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舟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北京 100083)
“世界遺產大會觀察報告”項目是2013年在時任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先生的建議下開始的研究項目。由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組織,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清源文化遺產共同參與,項目得到了北京卓眾出版集團旗下《世界遺產》雜志的大力支持,在初迎霞主編、趙慧君主編的主持下連續(xù)在2015(2013、2014觀察報告合集)、2016(2015年觀察報告)、2017(2016年觀察報告)、2018(2017年觀察報告)年以專刊的形式出版發(fā)行。清源文化遺產從2015年開始在每年世界遺產大會期間發(fā)表觀察報告研究團隊的現場評論。在2018年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觀察報告團隊以邊會形式組織了世界遺產發(fā)展趨勢的研討會,系統(tǒng)介紹了觀察報告項目進行5年來,團隊對于世界遺產發(fā)展的分析,并邀請來自世界遺產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和世界遺產領域著名的國際專家對世界遺產面臨的挑戰(zhàn)、未來的發(fā)展進行了研討發(fā)言。這一邊會被參會者評論為本屆世界遺產大會邊會中最有理論深度的邊會。在這5年觀察報告的研究過程中,中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國家文物局、住房與城鄉(xiāng)建設部都給予了各方面的支持,使這一項目得以順利進行。
“世界遺產大會觀察報告”項目設置的初衷,一方面是向國內讀者詳細、深入地介紹世界遺產的國際治理體系、世界遺產公約的運行方法、世界遺產的保護、申報,以及大會上反映出的關于遺產理論和保護實踐發(fā)展的趨勢;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每年在世界遺產大會上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專業(yè)咨詢機構、世界遺產中心和所有參會的各國代表發(fā)布觀察報告的英文版,使世界遺產界能夠更直接地聽到中國專業(yè)機構和專家對世界遺產發(fā)展的意見和觀點。我們注意到觀察報告提出的一些問題,如咨詢機構對一個遺產地評估意見的一致性,委員會決議與咨詢機構推薦意見的一致性問題已經在世界遺產大會中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作為觀察報告項目團隊,我們希望世界遺產界能夠更多和更直接地理解中國對于世界遺產的認識,希望世界遺產的保護能夠更多地融入中國的保護觀念,希望中國能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和基于保護促進的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和影響力的遺產保護行動。作為研究者,對世界遺產的關注可以掌握國際遺產保護發(fā)展的整體趨勢。作為世界范圍內不同的保護觀念、實踐方法的匯聚,世界遺產的保護不僅極具多樣性,有助于認知文化多樣性背景對遺產觀念的影響,更有助于認識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社區(qū)對遺產保護的立場和訴求。對世界遺產的研究也促使我們超越單純保護的立場,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人類生存的物質、精神、文化需求的角度看待遺產保護的問題,在面對世界遺產保護反映的多樣化需求時,能夠更容易地理解不同的立場,更包容地看待不同的觀念。世界遺產大會觀察報告對于研究團隊而言,也是一個能力建設的過程。
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正處在持續(xù)的改革進程當中。世界遺產的保護是人類的共同事業(yè),不應局限在專家和負責世界遺產或相關國際事務官員的狹小范圍內,而應被更廣泛的國際社會所理解和認知。這種愿望不僅體現在2012年慶祝世界遺產公約頒布40周年活動中評選出的世界遺產保護管理最佳實踐項目,特別強調了社區(qū)和民眾對遺產保護管理的參與和貢獻,也體現在近年的世界遺產大會給予了非政府組織(NGO)更多的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從咨詢機構在遺產評估過程中更為開放地與締約國交換意見,以及從世界遺產大會全程直播等方面都能看到這種改革的努力。隨著國內遺產保護界對世界遺產問題關注度不斷提高,對世界遺產保護工作參與熱情不斷高漲,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世界遺產大會,關注各國的申報活動,對世界遺產的問題進行討論。
觀察報告經過5年已基本實現了項目啟動時確定的目標,如何繼續(xù)這一項目,更深入地討論世界遺產反映的全球性遺產保護的問題,是研究團隊進入下一個5年研究周期需要考慮的,需要制定新的目標和工作方法。自2015年以來,研究團隊在世界遺產大會期間通過清源微信平臺發(fā)布的大會重要議題的介紹、分析和評論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谶@種情況,研究團隊決定不再在觀察報告中重復世界遺產大會的一般性回顧與介紹,而是把研究內容集中到針對當屆世界遺產大會提出的重要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專題研究。由于各種原因2018年《世界遺產》雜志???,考慮到觀察報告也轉向更為深入的專題研究,出版發(fā)行工作轉由卓眾出版旗下另一專業(yè)性遺產保護雜志《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進行,世界遺產大會現場的評論與分析繼續(xù)由清源文化遺產微信公眾號做線上推送。這也是世界遺產大會觀察報告項目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2018年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是一屆非常值得深入討論的大會。大會針對一些世界遺產地的保護狀況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什么是理想的保護狀況?歷史城區(qū)等活態(tài)遺產如何處理保護與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哪些發(fā)展影響了遺產價值?如何判斷其影響程度?列入瀕危名錄是否是對遺產地的懲罰?這些問題成為大會討論的熱點。在審查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過程中,多個專業(yè)咨詢機構的意見和世界遺產中心準備的決議草案被委員會推翻。委員會與專業(yè)咨詢機構對同一遺產地的不同,甚至對立的評價也引發(fā)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如何評價這種不同觀念的爭議?這種認知的差異是暫時性的還是結構性的?會對世界遺產的發(fā)展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都是需要深入分析的問題。
2018年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觀察報告由4篇專題研究構成,包括史晨暄博士撰寫的《近五年咨詢機構與委員會對世界遺產申報評估意見的差異及原因》、呂寧博士的《OUV定義中加入保護管理評估對世界遺產申報的影響》、孫燕博士的《世界文化遺產列入瀕危標準的發(fā)展與當前困境》和魏青先生的《從定期報告的更新變化看世界遺產公約的發(fā)展與推行機制》。內容關注:①遺產標準的普適性與不同文化背景下遺產保護的差異性;②“瀕危遺產名錄”作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重要工具的使用問題;③能否有效應對當今世界遺產面臨的挑戰(zhàn),建立起基于文化多樣性的遺產保護共識,或者正是啟動過程中的第三輪定期報告的關鍵。
世界遺產公約喚醒了國際社會對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的自覺性。世界遺產的保護作為一項全球行動,既是保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努力,同時也會受到文化多樣性的影響和制約。從世界遺產公約協(xié)調各國和各遺產地保護管理行動的角度,需要建立一個被締約國普遍接受的準則,這種普遍性準則與各國遺產地的文化多樣性之間的差異性,本質上也是推動世界遺產不斷發(fā)展的內在動因?!秾嵤┦澜邕z產公約操作指南》的不斷修訂也是這種內在動因推動的結果。
在4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委員會與咨詢機構在對遺產價值或遺產地能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理解上產生了巨大的差異,盡管這種差異在以往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也普遍存在,但在42屆大會上,委員會形成了與咨詢機構、世界遺產中心起草的決議草案完全相反的意見,將草案中建議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這種情況在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現象,打破了委員會與咨詢機構長期以來相對平衡的關系。這一事件引發(fā)了人們對于世界遺產發(fā)展方向的關注,對世界遺產經過46年發(fā)展所形成的基本價值框架的討論。
思考這一問題,需要整體地看待世界遺產發(fā)展的過程。世界遺產公約建立的初衷是要保護具有突出的世界性價值(“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強調對遺產物質遺存的嚴格保護是世界遺產公約建立初期的基本原則。在1977年最初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中對于文化遺產真實性的標準強調了遺產在設計、材料、工藝和地點上的真實。主要針對紀念物保護的《威尼斯憲章》成為世界遺產(文化)保護的基本原則。這種方法和原則直到今天仍然對世界遺產中大部分對象具有指導意義和適用性。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更多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使公約具有了更大的普遍性,締約國則呈現出更為復雜的文化和歷史的多樣性,以及它們在發(fā)展階段和遺產保護訴求上的多樣性。面對各成員國的發(fā)展訴求,教科文組織強調通過文化對話來促進和平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強調文化的維度。這種觀點影響了世界遺產的發(fā)展方向,也影響了人們對世界遺產價值的判斷。隨著更多國家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不同的遺產觀念不斷碰撞,原有文化遺產的類型也得到了擴展。1992年“文化景觀”這一新的遺產類型的提出就是這種發(fā)展的反映。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也注意到除遺產的價值標準之外,真實性和完整性作為世界遺產的主要標準同樣需要進行回顧和修訂,以適應人們對于世界遺產認知的發(fā)展。1994年應世界遺產委員會要求進行的關于真實性的討論,對世界遺產的發(fā)展是一個具有標志性的事件,在最終形成的《奈良真實性文件》中強調了遺產的保護作為一種歷史文化行為應當放到相應的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保護與傳承的方式、方法,將真實性的內容從設計、材料、工藝和地點擴展為形式與設計、材料與物質、用途與功能、傳統(tǒng)與技術、地點與背景、精神與情感、其他內在或外在因素。這一變化被認為是一種相對主義觀念的勝利。相對于《威尼斯憲章》,《奈良真實性文件》更具有后現代主義的特征,或許可以將其視為對原有保護體系的一種“解構”。
從教科文組織的角度,由于世界遺產公約受到的廣泛關注,其旗艦項目的作用日益凸顯,人們也就更為自然地將其納入實現聯(lián)合國新千年宣言,以及之后2030議程的重要措施當中。世界遺產公約的作用已不再僅僅是1972年時保護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它在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強調。這種轉變影響著人們對于世界遺產的預期。教科文組織也在不斷強調遺產對于社區(qū)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作用,這種信息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締約國。但在世界遺產本身的體系內,專業(yè)咨詢機構基于自己的專業(yè)立場往往更強調保護的普遍性意義。這反映了專業(yè)咨詢機構與締約國視角和立場的差異。這種差異構成里專業(yè)咨詢機構與締約國之間的相互制約機制,促進世界遺產的平衡發(fā)展。
專業(yè)咨詢機構的立場和觀念的發(fā)展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奈良真實性文件》是專業(yè)咨詢機構及各國專家應世界遺產委員會的決議,進行廣泛討論后形成的文件,但其內容真正出現在操作指南中卻是10年以后。2005版的操作指南才將《奈良真實性文件》的主要內容作為新的關于真實性評價標準。這本身就反映了新觀念與傳統(tǒng)觀念之間的矛盾與分歧。2014年,《奈良真實性文件》通過20周年時,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及相關專家再次在奈良討論通過了《奈良+20》的文件,探討當代遺產保護的發(fā)展。專業(yè)咨詢機構由專家個人構成,個人對于遺產的理解和思考,也影響了專業(yè)咨詢機構對遺產保護原則的表述。從42屆世界遺產大會的相關討論中,不難看出對專業(yè)咨詢機構而言,如何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存在差異的保護理念,用更為寬容的態(tài)度面對各締約國的保護實踐也是專業(yè)咨詢機構無法回避的挑戰(zhàn)和必須進行的能力建設。隨著世界遺產和各締約國遺產保護的發(fā)展,專業(yè)咨詢機構的作用已經從教育者、裁判員的角色向上游程序服務的提供者、各締約國遺產保護實踐的支持者轉變。如何適應這種轉變也是專業(yè)咨詢機構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氐健赌瘟颊鎸嵭晕募?,25年前在《奈良真實性文件》附件中,赫伯.斯多夫先生建議的各國應當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建立自己的文化遺產保護原則和方法,仍然是一項調整今天遺產保護原則與標準的基本工作,是各締約國和地區(qū)能力建設的基本方面也是專業(yè)咨詢機構應當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方面。
在討論世界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時,除遺產所符合的操作指南中規(guī)定的價值標準,及真實性和完整性之外,還應具有良好的保護狀況。在專業(yè)咨詢機構評估遺產地是否具備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條件時,保護狀況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它也是專家對遺產地進行現場考察活動的主要內容。在近年的世界遺產大會上,一些締約國的代表認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對于遺產地的保護是一個重要的起點,不應過于糾結遺產地原有的保護狀況。這種觀點導致了在世界遺產大會上一些被咨詢機構認為保護狀況不好或有待改善的遺產地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從這些遺產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后對它們保護狀況的報告看,部分遺產地有明顯改善,多數遺產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前后保護狀況的變化并不明顯。顯然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促使締約國改善申報的遺產地的保護狀況依然是一個可以采用的措施。
世界遺產是一個基于實踐的保護體系,許多基本觀念并非源于完善的理論體系,而是源于實踐的推動和促進。這使得作為基本文件的《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不斷被修訂,也使專業(yè)咨詢機構的專家、締約國的代表、世界遺產中心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完善世界遺產體系建設的探索。對保護狀況與突出普遍價值的關系,同樣也處在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當中,如何更有力地維護世界遺產的可信性,提高遺產地的保護水平是一個基本目標。
《瀕危名錄》是世界遺產公約規(guī)定的一項對世界遺產進行保護的重要措施。從公約的表述看,建立瀕危名錄是針對那些面臨多種威脅,如蛻變加劇、大規(guī)模公共或私人工程、城市或旅游業(yè)迅速發(fā)展計劃造成的重大變化、隨意擯棄、武裝沖突的爆發(fā)或威脅、災害和災變、嚴重火災、地震、山崩、火山爆發(fā)或威脅、水位變動、洪水和海嘯等災害的遺產地,促進國際社會給予遺產地關注和支持,促進和幫助遺產地進行有效保護。但這一名單在很多情況下被部分締約國視為一種對締約國政府的懲罰性措施,拒絕把自己的遺產地列入瀕危名錄。不可否認,對于由于大規(guī)模公共或私人工程、城市或旅游業(yè)迅速發(fā)展、隨意擯棄等人為行為而造成的威脅,將這些遺產列入瀕危名錄無疑是對造成威脅的行為的批評。世界遺產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國際社會擁有保護這些遺產的責任,如何通過一個更清晰和相對客觀的程序評價遺產受到威脅或損害的程度,及時對確實瀕危的遺產進行搶救是一個近年實踐中不斷面對的問題,需要從規(guī)則的制定、締約國的責任等多個方面不斷完善。
定期報告是世界遺產保護的另一個重要的措施。第一輪定期報告在實踐上強調和突出對遺產保護狀況的回顧。第二輪定期報告不僅關注遺產的保護狀況,同時關注對遺產價值的再認識,特別是對一些較早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操作指南在此之后對遺產標準的表述進行了調整,或者由于早期對申報文件的要求較簡單,許多今天需要清晰表達的內容在當時申報的過程中并未要求。第二輪定期報告通過回顧性聲明,重新對遺產的價值進行了闡述,促進了各締約國和遺產地對遺產價值的認知。即將開始的第三輪定期報告如何進一步推動世界遺產全球戰(zhàn)略的實施,或者基于世界遺產保護的全球實踐,對全球戰(zhàn)略進行調整、完善、豐富,都是非常值得期待的方面。
世界遺產是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遺產對象的保護,今天人們把這些遺產視為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資源,對這些遺產的保護也就成為對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條件的保護。除了遺產資源以外,可持續(xù)發(fā)展更需要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作為有廣泛代表性的國際公約,世界遺產公約和世界遺產委員會一樣,具有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締約國之間的對話和文化交流,促進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尊重,建設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重要功能?;谶@樣一個關乎人類未來命運的宏大目標,人們應當更容易理解和認識,并以寬容的態(tài)度看待許多世界遺產事務中出現的暫時性問題。實際上,從對話和交流的角度來說,世界遺產委員會鼓勵跨國申報世界遺產的行動,鼓勵各締約國之間廣泛的合作,鼓勵通過上游程序和提供相關培訓及服務促進專業(yè)咨詢機構與締約國之間的合作、交流。這些工作本身就與世界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具有同樣地位,甚至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是基于世界各地區(qū)、各締約國的保護實踐,其實踐本身的復雜性導致了它在理論框架上的不完整性,但這種不完整性使其具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例如在重要紀念物保護的基礎上,增加活態(tài)遺產保護的新觀念;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上,增加自然的要素,出現文化景觀的新類型,這些變化一方面促進了物質與非物質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的融合,另一方面促進了遺產觀念整體的成長。關于這些問題的討論都將在42屆世界遺產大會觀察報告的專題研究中有所呈現。
感謝關注第42屆世界遺產大會觀察報告,期待更多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