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蔚
摘 要:本文通過對課本教學與學生主體閱讀現(xiàn)狀進行思考,從而指出現(xiàn)下的功利化教學導致了學生的快餐式課本,再由于快餐式課本的出現(xiàn)導致主題閱讀的丟失,從而來對學生進行主體性思考進行呼喚,從而做到真正實現(xiàn)初中語文主體性閱讀。
關鍵詞:主體性閱讀;小學語文;教改
在《語文課程標準解讀》這一章程中有一篇文本對語文主體性閱讀做出了注釋和要求:“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而這種是存在于多個主體間的對話模式,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致力于為學生的單體閱讀,開展對話營造一個優(yōu)良、友好的語言環(huán)境。文章的主要涵義也應該是由“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fā)現(xiàn)、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學會閱讀。從這層意思說,我們的語文課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讀本”。
新的“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創(chuàng)造一種從“教讀課文”到“自讀課文”再到“課外閱讀”的“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這樣設計,不僅更好地貫徹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倡議,而且對主體性閱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強調由教師引導到學生自主閱讀的轉變,進一步強化閱讀方法,沉淀為自主閱讀的閱讀能力的養(yǎng)成。
然而目前的課本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閱讀依然面對著怎樣的境況呢?
一、 課本教學與學生主體性閱讀的現(xiàn)狀
(一) 功利化的教學觀念造就了快餐式的課本教學
隨著中考語文閱讀改革步伐的加大,老師們高呼著“擴大閱讀量,強化理解分析能力”的口號,課本教學倉促收場,盡情廝殺于“課外閱讀訓練”之中。卻不曾想沒有課內知識的掌握而搬來大量習題,試圖通過陷學生于題海之中獲取最后的成功,這是與課程改革“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初衷背道而馳的。中考語文改革的目的是促使學生活學活用,將課本知識遷移到課外閱讀。這也正體現(xiàn)了葉圣陶先生的教學理念: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課本教學即是達到課外閱讀訓練不需教的基礎、抓手。然而功利化的教學觀念完全淡化和漠視了課本的價值功效,于是唯有快餐式教學“最適合”應用于被老師稱之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課本教學中。
(二) 快餐式的課本教學剝奪了學生主體性閱讀的資格
功利化的教學觀念將大量教學時間挪移至課外閱讀訓練中,于是“高效”利用課本謙卑地分享到的少得可憐的有效教學時間的最佳教學方式莫過于:教師靜態(tài)的理性分析,甚至是支離破碎的機械分解,在學生對文本尚無感知,一頭霧水的情況下已塵埃落定的快餐式教學。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模式下,而不是主動地去接受老師教授的知識結論,甚至于是被灌輸一些看起來是正確的,是真理的結論或是一地雞毛式的碎片化知識,完全被剝奪了主體性閱讀的資格,至于對文本生動的體驗,個性化的感悟更無從說起。
(三) 以技能訓練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扭曲了學生的主體性閱讀
葉老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在教育中有言:“現(xiàn)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討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學生吟誦的功夫太少,多數(shù)學生只是看看而已。這又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倍F(xiàn)在,恐怕比葉老曾經指出來的情況還要嚴重許多吧。即使是在一些觀摩課上也常能見到教師就文章的中心思想、布局結構、寫作手法等拋出了諸多問題,而學生也確實熱情地給出了豐富多彩的各式答案。然而建立在對文本尚無全面、真實、深入解讀基礎上的回答,有多少是有效的呢?最后教師權威性地總結言論又有多少能真正“聲入人心”呢?
二、 課本教學呼喚學生的主體性閱讀
(一) 課程目標強調學生的個性體驗
新課程總目標是從學習主體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出發(fā)而制定的,“充分顧及了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笨偰繕说牡谄邨l明確的強調指出了學生應該“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也就是在課程中,應該做到把每一個處于閱讀中的學生都視為一個獨特的自我,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這樣才能做到目標中所說的在閱讀中“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
(二)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依賴扎實的主體性閱讀
什么是閱讀能力呢?所謂閱讀能力就是指讀者在閱讀時,對于目標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字、符號的認讀已經感知能力,然后依靠大腦邏輯思維的分析、把控、總結,做到由淺入深。無論是個性化的多元解讀,還是達到如錢夢龍先生所說的:找到文本對解讀的限制和解讀自由度之間契合點的質量高度,均需建立在扎實的主體性閱讀的基礎上。正如于漣老師所言:“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不是全靠教師的‘外塑,主要靠學生自己的‘內建?!?/p>
(三) “部編版”語文教材的文本特點呼喚主體性閱讀
“部編本”語文教材特別強調兩個“傳統(tǒng)”,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滲透和有機結合,它融匯在語文所包含的語言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中。唯有通過反復的誦讀、默讀、品讀,以真正的主體性閱讀讓學生將自己的心靈、感情、人生經歷借助想象的翅膀融入作品,才能真正走進作者此時的內心世界,甚至由此激活思維,生成創(chuàng)新的體驗感悟或者反思。也只有這樣的主體性閱讀才真正賦予文本以生命,真正實現(xiàn)學生語言、情感、審美的多方面提升!如果只是教師進行冰冷的純理性“切割”式的分析,招致學生的反感,不斷削弱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編寫的初衷相背離,而對文本本身來說那也是褻瀆!“部編版”語文教材按照“人文主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單元結構,選文強調四個標準: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兼顧時代性。人文精神的邏輯起點便是字、詞、句。語言就是載體,承載著思想、文化、情感。陳鐘梁老師說過:“語文課是美的,它潛伏在語言的深處?!睂W生只有在抓住語言深處的美,作主體性閱讀的過程中,方能吸收美詞佳句的芬芳,感受濃郁的人文氣息,積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養(yǎng),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使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 課本教學中主體性閱讀的最佳表現(xiàn)形式
我們要深刻領會新課標的精神: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其中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的最佳方式莫過于誦讀訓練,而整體感知的最有效途徑則是默讀。
(一) 誦讀,培養(yǎng)良好語感的最佳方式
語感又稱語言直覺,特指人們對言語詞句的理解、使用習慣等的直覺判斷。而漢語詞匯豐富,運用靈活,要使自己對語言的運用不假思考、得心應手,語感起著關鍵的作用,葉老就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笨梢娬b讀的作用與語感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語文標準》還特意對誦讀方法進行了研究和指導,它指出,誦讀相較于簡單的朗讀來說,更有能夠幫助讀者從文章、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從而進一步的對其蘊含的豐富內涵和情感進行理解和轉化,進而達到語文課程的熏陶情操、凈化心靈、潛移默化的目的。
誦讀是反復朗讀的產物,讀久之后自然成誦,尤其在類似于詩歌、文言文、抒情類文本等聲情并茂的作品適合吟誦。而“部編版”語文教材初中古詩文選篇多達一百二十四篇,平均每個年級四十篇左右。而古詩文的體裁則更加多種多樣,風格迥異,從先秦時代的《詩經》到清代的詩詞,從古風、民調、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近現(xiàn)代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梢娬b讀是實現(xiàn)其主體性閱讀的重要手段。
新課標轟轟烈烈地推行已有八年,新的部編版語文教材在今年也將進一步全面推廣。若要真正實現(xiàn)部編本總主編溫儒敏教授的期望:“語文教學應當把閱讀放在首位”,那么學生的“主體性閱讀”就再不能是一句響亮而虛幻的口號,而應是切切實實擲地有聲的行動,是閱讀習慣養(yǎng)成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許松柏.“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的國家意志解讀——以“部編本”初中語文七年級上、下冊為例3.7%(115).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
[2]王本華.守正創(chuàng)新,構建“三位一體”的語文教科書編寫體系——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的主要特色2.6%(79).語文教學通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