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麗
一提到“閑書”,總讓人有種貶義詞的主觀印象,好像特指一些沒有意義的書籍。事實上,這只是人們對“閑書”的偏見,如果換個說法,改成課外書,似乎就合理通順了許多,仿佛一瞬間讓讀書有了意義。但理性來說,無論是“閑書”,還是課外書,只要是對兒童成長有意義的書,都是好書,都值得讓兒童一看。
童年總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我們每每懷念起童年的畫面,總是天真燦爛,無憂無慮。然而童年的精彩,不僅在于幼時天真的性格,更在于無限的童趣,也就是兒童的興趣。
童趣是一個很難說明白,卻又很簡單的東西,當我們長大成人的時候,就是自己也很難理解當初的樂趣??蛇@個樂趣,也并非那么玄妙,讀書就是看起來很難,但是卻很容易讓兒童沉迷的一項趣味。
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大字還不識幾個,每天就抱著一本帶拼音的《西游記》去讀,那時候自己完全進入了書中的故事,仿佛我自己就是那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孫悟空,看到他打妖怪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抬起雙手,好像手里握著金箍棒揮舞。這段經(jīng)歷給了我豐富多彩的童年,讓我在一本又一本的書籍當中遨游,獲得了無數(shù)的趣味,留下來一段段美好的回憶。然而當我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之后,某天我發(fā)現(xiàn)一個和我當初一樣的孩子,在課堂上捧著一本帶有拼音的《西游記》,正在專心致志地讀著,那一瞬間的畫面讓我回憶起當年的那段美好時光,我當即就感覺到內(nèi)心有種沖動,想和他一起抱著書,重新體會當年的感覺。
這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培養(yǎng)兒童擁有閱讀的興趣,是多么的重要,除了課本之外的“閑書”,或許都是兒童們美妙童年里的一部分,這種童趣,會深深地印刻在他們心里,哪怕以后再也體會不到,都是屬于他們自己的獨有財富。
“閑書”并非無用之書,它或許不能像課本一樣,給孩子們豐富的知識和常識,幫助兒童來認知世界,但是“閑書”中也有課本難以達到的效果,它可以讓兒童看到豐富多彩的故事,認識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從中總能學到一些道理和思想,來幫助兒童獲得精神層次的成長。
我記得有一年秋天,班上轉(zhuǎn)來了一個學生,看著就是一副很調(diào)皮的樣子,他的家長也和我說,孩子淘氣,希望我可以好好指導和管理,我滿口答應,因為對每一個孩子負責,是我們身為教師的本分??墒聦嵣线@個孩子的叛逆期來得太早,我越是教導他如何向好,他越是往反方向發(fā)展,那時候我還沒有充分的教育經(jīng)驗,一時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么引導他。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得知他馬上要過生日了,當時正好買了一本《小布頭奇遇記》的書,我便當做禮物送給了他??蓻]想到,就是這本書,讓他不僅愛上了閱讀,還徹底改變了自己,成為了一個正直有擔當?shù)男∨笥?,就連我生病的時候,他都給我打電話,安慰我不要害怕打針。他成長了,懂事了,不再是以前那個小淘氣了。這就是所謂的“閑書”帶來的效果。
兒童是個性成長的重要時期,是意識建設的根基所在。書籍就像是一陣和煦的春風,總能讓兒童感覺到其中的溫馨和愛意,通過閱讀多方面的有益書籍,總是能讓兒童擁有獨特的想法和個性,建設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并且完善自我意識,逐漸成長,成為一個擁有思想和理想的人,這就是書籍對兒童最大的影響。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傳承至今,就連文字其實也成為了一種文化。書籍則是借助文字,來表達不同作者的不同思想,而這些思想,又匯聚成另外一種文化,通過文字的形式,來影響一代代的華夏兒女。
讀書就是在品文化,對于兒童來說,他們或許不清楚李白的詩句有何意義,也不明白《三字經(jīng)》到底想表達什么內(nèi)容,可是他們總能把這些文字記憶下來,慢慢積淀在心里,或許在將來的某一天,他們就會突然發(fā)覺其中的奧秘,獲得多方面的成長。這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積淀,當積淀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變成一種文化素養(yǎng),給人披上了一件無形的文化外衣,一舉一動都帶著文化的色彩。這是書籍帶給兒童的魅力,也是閱讀留給兒童的珍寶。
就好像小時候讀過的《游子吟》,那時候根本不懂母愛,即使回家給媽媽洗了腳,心里也有種不情愿和不自在,可當我們長大,即將離家出走步入大學的時候,仿佛那一瞬間就真正體會到了,什么叫做“寸草心”,什么叫做“三春暉”。
“閑書”不是無用之書,它是一道菜,看著舒心,吃著美味,就連回想起來,也是滿滿的好滋味。對于兒童來說,“閑書”又是一團火焰,給他們溫暖,給他們光明,給他們點亮閱讀的心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