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永清
江南一帶潮濕多雨,尤其到了梅雨季節(jié),那雨是一場接一場,時而細雨霏霏,時而暴雨傾盆。這時的空氣總是濕漉漉的,用手一擰,仿佛能擰出水來。家具表面水汽一片,有時掛滿大大小小的水珠,水珠不停地往下滾落。至于書櫥、衣柜、化妝臺的鏡片,更是霧汽一片,孩子們可用手指在上面寫字、畫畫,很好玩,也很過癮。若是平房或是樓下的地面,到處都泛潮,甚者還能汪出水來。那墻根經(jīng)年累月地受潮,吐出一片片、一道道白色鹽堿霜。水汽無孔不入,它能鉆到箱柜之中,使衣物受潮發(fā)霉。
梅雨一般要持續(xù)一個月左右。梅雨一過,節(jié)令就到了大伏。這段時間,陽光最熱,氣溫也最高。此時家家戶戶翻箱倒柜,忙于曬伏。人們在門前、院里的空地,橫的拉起繩子,豎的架起竹竿,有的甚至連門板都卸下來,將竹床搬出來,把衣物一股腦兒全都拿出來晾曬。
曬伏是江南人家盛夏的一幅生活畫卷,這時的空中飄蕩著一股淡淡的樟腦氣味,這氣味勾起人們久遠的、發(fā)黃、發(fā)霉的回憶。曬伏也是亮家底,貧富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來。富有的人家,毛的皮的、長的短的、綢的緞的、各式衣物花花綠綠曬成一片。這些衣物有的人家是好幾代人的積累和傳承。有些人家怕露富,晾曬時用一些薄紗薄布遮蓋著。
曬伏一般都是女人的事,要從早忙到晚。她們戴頂草帽或是頂塊潮濕的毛巾,用濕毛巾隨時擦擦滿頭滿面的汗水。往往把衣物掛好晾好已是汗?jié)褚律?。這時,她們要坐在蔭涼的樹下或是墻角歇涼,順帶看守衣物,以防梁上君子順手牽羊。曬伏要一發(fā)發(fā)地曬,一撥撥地翻動,要使所有的衣物曬勻曬干。曬伏還有個好處,平時找不到的什物,這時全都展現(xiàn)出來了。
曬伏大概盛于魏晉時期。《世說新語》記載了南阮北阮的一件趣事。阮氏分別居住路的南北端,南阮貧,北阮富。七月七日這天,北阮盛曬衣物,都是綾羅綢緞,鮮亮無比。南阮別無他物,阮仲容則以竹竿高掛大布犢鼻禈(一說是短褲、一說是圍裙)于院中晾曬。人們奇怪不解,阮答曰:未能免俗,姑且如此。阮仲容是阮籍的侄子,亦是竹林七賢之一。
說到曬伏,古人還有人曬腹的佚事。所謂曬腹,就是曬曬肚里的書,曬曬肚里的學(xué)問。據(jù)《世說新語》記載,七月七日,人們忙于曬衣曬被,郝?。|晉名士)則坦腹睡于日下,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如今基本上已沒人再曬伏了。一是人們居住空間多寬大通風(fēng),沒有什么潮氣。二是人們穿戴講究時新時樣,往往衣服還未穿舊就已經(jīng)被淘汰了。只有居住在老城區(qū)的人家還守著這曬伏的傳統(tǒng)。習(xí)俗留下過去生活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