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鵬 林才 朱犇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 成都 610213)
市場經(jīng)濟和信息時代背景下,重物質(zhì)輕精神、重個人輕集體、重利益輕道德的思想觀念以及快節(jié)奏、高壓力的現(xiàn)代生活,不利于當代人正確人生觀的形成,導致部分人人生目的不明確、人生態(tài)度消極頹廢、人生價值歪曲。因此,正確的人生觀是什么?樹立什么樣的人生觀?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為當代人不得不深入思考的問題。蘇軾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曠世奇才,他享有巨大聲譽,不僅因他在文學領域有極高的造詣,更因其樂觀曠達、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的人生態(tài)度,為后代文人提供了人生觀范式。研究蘇軾的人生觀及當代啟示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更是解決當代人人生觀困境的需要。
人生態(tài)度是對各種人生問題、人生矛盾、人生境遇所持的基本看法、意向,是關于自我人生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與態(tài)勢。超然自適、樂觀曠達就是與蘇軾如影隨形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總能以一種超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他完美地“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zhì)壞境的超越態(tài)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正是在這三種思想的綜合影響下,蘇軾在順境中能夠進退自如,在逆境中能夠超然自適,外界環(huán)境的艱難困苦阻止不了蘇軾內(nèi)心對生活的坦然,他對于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一直懷著超然自適的處世態(tài)度。蘇軾超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詩詞文作品中,一首《初到黃州》:“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yè)轉(zhuǎn)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寫于蘇軾初貶至黃州,此時的蘇軾經(jīng)歷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誹謗陷害入獄、險些喪命的“烏臺詩案”,然而政治的狂風暴雨沒有將他打倒,在物質(zhì)極其匱乏的黃州,尚不知等待自己的是何等情形,他卻為自己白拿俸祿而感到慚愧,雖是自諷,卻體現(xiàn)了蘇軾身處困境仍自尋樂趣,面對挫折處以曠達,超然自適的的態(tài)度。
衡量一個人人生社會價值的標準是個體對社會與他人所做的貢獻,沒有社會價值,人的自我價值也就無法實現(xiàn)。蘇軾的人生價值在于:不論窮達,皆兼善天下蒼生。在他看來只要有利于社會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和老百姓幸福的事,都要盡心盡力去做,不論個人仕途是否得意。無論是在朝為官還是任地方官,也無論是平步青云之時還是遭受貶謫之際,蘇軾為國家繁榮、社會穩(wěn)定、百姓幸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蘇軾窮達兼善蒼生的人生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蘇軾的人生被兩個主題縈繞,即屢遭貶謫和樂觀曠達,前者是悲慘命運的打擊,后者是蘇軾應對悲慘命運的思想武器,二者共同成就了蘇軾輝煌的一生。縱觀蘇軾一生,不論他是居廟堂之上還是處江湖之遠,不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樂觀曠達始終與他如影相隨,比較之下,處江湖之遠、處于逆境中的樂觀曠達尤為珍貴。
1.培養(yǎng)服務他人與社會的觀念
當今社會,工作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大,人們在高壓環(huán)境下,往往只顧自身利益,忽略他人利益,或者當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發(fā)生沖突時,他們往往傾向于自我,不愿意承擔社會責任與義務,這些都是與正確人生目的背道而馳的。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的,想要擁有正確的人生道路,就必須時刻牢記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使命。
2.服務他人與社會的觀念付諸行動
服務他人與社會絕非一句口號,它需要千千萬萬的個體共同努力。生活中,每個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在為他人與社會服務,例如醫(yī)生救死扶傷、教師傳道受業(yè)解惑、官員為官為民、商人誠信交易、農(nóng)民誠實勞動等。另外,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和社會的利益發(fā)生沖突,必要時,要為了集體和社會的利益,放棄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1.不要過于滿足一時的得到
“宜將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兩句詩既說毛澤東不滿足于戰(zhàn)爭一時的勝利,趁著敵衰我勝的大好機會,痛追殘敵,取得全中國解放,又揭示了項羽因滿足一時的勝利,本來占據(jù)關中可以徐圖天下,卻急于東歸,原本勝利在握卻漸失道義,喪失民心,最終落得烏江自刎的結局。世界萬物得到與失去是不可改變的法則,我們不要滿足一時的得到,要不斷地前進、不斷地發(fā)展,爭取取得更多的收獲,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
2.不要過于害怕一時的失去
人生旅途中總會有荊棘與坎坷,但荊棘與坎坷只是沿途的一道風景而已,蘇軾對官場失利不過于放在心上,反而,越是仕途不順,他越以不屈不撓的毅力與之抗衡,活出生命本該有的風采。因此,我們不要懼怕一時的失意,在遇到困難時,要不言放棄,遇到挫折時,要重振旗鼓,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更多的精彩。
1.培養(yǎng)自己的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是人特有的對于責任的主觀映像和判斷,是人與他人、群體和社會的接觸,明確社會規(guī)范、社會價值標準,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責任逐漸形成的。一個缺乏責任意識的人,不僅會失去別人的信任與尊重,也會失去社會的基本認可,終將在工作中碌碌無為,一事無成。一個人,可以不偉大,可以不富有,但不能沒有責任心。一個人能自尊自愛、自律自強,能承擔對社會他人的責任都是個人責任意識使然。
2.不論窮達,勇于擔當責任
責任貴在擔當,千百年來,勇于擔當責任的人,特別是國家、人民的責任,都會流芳百世。而且,這種責任的擔當不分個人處境的優(yōu)劣,人生處順要積極擔當自己的責任,人生處逆,也要擔當自己的責任,因為責任的擔當不分能力的大小。社會是每個人的社會,每個人都應為社會現(xiàn)實擔起一份責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公民個人層面的要求,當代人要擔當起愛國守法、敬業(yè)奉獻、待人接物誠信友善的責任。
蘇軾深得古代人和當代人的推崇,不僅因為他作為文壇巨擘給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更因其以獨有的人生觀面對人生的坎坷與不平。他不為物役、救世濟民的人生目的,超然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建功立業(yè)、兼善蒼生的人生價值等有利于當代人緩解快節(jié)奏生活、強烈社會競爭等方面的壓力,有利于當代人在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世界里正確認識自我、正確對待生活中挫折與挑戰(zhàn)。而其蘇軾人生觀所產(chǎn)生的當代啟示也對當代人的人生觀、當代社會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促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