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榮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道口鋪街道辦事處聯(lián)校高馬小學,山東 聊城 252033)
學生作為成長中的群體,他們有著極強的可塑性,但往往由于年紀偏小,經(jīng)常會遇到自己難以獨立解決的難題。這些難題,可能是升學帶來的焦慮和壓力,也可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如果未能得到適當?shù)呐徘?,心理健康就會受到影響,這時候,與學生相處時間最長的班主任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發(fā)展學生心理素質(zhì),培養(yǎng)適應現(xiàn)代社會需要的健康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1]。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個人的成長發(fā)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價值和影響力,它涉及到人際交往、意志力、青春期的困惑等各方面,全方位覆蓋學生成長的細節(jié)。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從而建立健全的人格,促進個人的良好發(fā)展,甚至影響成年后的思維方式和處事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從心理建設層面影響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會促使學生產(chǎn)生積極的學習心理和學習情緒,而心理情感總是相互影響的,生活中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也會延伸到學習層面,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
作為集體的一份子,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綜合起來也會影響到班級班風的建設,落實到個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同一間教室里會相互波及。如果是擁有健康心理的學生占大多數(shù),那么他們會感染到剩下的心理需要幫助的學生,從而帶動良好的班風建設。
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和引領者,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是起主導作用,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者的身份,有助于展開系統(tǒng)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徹底落實到每一位學生身上。
由于跟學生接觸時間最長,班主任可以有效地關注每位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生階段的孩子普遍比較敏感,情感容易受波動,動態(tài)的心理變化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狀態(tài)的教師才能及時發(fā)現(xiàn),而班主任很好地扮演著“關注者”的角色。當學生發(fā)生心理健康問題時,只有班主任能夠及時做出反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由于班主任帶班的穩(wěn)定性,他們也可以視為學生成長的“陪伴者”,一般班主任帶一個班級的時間,少則一年,多則三年、六年,他們參與了學生成長道路上極為關鍵的幾年,在這個階段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再適合不過的。
班主任一般同時兼任班級某個學科的任課老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班主任可以有意識地在授課內(nèi)容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部分,與課業(yè)內(nèi)容相結合,引導學生梳理自己的心理情緒,正確看待心理健康問題。主題班會是集中學生集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機會,班主任應利用好班會課時間,策劃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以游戲互動、小組討論等形式,科普心理健康知識。也可以通過案例的分享,引導學生認識心理問題,分析性格缺陷對自身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危害,實現(xiàn)深層次的自我認識[2]。
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一個正直、真誠的班主任,更容易獲得學生的信賴,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也會更加順暢。班主任作為學生教育的直接負責人更應該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者[3],班主任要端正個人的處事風格,審視自我的情緒,善于發(fā)現(xiàn)并解決自我的心理健康問題,以飽滿健康的情緒面對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僅只停留在知識的科普,還應與實踐相結合,研究表明,實踐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積極正向的情感,例如組織集體的戶外考察、植樹活動等。通過集體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相互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加強同學之間的友好相處。集體的戶外活動有利于良好班風的形成,促進團結友愛的班級風貌建設,進而促使學生健康建立的形成。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成長道路上必不可少的良藥,有效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面的心理情緒,健全獨立的人格,正確認識自我。班主任作為與學生接觸最頻繁的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班主任應該加深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日常中,及時引導學生調(diào)整生活、學習中出現(xiàn)的負面心理情緒,幫助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