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生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 安徽 合肥 230000)
微時代背景下,教研活動出現(xiàn)微型化特征,如近些年在教學評比和教師招考的面試考核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無生上課形式,其時間被壓縮在10 min以內(nèi),七八分鐘左右,這種微縮版的無生上課形式,較其他教研形式機動靈活,因能容納多人參加且短平快而受到青睞.時間短了,上課的內(nèi)容就進行了調(diào)整,授課內(nèi)容不再是教材的完整一課時內(nèi)容,而是就一個知識點進行無生上課,如教授一節(jié)中的一個知識點,或就一個習題進行教學.有教師理解成“微課”應該是恰當?shù)?筆者參加了某區(qū)以這種形式組織的一次教師招考活動的命題和面試考核工作.
面試課題:試對“什么是慣性”進行教學(之前的題目曾擬為:“什么是慣性”知識點如何組織教學?這一表述是有問題的,容易被考生理解成說課要求).
評審要點:(1)從牛頓第一定律入手發(fā)現(xiàn)物體具有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稱為慣性.
(2)通過實驗(或例舉事例)說明運動(靜止)的物體具有慣性.
(3)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慣性大小只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
慣性是物理學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初中學生較早接觸到的物理現(xiàn)象,而且這一概念比較抽象晦澀,教師組織教學和學生內(nèi)化理解都是難點.此部分的教學有兩個要點,一是什么是慣性,二是慣性大小與什么有關.選擇這一課題,不光能看出教師能不能較好地突破這些難點,而且也能看出教師對慣性概念本身的理解水平.因而課題具有一定的區(qū)分度,作為選拔性考試的面試課題是非常合適的.
本次面試,筆者傾聽了8位物理教師就這一知識點進行無生上課,現(xiàn)將面試過程中的一些感受整理如下.
重現(xiàn)象輕理論,是幾位教師在這節(jié)面試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本知識的引入,8位教師有6位都是通過坐公交車的體驗來告訴學生什么是慣性現(xiàn)象,這樣的引入,從生活走向物理,從趣味性到知識點的植入,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為什么物體會具有慣性呢,這6位教師卻都繞開了.沒有理論支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知識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不利于學習者對知識的內(nèi)化,更無法做到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這樣的教學組織與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馳.
從知識生成的角度說,人們對于慣性的認識有賴于牛頓第一定律(又稱為慣性定律),慣性概念是建立在牛頓第一定律基礎上,從牛頓第一定律這一規(guī)律中看出,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即運動狀態(tài)保持不變)時是不需要外力的.不需要外力即可以做到的,應該屬于物體本身的自發(fā)行為,即本身具有的性質(zhì).所以,每個物體都有這種性質(zhì),它是一種惰性,是希望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zhì)(直到有外力來改變這種運動狀態(tài)為止).我們將這種惰性命名為“慣性”.
由慣性定律建立了慣性概念,在此基礎上,再從理論回到具體的現(xiàn)象,通過演示實驗或例舉生活實例來認識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慣性是怎么回事.這樣處理教材,讓慣性概念“落地生根”,讓慣性知識變得鮮活立體起來,加深了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實驗或舉例的過程中,要就靜止物體和運動的物體都具有慣性分別舉例,讓學生對慣性現(xiàn)象建立全面的認識,知道不光運動的物體有慣性,而且靜止的物體也有慣性,所謂“靜者恒靜、動者恒動”.
調(diào)整之后,在慣性現(xiàn)象的教學中,體現(xiàn)了理性思維和實驗現(xiàn)象相結(jié)合的研究思想,這恰恰是人類發(fā)現(xiàn)自然、深化認識的常用手段.知識和思想并舉,方法和能力并進,是落實新課程目標,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任務.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雖然我們知道了牛頓第一定律,并從中發(fā)現(xiàn)物體具有慣性,但是為什么物體會有慣性,至今仍是一個無法解釋的事實,被稱作現(xiàn)今“科學界10個未解之謎”.這恰恰是科學發(fā)展的魅力所在.
“慣性大小”如何教學?有兩個問題不容回避:一是慣性的大小為什么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二是慣性的大小為什么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慣性大小為什么與速度無關,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歸謬法輕松解決,假設有關,即物體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速度越小慣性越小,那靜止的物體就沒有慣性了,而事實上靜止的物體同樣具有慣性,由此可見慣性大小與物體的速度大小是無關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難點迎刃而解,學生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還接受了方法論和物理思想的熏陶,這樣的學習過程讓物理課堂生機盎然,充滿了趣味和哲理.
為什么慣性大小與物體的質(zhì)量有關?如何能讓學生心悅誠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識呢?幾位教師的教法大體是,用大貨車與小轎車在剎車時停下所需要的時間不同,來說明質(zhì)量大的物體慣性大.這里慣性表現(xiàn)為外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難易程度,所以這樣的例子是有道理的,但似乎又不嚴謹,因為大貨車和小轎車在剎車時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不同的.
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所學的知識必須要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分析、應用,才能被深化和理解,才能將新知識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識網(wǎng)絡體系中去,與既有的觀念和認識融為一體.在慣性知識點的教學中,幾位教師都設置了例題教學,下面是不同的教師選擇的一些例題.
【例1】如圖1所示,油罐車剎車時,氣泡向哪個方向運動?
圖1 例1題圖
【例2】人踩到西瓜皮為什么向后倒,跘到石頭為什么向前倒?
【例3】如圖2所示,A是用繩拴在車廂底部的氫氣球,B是用繩掛在車廂頂部的金屬球,開始時它們和車廂一起向右做勻速直線運動,若突然剎車使車廂做勻減速運動,則下列圖中能正確表示剎車期間車內(nèi)情況的是( )
圖2 例3題圖
在關于慣性知識的習題教學中,這幾位教師選擇的例題難度過大,雖然題目很好,甚至是非常經(jīng)典,但是作為新課教學階段的例題如果難度偏大,很顯然脫離了學生的學習水平,違背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于新課教學無益,還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飯要一口一口地吃,學習知識要一步一步地拾級而上,教學切忌貪多求全,須知最好的未必就是最合適的,新課教學中的例題尤其如此.
正確理解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基礎,概念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概念教學,不僅讓學生明白物理道理,深化對物理知識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感悟到學科方法,培養(yǎng)學科思維,鑄就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能從容應對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要求,這才是物理教學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