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謹業(yè)
摘 要: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結合課本教材,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與水平,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點燃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激情,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這一門課,真正促進學生道德品質以及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重點課程之一,它不僅影響著學生道德與品質的提升,同時對于學生日后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促進性作用。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部分學生不夠重視這門學科。因此,教師能夠結合課本的教材內容,尊重學生認知規(guī)律與水平,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創(chuàng)設出符合學情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真正點燃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激情,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有利于提高學生基本素養(yǎng),是促進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學科之一。相比于其他學科來說,道德與法治教學比較容易被忽視。隨著時代的日益變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必須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yǎng),擁有基本的法律常識等。這些都要求學校繼續(xù)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建設,讓其能夠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規(guī),并且能夠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運用到生活當中去。
一、 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
教師要想讓學生愛上自己的一門學科,首先就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初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步地有了自己個性的思維,他們希望被人理解,被人關愛。教師要能發(fā)現班級當中的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這是讓學生愛上這門學科的前提。
沒有愛的教育是沒有價值和意義的,教育的本身就是愛。尊重是關愛的前提,教師只有首先懂得尊重學生,才能真正地關愛學生。教師要做好學生的表率與榜樣,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巨大的影響。教師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對他們的關愛。要靜下心來與學生進行交流,放下身段,走近學生,了解學生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特別是對于性格比較內向或者家庭比較特殊的學生,教師要更多地給予關注,要能夠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這些學生幫助,還要特別關注后進生。他們因為學習能力較弱,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在班級當中也得不到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尊重。因此,教師要尊重后進生,并讓其他同學也懂得尊重他們。
比如,可以借助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當中增加凝聚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夠體會到自己在班級當中的價值,讓后進生感受到自己是被認可的。學生只有真正地融入班級這個大集體當中,他們才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去。教師既要做學生生活上的知心人,又要做學生學習上的引導者,要用自己的真實行動去努力地改變學生,并且在潛移默化中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最終讓學生能夠熱愛上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
二、 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不斷地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與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始終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探索欲望。教師要懂得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針對學生在教學活動當中提出的一些問題,能夠及時地給予正確的指導。“學貴有疑。”學生只有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善于發(fā)現問題,他們才能夠主動地針對問題進行思考,并能夠進行探索,最終解決問題。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善問、好問的學習習慣。
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不要將教學內容上成簡單的德育說教課。教師單一的說教形式,或者照本宣科的教學形式,是很難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反而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因此,教師要對自身的角色進行轉化,不要讓學生僅僅作為一個傾聽者,而自己只顧著滔滔不絕地講。一節(jié)課下來,自己講得是身心疲憊,學生聽得是昏昏欲睡。教師要將教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能夠真正地為學生解決實際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學內容與形式在情感上要與學生產生共鳴。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辯論賽的形式,從而加強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比如,在教學有關網絡對于現代化生活影響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地進行分組,并且陳述自己的觀點。隨著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日益滲透到我們日常的生活、學習當中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便利。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fā),談一談網絡出現的利弊關系。因為網絡具有雙刃性特征,它的出現既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的變化與便捷,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因此,是一個非常有辯論性的論題。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辯論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闡明自己的觀點,反駁他人觀點時要有具體的例證說明。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能夠激起學生辯論的熱情,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方式與途徑為自己的觀點找到強勁有力的證據。
此外,針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當中相對比較枯燥的法律部分,如果僅僅靠教師單一的講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教師可以利用視頻、圖片,以及結合具體的案例小故事進行講解。不僅可以讓學生覺得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拉近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同時可以喚起學生生活的記憶,讓他們在生活當中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三、 注重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
學生在參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當中能夠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道德習慣是尤為重要的。在初中教學中,教學質量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教師不能因此用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認為一個學生只要成績好,就可以掩蓋其身上存在的不足。相反,一個學生成績不好,就意味著他的身上沒有優(yōu)點,或者其道德較為惡劣。用分數來對學生進行評價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容易讓學生真正信服。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水平與能力,更重要的還要培養(yǎng)學生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樹立學生正確的是非觀。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以及具體的案例,清楚地意識到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特別是在法律教育方面,更要讓學生從小就樹立強烈的法律意識,做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同時在生活當中能夠靈活地運用法律,遇事沉著冷靜,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師落實到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中通過自己的課堂,能夠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提升自身素養(yǎng),更有利于自己未來的成長。
四、 總結
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道德與法治教師能夠善于抓住教材與學生生活當中的切入點,準確地進行定位,繼續(xù)加強對學生法律、道德的教育。讓學生能夠將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能夠將自己學到的相關知識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去,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同時,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當中,還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與水平,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質以及綜合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開洲.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互動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3):131-132.
[2]穆鈺.談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16):53.
[3]鄭士國.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0):52-3.
[4]倪振英.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yǎng)[J].中外交流,2017(25).
[5]蔣德均.如何讓學生青睞道德與法治新課改背景下教學反思[J].科研,2016(9):00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