,從提高學生的成績的角度來看,許多本科畢業(yè)生也可以做到。但跳出應試教育,站在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角度來看,高學歷的人才投身基礎教育,能帶來的絕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分數。雖然高學歷的人才并不代表高素質,也不一定會成為一名好的老師,但是從普遍的規(guī)律來看,許多名校畢業(yè)生往往都經歷過嚴格的學術訓練、接觸過最前端的科研知識,并且?guī)в兄鵁o法替代的資源、平臺。實際上,高水平的畢業(yè)生更能以自己廣博的見識,去打開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他們的格局,讓學生能從小去接觸現實、認識技術、感受科學文化對社會生活的推動。正如深圳中學校長朱華偉所言:“最優(yōu)秀的人才能培養(yǎng)出更優(yōu)秀的人才,真正的“大材”才能培養(yǎng)出“大材”。在北上廣深等相對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利用這些“大材”去大膽創(chuàng)新,去探索更多元、更有益的培養(yǎng)方式,建立起素質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的信息,給當下的基礎教育帶來了更新鮮、更具活力的因子,從而有利于推動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師資水平的抬升;但橫向比較,這也進一步加大了教育不均衡。為緩解這一現象,國家對經濟欠發(fā)達的地區(qū)如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考生給予偏低的高考分數線與更高的錄取比率的高考政策,但重多其他高考大省的學生盯住了這樣一個優(yōu)惠政策,開始鉆高考政策的漏洞,“人籍分離”的現象開始涌現,許多外省考生學籍掛在這些經濟落后的經濟,人卻在山東、河北、江浙等這樣一些教育體制發(fā)達的地區(qū)上學,最后回戶籍所在地參加高考
不同地域,在教育理念上有著天然差異,當前國家鼓勵素質教育、綜合發(fā)展,廣東或者北京等東部沿海省份走在素質教育的前端。幼兒園禁止教授小學課程,只是玩耍娛樂做手工等,到了中學尤其是高中,社會考察、社會實踐等活動占據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充分鼓勵學生往這些方向尋找自己的興趣與發(fā)展方向??墒窃谌缃裎ǚ謹嫡摰慕逃尘跋?,顯然與素質教育相比,題海戰(zhàn)術這樣的應試教育更能讓學生考的高分進入高校,于是許多學校開辦了單純圍繞高考分數培養(yǎng)考生的辦學模式,比如有名的“衡水加工廠”。而高考移民的本質上也正是為了通過應試訓練來獲得應試高分,以高考分數來碾壓其他學校學生,進而把所有學校裹挾至升學競賽中。如果長期縱容這種模式的發(fā)展,最終只會讓基礎教育辦學全部向唯分數論妥協(xié),讓步履艱難的素質教育改革更加艱難。
異地高考本來是為了解決務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政策,父母為城市的發(fā)展貢獻GDP,子女可以享受教育福利,又有何不可呢?為了讓孩子上好學校,父母努力打拼取得居住證,孩子取得學籍,合法合規(guī)。但現在的問題是,有人利用政策監(jiān)管不嚴的漏洞,空掛學籍,人籍分離,違法違規(guī)操作。在這樣一條巨大的灰色產業(yè)鏈下,顯然僅憑學校和家長的力量根本無法支撐起這樣一條產業(yè)鏈,背后更多的教育部門與這些“移民高?!钡暮献?,從而默許了這樣一條產業(yè)鏈的發(fā)展。
說到底“高考移民”反映的是整個中國教育體系在當下還無法改變的根源性不平衡的悲哀,而這一悲哀究其根本還是由于經濟發(fā)展差異所帶來的,可是這樣的經濟社會差距不是可以通過短時間就可以改變的,北上廣教育資源集中,西部偏遠地區(qū)教育落后的現狀如何解決,這才是目前教育公平的頭等大事,這里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韓國、日本的做法:
1)公辦義務教育經費等同、按招生人數,攤派到每個學生的教育經費等同,北京市1萬元每人,貴州也是1萬每人;對于歷史遺留的教學設施破舊等問題,政策傾斜追趕。
2)公辦教師實行輪轉制。按照教師等級、教齡、性別等條件,輪轉任教不同學校,海淀區(qū)的名師也要打亂進山教學,五年一輪轉,一位教師終生可以在七所不同的學校任教,這一點非常難推行,畢竟教師也是人,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所以我們目前只能鼓勵性的支教、小范圍的輪轉。
2016年,廣東開始實施異地高考,根據廣東省高考報名的政策規(guī)定,廣東省戶籍學生可在廣東省內報名高考,而要求非廣東戶籍考生(家長)必須具有“兩合法,三化”的條件,即具備合法穩(wěn)定職業(yè)、合法穩(wěn)定住所以及學籍、社保、居住證各滿三年。對此有關部門解釋,只要戶口在本地,無論何時轉入、在哪就讀,均不受此限制。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正是因為這樣一種針對擁有本地戶口考生的政策保護,給高考移民提供了條件,才使得廣東逐漸成為高考移民的重災區(qū)。所以各地方政府教育部門必須調整異地隨遷子女的高考政策——既要開放隨遷子女高考,又要遏制“高考移民”。
由于經濟社會的不平衡使得每個人從出生起起跑線就不同,而中國高考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維護社會公平,特別是在階級逐漸固化的今天,教育更是成為了一種少有能打破階級固化的方式,而“高考移民”用資本的力量以這樣大的規(guī)模沖擊著全國各地的教育制度,這不是在實現夢想,這是在扼殺這個制度僅存的公平精神,不但傷害了同省考生也堵死了許多同樣想改變命運的學生的路。但這個世界上本就不存在絕對公平,國家之所以通過政策杠桿來向這些經濟落后的地區(qū)進行傾斜,就是通過多方考慮之后做出來的相對公平的選擇?!皟衫鄼嗳∑渲?,兩害相權取其輕”,高考實行分省錄取就是這樣,遏制“高考移民”也同樣如此。但由于中國人口規(guī)模大、省份間的經濟發(fā)展差距懸殊,地區(qū)之間的文化教育水平仍然在長時間會有著巨大的差距,所以“高考移民”的問題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大家了解到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只能漸進的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