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斌 焦欣玥
我們生活在一個最不缺少英雄的國度。五千年的歷史,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古至今,傳頌著多少氣壯山河、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我們也生活在一個最需要英雄的國度。五十六個民族,十四億人民,有無數(shù)后來者為先賢前輩的英雄氣慨所感染、所激勵,義無反顧,一路向前。
許多歷史英雄人物,我們耳熟能詳,提起他們的名字,我們能脫口而出,講述他們的事跡,甚至還有許多細節(jié)。但是,還有一些歷史英雄人物,功績足以彪炳史冊,廣為傳頌,卻因為種種未知原因,或褒貶不一,或被塵封,被人們漸漸遺忘。
劉榮,一代抗倭名將,就是這樣一位歷史英雄人物。
提起明朝的抗倭英雄,大多人知道的是戚繼光、俞大猷、唐順之,但這位在明朝永樂年間就取得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抗倭大捷的大功臣,卻很少被提起,被關注,被贊頌。
說起劉榮,那可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充滿傳奇色彩的大英雄。
一是身世傳奇。劉榮出生在項羽故里的江蘇宿遷的軍戶人家,其時正值驅(qū)除胡虜、軍閥混戰(zhàn)、朝代更迭的亂世。其父劉江身體多病,無法應征,身材魁梧且有壯士胸懷的劉榮,冒劉江之名,替父從軍。花木蘭替父從軍史不可考,是美麗的傳說,但劉榮卻是歷史上確有記載的真實人物,《明史》(卷155)中清清楚楚地記載:“劉榮,宿遷人。初冒父劉江”。
二是戰(zhàn)功傳奇。劉榮從軍后,先是跟隨開國功臣徐達,參與諸多討元之戰(zhàn),后在燕王朱棣帳下供事,因作戰(zhàn)英勇得到重用。永樂八年和十二年隨朱棣兩次北征討元,均為大軍前鋒,用兵有計,連戰(zhàn)連勝,成為明代軍中一代驍將。
三是抗倭傳奇。明朝初年,胡元殘部不時騷擾關外,遼東沿海也經(jīng)常遭到倭寇劫掠,成為朝廷心頭之患。1411年,明成祖朱棣任命劉榮為一品遼東總兵官。劉榮赴遼東后,上任之初即遭到倭寇突襲。他忍辱負重,加緊準備,鞏固城防,嚴陣以待。1419年6月15日凌晨,1600名倭匪乘31艘大船,全副武裝,直撲金州,進犯遼東。劉榮在其必經(jīng)之路望海堝城下設下埋伏,誘敵深入,與之激戰(zhàn),全殲倭匪,滅敵743人,俘敵857人,31艘大船盡數(shù)燒毀,沒有漏掉一個殘敵。此役,史稱“望海堝大捷”,為明朝開國50年間抗倭斗爭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此次大捷,比戚繼光抗倭斗爭早了130年,其后300年間,倭寇不敢再犯遼東。劉榮也因此受到明成祖朱棣厚賞,還劉榮本名,封為廣寧伯爵,賜世券,在北京建廣寧伯府。
為了紀念這次抗倭大捷,也為了報答劉榮的功德,明代正德年間,當?shù)匕傩赵陔x當年大戰(zhàn)不遠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得勝廟(后稱真武廟),他的塑像供案前常年香火不斷。而北京城中以其爵位命名的廣寧路和廣寧伯大街,雖經(jīng)朝代更迭、風雨滄桑,但一直沒有脫掉歷史刻下的濃重印記。
兩年前,筆者李天斌作為在當年抗倭大捷所在地一所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授課的教師,一次與金州區(qū)文聯(lián)主席翁銘峰先生的交流中,得知這片土地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大戰(zhàn),對這位歷史英雄人物不禁肅然起敬。筆者不由得想起《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學情緣》中他所講的那段話:“還是要搞點有質(zhì)量、有特色的東西。我們有很多歷史題材可以拍,不要都是凄凄慘慘的,老是說甲午戰(zhàn)爭我們被打得一塌糊涂,馮子材鎮(zhèn)南關大捷、戚繼光抗倭,這些都可以拍拍。要開拓思路,除了戚繼光、馮子材,還有其他人物和故事?!绷暯皆谖乃囎剷现赋觯骸皭蹏髁x是常寫常新的主題,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jié)奮斗。”面對難得的歷史線索,內(nèi)心萌動的創(chuàng)作激情隨之迸發(fā),而這些話語,無疑是給寫作提供了動力,也開啟了文學作品如何感染人激勵人的思路。筆者焦欣玥,是在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yè)研讀的學生,自幼厚愛歷史與文學,又有一定寫作基礎,聞此題材也是躍躍欲試,創(chuàng)作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然而,創(chuàng)作過程絕非那樣簡單。光是前期的案頭準備,就斷斷續(xù)續(xù)經(jīng)歷了一年多時間。很難想像,有著如此重要意義的歷史輝煌之戰(zhàn),可供檢索和查閱的資料竟然少得可憐。在浩如瀚海的歷史記載中,有關劉榮的生平事跡只有三言兩語,最長的只有1000余字的《明史》一段記述。
當我們頂著寒風,來到真武廟劉榮塑像前,那飄動著的縷縷香火,似乎在述說著百姓懷念英雄的熾情;當我們踏上土丘,看到當年大戰(zhàn)遺址望海碉城成了沒有石墻的荒涼山崗,似乎在呼喚著后人不要忘了這段壯懷激烈的歷史;當我們倘徉在京城廣寧路和廣寧大街,那藍底白色的高大路牌和街巷指示標志,就像一座無形的豐碑矗立,仿佛告訴人們那段榮耀的歷史不該忘記,也不會忘記。
盡管辛苦,但決不放棄。除了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一一尋訪歷史遺跡外,就是盡可能多地通過各種方法搜集資料。從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交互的無盡數(shù)據(jù)中,進行大海撈針式的“海淘”;在蒙塵泛黃的圖書館古籍文獻資料中細致搜索,哪怕發(fā)現(xiàn)只言片語也會欣喜若狂。只要有可能提供關聯(lián)佐證的書籍刊物,就會盡快購來進行查找,不知不覺,這些紙質(zhì)材料堆起的案前備份就有等身之高。
歷史文學作品需要反映歷史的真實,而歷史的真實來不得半點馬虎,否則,便會失去文學存在的本身意義。為了還原那個時代的社會百態(tài)生活萬象,還需要對英雄故里、市井生活、官位品階、文化風俗、兵器服飾等諸多方面進行查勘考證。作品需要意象之托,是選取國槐、蒼松,還是棗樹、櫻桃,就頗為糾結(jié),反復查證細致推敲,最后,確定以劉榮故鄉(xiāng)的具有歷史縱深感的項羽手植國槐為意象標志,以表現(xiàn)百折不撓、盡忠報國、與山河同在的英雄氣質(zhì)與精神。
用什么體裁來進行藝術(shù)展現(xiàn)?創(chuàng)作之初,就鉚定了歌劇。目前,歌劇在中國是不那么“大眾”、還未被人們廣泛了解和普遍接受。但我們要用歌劇的形式頌揚英雄,也想為歌劇的傳播盡綿薄之力,力圖成為一顆能閃耀光彩的明珠。所以,斗膽進行了嘗試,所幸最終劇本得以成型。
歌劇作為一門較為綜合的藝術(shù),對觀眾和創(chuàng)作者都有一定的要求,對后者的素質(zhì)檢驗尤為嚴格。從劇本的創(chuàng)作方面講,不僅要求創(chuàng)作者有文化素養(yǎng)和文字功底,還需要對音律音調(diào)乃至樂曲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還好,歷史題材尤其是宏大場面的歷史題材,對于團隊人員的要求也大。所幸,筆者所在的大學是藝術(shù)類綜合大學,無論是作曲配樂,還是演出人員,或是燈光舞美,都有相應的專業(yè)人才進行中后期創(chuàng)作與擔當。
筆者感謝擁有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我們希望歌劇劇本《劉榮》的問世,能夠為這位歷史上曾經(jīng)大放光彩的英雄送上無上的敬意,能夠為無數(shù)先烈動人故事的傳播送上一片真情,也希望此劇能夠在中國歌劇舞臺上閃現(xiàn)出一縷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