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恒,蔣先念,李樹建,賈智丹
(1. 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院,重慶 400700; 2. 重慶大學 資源與安全學院,重慶 400030)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庫區(qū)水位常年位于145~175 m之間蓄水和消落[1]。消落帶巖體在干濕循環(huán)、溶蝕、浪蝕、構造風化作用等因素影響下,致使高陡峽谷帶巖體劣化變形及卸荷裂縫發(fā)育,引起岸坡失穩(wěn)的地質災害現象已多次出現[2-4]。國內眾多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5-11],但是三峽庫區(qū)庫岸線長,消落帶地質條件千變萬化,深部巖體劣化、破碎結構面不易識別,危巖變形破壞模式復雜難辨。以三峽庫區(qū)黃巖窩危巖為工程背景,研究危巖體劣化特征及變形破壞模式,對進一步分析庫區(qū)危巖體的劣化特征及同類地質災害變形破壞模式提供了理論依據。
黃巖窩危巖位于巫山縣培石鄉(xiāng),長江航道里程編號K143+432~K144+263右岸。由6個危巖單體構成,單體方量約5 200~540 000 m3,見表1,總方量約95.5萬m3,為特大型危巖。根據地形地貌、岸坡結構及巖體特征,將岸坡分為黃巖東段和黃巖西段,如圖1。危巖體失穩(wěn)主要危及長江航道、過往的游輪客船、碼頭及居民點安全等。
表1 危巖體規(guī)模及形態(tài)特征Table 1 Size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ilous rock mass
(續(xù)表1)
編號形態(tài)寬/m高/m厚/m規(guī)模/m3形狀基座高程/mW2100-120100-11025-32360 000板狀135-140W320-5070922 050棱錐狀160W45030-4559 000楔型240W528-3590-100718 480棱柱狀145W6206545 200棱柱狀150
圖1 危巖體分布Fig. 1 Perilous rock mass distribution
由于黃巖窩危巖體位于高陡峽谷區(qū),地質環(huán)境條件復雜,臨江面構造裂隙存在外傾結構且?guī)r體破碎,采用傳統(tǒng)取芯鉆探手段判斷巖體劣化、破碎程度難度大。因此,采用其它手段分析危巖體劣化特征顯得至關重要。結合本工程概況,危巖單體W1和W2體積偏大,危巖帶卸荷裂縫及構造裂隙發(fā)育,消落帶巖體劣化程度復雜;筆者主要介紹采用調查測繪、單孔聲波法、孔內高清攝像及物探測試手段分析黃巖西段的巖體劣化特征。
根據調查測繪,黃巖西段臨江面共發(fā)育裂隙37條見圖2,產狀75~120°∠67~88°,貫通長度20~110 m,消落帶145~175 m之間裂縫線密度為1條/2 m,面密度為1條/4 m2。175 m以上裂縫線密度為1條/20 m,面密度為1條/40 m2;統(tǒng)計分析可知消落帶巖體裂隙發(fā)育程度約為175 m水位以上的10倍,消落帶巖體風化程度高。
采用單孔聲波法對鉆孔K1、K2、K3進行了聲波測試,得出鉆孔內不同段巖體縱波波速,根據波速差異判斷巖體完整程度。K1孔口高程150.00 m,深度62.0 m;K2孔口高程152 m,深度60.0 m;K3孔口高程155.0 m,深度55.0 m,鉆孔位置見圖2。
圖2 巖體劣化分布Fig. 2 Distribution map of rock mass deterioration
K1鉆孔測試結果表明:0~5.8 m區(qū)域內波速低,表明巖體破碎程度高。5.8~15.2 m區(qū)域內總體上波速相對較高,但7.2~8.0 m鉆孔段所測波速低,表明巖體局部裂隙發(fā)育。15.2~18.4 m區(qū)域內總體上波速低,巖體破碎。18.4~62.0 m段總體上波速相對高值,局部波速較低,表明巖體相對完整,局部發(fā)育裂隙。
K2鉆孔測試結果表明:0~15.0 m區(qū)域內總體上波速低,表明巖體裂隙發(fā)育。15.0~60.0 m段波速相對高值,局部波速較低,表明巖體相對完整、局部發(fā)育裂隙。
K3鉆孔測試結果表明:0~16.0 m區(qū)域內總體上波速低,表明巖體破碎程度高。16.0~31.0 m段整體波速起伏較大,波速曲線呈鋸齒狀,表明巖體裂隙發(fā)育。31.0~55.0 m段波速曲線較平緩,整體波速呈相對高值,表明巖體相對完整。
臨江面水平鉆孔波速測試結果表明,從鉆孔0~18.0 m區(qū)域內危巖體的巖體總體上劣化破碎程度高,完整性差,裂隙發(fā)育;其它區(qū)域內巖體相對完整及局部發(fā)育裂縫。
為了進一步驗證和補充鉆孔波速測試結果,采用孔內高清攝像分析。K1鉆孔深度在13.2~14.5、15.2~15.4、17.4、19.8~20.0、20.7~21.0 m段有明顯裂隙發(fā)育,K2鉆孔深度在0.7、5.5、6.3~6.7、10.1~10.4、20.5~20.7、22.2~22.6 m段有明顯裂隙發(fā)育,其孔內高清攝像成果圖見圖3。通過孔內高清攝影技術,不僅可以直觀的觀察巖體的裂隙發(fā)育情況,還能補充驗證水平鉆孔波速測試結果,更加準確地了解巖體的劣化程度。
由于單孔聲波法和孔內高清攝像無法評估整個危巖體的劣化情況,故采用瞬變電磁法在危巖單體W1和W2的垂直陡崖面布置6條物探線,其中1-1和6-6剖面物探測試結果見圖4。 測試結果表明:危巖體145~175 m區(qū)域內電阻率異常,表明巖體較破碎;危巖單體W1和W2存在破碎帶和溶蝕區(qū),沿臨江崖壁向里延伸20.8 m區(qū)域內電阻率相對較低,巖體總體上劣化破碎程度高,與單孔聲波法和孔內高清攝像測試結果基本一致。
圖3 K1 K2鉆孔高清攝像成果Fig. 3 High definition camera picture of K1 K2 borehole
圖4 W1(1-1)、W2(6-6) 物探測試Fig. 4 W1 (1-1), W2 (6-6)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st
根據上述調查測試分析結果可知,危巖體陡崖頂部受卸荷裂縫控制,沿臨江面受構造裂隙切割形成危巖塊體。經過調查測繪、單孔聲波法、孔內高清攝像及物探測試分析后發(fā)現,危巖體陡崖頂部卸荷裂縫一直延伸至江面,構造裂隙切割深度較大,沿臨江崖壁向里延伸18 m區(qū)域內的巖體總體上劣化程度高,深部破碎帶結構面發(fā)育。分析得出危巖單體W1、W2三種基本變形破壞模式:①潰屈滑移式:巖體劣化帶或溶蝕破碎區(qū)在庫區(qū)水位漲落掏蝕、沖刷浪蝕及干濕循環(huán)作用下,巖體強度逐漸降低,劣化破碎帶逐步加寬,最終導致危巖體在自重作用、溶蝕作用及江水漲落掏蝕下沿破碎帶或結構面發(fā)生潰屈變形,進而引起上部巖體發(fā)生滑移;②墜落式:消落帶巖體破碎軟弱,受水位漲落影響形成凹巖腔,導致危巖從凹腔或臨空破碎帶發(fā)生墜落破壞。③傾倒式:隨著巖體劣化、溶蝕破碎帶發(fā)育及變形,危巖重心逐漸外傾,危巖體沿外傾支點向臨空方向傾倒,形成傾倒破壞。
因此,巖體在自重作用、溶蝕作用及江水漲落掏蝕等影響下,劣化區(qū)巖體不斷被壓裂剪斷,形成軟弱破碎帶或潛在潰屈滑移面,進而引起上部巖體發(fā)生滑移式、傾倒式、墜落式的復合型變形破壞,如圖5。
圖5 危巖破壞失穩(wěn)模式Fig. 5 Damage and failure modes of perilous rock
以三峽庫區(qū)黃巖窩危巖帶為工程背景,采用調查測繪、單孔聲波法、孔內高清攝像及物探測試手段分析危巖體劣化特征,并分析了危巖變形破壞模式。主要結論如下:
1)危巖單體W1和W2存在破碎帶和溶蝕區(qū),消落帶沿臨江崖壁向內延伸18 m區(qū)域內的巖體劣化程度高。
2)危巖巖體在自重作用、溶蝕作用及江水漲落掏蝕等影響下,劣化區(qū)巖體不斷被壓裂剪斷,形成軟弱破碎帶或潛在潰屈滑移面,進而引起上部巖體發(fā)生滑移式、傾倒式、墜落式復合型變形破壞。
3)通過對三峽庫區(qū)危巖體劣化特征及變形破壞模式的研究,對進一步了解三峽庫區(qū)同類地質災害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