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王敏
(聊城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聊城 252000)
我院2014 年總分娩量為1200 人,2016 年總分娩量為1651 人,收治的產科住院患者明顯增多,保證了課題所需要的病例數(shù)。疾病譜存在地域差異[1]盡管國內外針對疾病譜的研究并不少見[2]。但二胎政策放開前后產科住院患者疾病構成比的變化規(guī)律國內外尚未見有關類似報道。因此研究本地區(qū)疾病譜的變化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領域,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山東省聊城市婦幼保健院在二胎政策放開前(2014 年)、后(2016 年)期間收治的產科住院病人。
2014 年產科分娩病人設為A 組,2016 年產科分娩病人設為B 組,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對前后兩階段產科各系統(tǒng)疾病構成比進行卡方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個時間段疾病譜前12 位疾病發(fā)病率比較結果顯示:2016 年妊娠期糖尿病構成比的排序高于產后出血,與2014 年相比發(fā)生了對調。其余疾病排序無變化,但2016 年常見病的構成比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2016 年高于2014 年,見表1。
高危妊娠即為可能危害母嬰健康或導致圍產期預后不良的妊娠,包括妊娠期間發(fā)生合并癥或并發(fā)癥和其他高危的致病因素。要深入分析高危妊娠孕婦所面臨的危險因素,做好孕期管理工作,做好防范措施,才能確保母嬰健康與安全。
妊娠期糖尿?。℅DM)患者不斷增加,可引起很多病理狀態(tài),如孕婦子癇前期、羊水過多、胎膜早破、剖宮產率、產后發(fā)展為2型糖尿病、永久性糖尿病的幾率大大增加;胎兒致畸形、流產、高胰島素血癥、高膽紅素血癥、巨大兒、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肺透明膜病、胎兒起源的成人期代謝性疾病[3]等風險增加。2016 年GDM 的構成比明顯高于2014 年,所以我們應重視對GDM 的篩查與管理,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指導飲食,輔助運動,必要時行胰島素治療,努力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
表1 兩階段疾病變化狀況
貧血是妊娠婦女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也是一種高危合并癥,可危害母子健康。妊娠合并貧血對母體、胎兒和新生兒均會造成近期、遠期的影響。對母體可增加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膜早破、產褥期感染和產后出血的發(fā)病風險;對胎兒和新生兒可增加胎兒生長受限、缺氧、死胎、死產、早產、新生兒窒息和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等的發(fā)病風險。有資料顯示,世界范圍內每年的孕婦貧血發(fā)病率高達40%-90%,嚴重影響母嬰生活質量。預防是處理缺鐵性貧血的關鍵,對孕婦指導飲食,必要時輔以藥物治療。同時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 以促進鐵吸收,如胡蘿卜、水果等。效果欠佳者可口服鐵劑和注射鐵劑。對孕期一直貧血的患者要引起高度的重視,評估分娩時、分娩后是否有可能出現(xiàn)大出血或貧血加重,要備血,必要時輸血治療。
會陰裂傷是產婦經陰道分娩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可增加感染率、延遲愈合時間、增加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和影響日后性生活等,對產婦產生生理不適及心理壓力,甚至影響產婦的正常生活。2016 年會陰裂傷上升了5 個百分點,可能與孕婦高齡、分娩技術有密切關系,分娩前我們要充分評估患者的宮頸條件及胎兒的大小,是否具有經陰分娩的指征,如何減少會陰裂傷的發(fā)生和嚴重程度是產科研究的重點。
胎膜早破是一種因細菌和病毒感染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產科并發(fā)癥,
發(fā)病率5%-10%。胎膜早破可致早產、母嬰感染及臍帶脫垂,危害母嬰生命。因此及早發(fā)現(xiàn)并干預胎膜早破對減少母嬰并發(fā)癥有重要意義。醫(yī)生應宣教讓更多孕婦知道臨產前陰道流水是異?,F(xiàn)象,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應及時就診高齡孕產婦即指妊娠年齡大于35 歲的女性。隨著國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讓我國迎來了生育高峰,高齡孕產婦呈井噴式增長,隨著妊娠年齡的增長其并發(fā)癥的風險、新生兒發(fā)病率、畸形率與死亡率也隨之增高。醫(yī)生應做好督導,讓她們規(guī)律產檢;及時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及早預防和干預有合并癥的高齡患者。高齡還是死產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圍產期死亡、宮內胎兒死亡及新生兒死亡的發(fā)生率均隨著母親年齡的增加而升高。
綜上所述,現(xiàn)階段我市孕產婦預防和治療的重點仍為妊娠合并貧血、會陰裂傷、胎膜早破、高齡。另外要特別重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做好疾病的臨床診治及預防保健工作[4]。很多因素會威脅到高危妊娠母兒生命,因此必須要提高對高危妊娠的認知,掌握牢固的基礎理論知識,加強臨床技能培訓,建立規(guī)范的高危孕產婦救治中心、健全產科重癥管理模式,才能有效確保孕產婦與嬰兒的生命健康與安全。需要加強專業(yè)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建立急危重癥的臨床人才庫,建立產科分級管理,建立綠色通道,創(chuàng)建處理各種孕產婦危急重癥的快速反應團隊以及對高危妊娠的處理進行分層分級的模擬培訓,爭取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