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結腸炎為腹腔、 盆腔和腹膜后惡性腫瘤患者因放射治療引起的結腸黏膜炎性損傷[1], 主要表現為腹痛、 腹瀉、 里急后重、 便血等[2], 其中出現便血等出血癥狀的稱為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3]。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病情較重, 治療難度較大, 目前臨床尚無明確有效的治療方法。 為此, 筆者鑒于中醫(yī)藥在放射性結腸炎的治療中效果較好, 遂于本研究中將濕潤燒傷膏保留灌腸與自擬澀腸止血湯聯(lián)合應用于1 例宮頸癌放療后并發(fā)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患者的治療, 現報告如下。
患者, 女性, 66 歲, 以“便血1 個月, 加重5 d” 為主訴于2018 年11 月收入院。 患者于入院前1 個月出現便血, 色鮮紅, 無肛門疼痛及腫物脫出, 偶有腹痛不適, 未行特殊處理; 5 d 前便血癥狀加重, 步行及肛門排氣時均有出血, 量較多, 伴頭暈, 為求進一步治療, 遂來本院就診。 患者既往有肝硬化病史20 余年, 腎萎縮病史多年, 脾切除術史18 年, 子宮肌瘤切除術史11 年, 乳腺癌根治術史7 年(術后放化療6 次), 宮頸癌病史1 年(局部放療28 次, 以下腹部照射為主, 其中5 次為后裝治療, 具體放療強度不詳)。 入院檢查: 肛周截石位3、 7、 11 點處贅皮脫出, 直腸指診未觸及明顯異常腫物, 退出指套有鮮紅色血跡; 肛門鏡檢可見直腸腔內殘存鮮紅色血跡, 截石位3、 7、 11點處齒狀線上黏膜稍隆起, 無明顯充血, 未見明顯出血點(圖1); 血常規(guī)、 肝腎功能等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腸鏡檢查示放射性結腸炎(圖2); 舌紅,苔薄黃, 脈弦細。 臨床診斷: 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中醫(yī)辨證屬腸澼病, 即氣虛不攝證)。
患者入院并完善相關檢查后, 在靜脈滴注頭孢替唑鈉抗感染、 泮托拉唑鈉保護胃黏膜、 復方谷氨酰胺注射液營養(yǎng)腸道等基礎治療的同時, 肛腸局部予以濕潤燒傷膏(汕頭市美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20000004) 30 g 保留灌腸(囑患者排空糞便, 將裝有30 g 濕潤燒傷膏的注射器與引流管相連, 并將引流管另外一端涂抹適量石蠟油后插入肛門內10 ~15 cm, 緩慢注入濕潤燒傷膏), 每天1次; 并根據中醫(yī)辨證給予患者澀腸止血湯(黃芪15 g、 當歸15 g、 藕節(jié)炭10 g、 地榆炭10 g、 槐花炭10 g、 側柏葉10 g、 金銀花15 g、 大黃(酒)10 g、 桃仁15 g、 丹皮10 g、 赤芍10 g、 生地黃10 g、 黃連6 g、 炙甘草6 g 水煎后平分為2 份, 早晚各服1 份) 口服。 治療期間囑患者清淡飲食。
治療第3 天, 患者便血癥狀明顯好轉, 排便時未見明顯出血, 無腹痛、 腹脹等不適; 治療第6天, 患者排便時偶有血絲, 遂在澀腸止血湯中加入紅藤15 g、 三七粉10 g、 白芨10 g; 治療第10 天,患者便血癥狀完全消失, 大便色黃、 質軟成形, 病愈出院; 出院后隨訪1 個月, 大便每天1 次, 未見便血, 無腹痛、 腹脹等不適, 肛門鏡復查未見腸腔充血(圖3)。
圖1 入院時肛門鏡檢查顯示, 直腸腔內殘存鮮紅色血跡, 截石位3、 7、 11 點處齒狀線上黏膜稍隆起, 無明顯充血, 未見明顯出血點; 圖2 入院時腸鏡檢查顯示為放射性結腸炎; 圖3 出院后1 個月肛門鏡復查, 未見腸腔充血Fig.1 The anoscopy on admission showed bright red blood remained in rectal cavity, slight elevation of the dentate line mucosa at the lithotomy position 3, 7 and 11 without marked congestion and bleeding spots; Fig.2 The enteroscopy on admission revealed radiation colitis; Fig.3 The anoscopy one month after discharge showed no congestion in the enteric cavity
放射治療是惡性腫瘤常用的治療手段, 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是盆腔、 腹腔及腹膜后惡性腫瘤放射治療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 臨床以黏液樣血便、 大便帶血為主要表現, 嚴重者甚至出現鮮血便,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3-4]。 研究發(fā)現, 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的發(fā)生與腸黏膜屏障受損有關, 其本質是由外在的放射線誘發(fā)、 細胞因子介導的腸道炎癥。 因此, 修復腸黏膜屏障、 降低腸黏膜通透性、抑制腸道炎癥對防治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具有重要意義[5]。
相關研究顯示, 濕潤燒傷膏保留灌腸可使藥膏完全覆蓋于創(chuàng)面, 使創(chuàng)面處于接近生理狀態(tài)的濕性密閉環(huán)境內, 并使?jié)駶櫉齻嘀械挠行С煞殖浞肿饔糜谑軗p腸黏膜, 從而促進腸黏膜的修復[6]; 濕潤燒傷膏中的黃芩、 黃連、 黃柏等中藥成分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 同時, 其含有的亞油酸等成分能夠為細胞的增殖分化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 加速受損腸黏膜的修復[7]。 此外, 中醫(yī)學認為腫瘤患者本就正氣不足, 對于已虛之體再進行放射治療, 必將進一步加重本虛, 以致氣不固血而出現便血等癥狀[8]。 本例患者的中醫(yī)辨證即屬氣虛不攝之下血, 治當以補氣止血為主。 筆者自擬的澀腸止血湯由槐花散、 小薊飲子加減化裁而成, 治以補氣調血、 收澀止血, 方中黃芪可補氣升陽, 增強機體固攝能力; 槐花炭、地榆炭、 藕節(jié)炭、 側柏葉可收斂止血; 黃連、 金銀花可清利濕熱; 當歸可養(yǎng)血和血, 引血歸經; 甘草可和中調藥, 諸藥合用共奏澀腸止血之功。 且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 地榆中的有效成分3, 3', 4-三-O-甲基并沒食子酸可通過降低血清白細胞介素-1β(IL-1β) 水平、 升高白細胞介素-10 (IL-10) 水平、 下調腸組織中核因子-kB (NF-kB) 蛋白活性而起到顯著的止血和抗炎作用[9-11]; 槐花的主要成分槐樹皂苷Ⅰ、 異鼠李素-3-O-蕓香糖苷以及蘆丁、 鞣質均能顯著縮短正常大鼠的出血時間, 而槐花炭比槐花的止血作用更強[12]。 本例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患者在濕潤燒傷膏保留灌腸的同時口服澀腸止血湯, 治療10 d 后, 便血癥狀完全消失, 大便色黃、 質軟成形, 痊愈出院。 可見, 此療法能夠有效治療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 促進炎性創(chuàng)面的愈合。
綜上所述, 出血性放射性結腸炎患者在濕潤燒傷膏保留灌腸修復受損腸黏膜的基礎上, 輔以澀腸止血湯通調全身, 可有效促進炎性創(chuàng)面的愈合, 療效顯著, 值得進行深入臨床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