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靈芝
溫州市甌海區(qū)人民檢察院,浙江 溫州 325000
連帶責任是一種加重責任,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連帶責任是依法律規(guī)定或者約定,存在法律上的牽連關系的多數責任主體中的任意一人或多人對權利人負全部給付;若連帶責任人超出其責任份額承擔責任,則有權向未承擔責任的責任人追償。①連帶責任的類型繁多,產生基礎極其復雜,且劃分標準不統(tǒng)一,而連帶責任保證行為需承擔的責任而產生的連帶(責任)保證責任也屬連帶責任的一種,其類型應歸為連帶意思下的連帶責任。
2012年10月X日,案外人W市曉金針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曉金針織公司)與M商業(yè)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M商業(yè)銀行)簽訂《中小企業(yè)金融服務合同》,約定M商業(yè)銀行向曉金針織公司授信1500萬元。同日,孫X敏與該銀行簽訂《最高額保證合同》,約定孫X敏為前述《中小企業(yè)金融服務合同》項下債務提供最高額保證,擔保最高債權金額為1500萬元,被擔保的主債務發(fā)生期間為2012年10月X日至2013年10月X日,保證方式為連帶責任保證,保證期間為債務履行期限屆滿后兩年。此外雙方約定“任一保證人的違約行為都將被視為全體保證人的違約行為,并且,各個保證人之間互為代理人,任一保證人的同意、接受或知悉都將被視為全體保證人的同意、接受和知悉”。2013年10月X日,曉金針織公司向M商業(yè)銀行提交《提款/支付申請書》,提取借款500萬元,并出具一份單位借款憑證,借款期限自2013年10月X日至2014年4月X日,年利率為6.72%。M商業(yè)銀行按約放款,至借款到期日,曉金針織公司未按約償還借款本息,尚欠M商業(yè)銀行借款本金500萬元及利息。
2014年5月X日,M商業(yè)銀行向W市某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曉金針織公司及朱XX、瞿XX、林XX等為被告,未起訴孫X敏。同年11月X日,W市某區(qū)法院經審理后認定了上述事實,并作出民事判決,該判決主文第一項大意為曉金針織公司應償還M商業(yè)銀行借款本金500萬元及利息。
2017年5月X日,M商業(yè)銀行向W市某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以孫X敏為被告,請求判令:孫X敏對前述民事判決書第一判項的履行承擔連帶清償責任。W市某區(qū)人民法院于2017年9月X日開庭審理此案,并作出民事判決孫X敏在1500萬元最高限額內對前述民事判決書第一判項的履行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該判決生效后,孫X敏不服該生效判決向W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W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駁回孫X敏的再審申請的民事裁定。2019年1月X日,孫X敏向W市某區(qū)檢察院申請檢察監(jiān)督。
經對上述案例的研判后認為該案存在以下問題:
1.案例中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期間經過與否,是否屬于法院必然審查內容;
2.案例中關于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期間,人民法院能否適用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規(guī)定。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以下簡稱《擔保法》)第二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擔保法解釋》)第三十一條規(guī)定,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有著本質上的區(qū)別,該規(guī)定的立法本旨在于敦促債權人盡快行使權利,平衡各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債權人未在保證期間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需承擔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的后果,其實體權利因此被消滅,而訴訟時效是一種請求權行使的期限,訴訟時效經過后消滅的僅是勝訴權,由于保證期間是否經過關系到保證債務人實體權利義務的變更,屬于案件的基本事實,如人民法院未對保證期間進行審查徑行判決,實際上是對保證人實體權利的剝奪。從民事檢察監(jiān)督視角看,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無論保證人是否進行抗辯,均應主動審查保證期間是否已經過的事實,而不能以保證人是否提起相應抗辯為依據,無端剝奪他人的實體權利,因此人民法院在該案審理過程中法律適用存在錯誤。
1.從連帶責任保證與一般保證的區(qū)別分析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以下簡稱《訴訟時效規(guī)定》)第十七第二款規(guī)定“對于連帶債務人中的一人發(fā)生訴訟時效中斷效力的事由,應當認定對其他連帶債務人也發(fā)生訴訟時效中斷的效力?!笨梢缘贸鲞B帶責任保證的保證期間不適用《訴訟時效規(guī)定》訴訟時效中斷規(guī)定的結論。另因連帶責任保證引起的連帶責任在性質及效力層次上與一般連帶債務有質的區(qū)別,連帶責任保證之債具有獨立性,在訴訟時效的起算、中斷均與一般連帶之債不同,《訴訟時效規(guī)定》規(guī)定的連帶債務為一般連帶之債,而不包括連帶責任保證之債,參加起草《訴訟時效規(guī)定》的法官對此也特別予以指出②,因此《訴訟時效規(guī)定》第十七條并不適用于連帶責任保證之債。案例中M商業(yè)銀行在保證期間內起訴另兩位保證人的事實,因孫國敏承擔的是連帶責任保證之責任,因此該起訴事實不影響對孫X敏保證期間的計算,孫X敏作為連帶責任保證人保證期間是2013年10月X日至2015年10月X日,M商業(yè)銀行直至2017年5月X日,才向W市某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孫X敏承擔連帶保證責任,顯然保證期間已經過,M商業(yè)銀行無法享有保證利益。從民事檢察監(jiān)督視角看,基于以上分析人民法院不能將訴訟時效中斷的法律規(guī)定適用于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期間,人民法院若如此適用,則法律適用上明顯存在錯誤。
2.從公平原則的角度分析
結合大量的司法案例,絕大部分保證人愿意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的前提是,與主債務人存在親屬或朋友關系,或者其他利益關系,從中取得的利益是很有限的。由于連帶責任保證人只是主債務的擔保人,因此對于主債務是否履行關注程度遠低于主債務人,其主動去清償的意愿幾乎沒有,如適用《訴訟時效規(guī)定》第十七條,則保證債務的訴訟時效肯定已經起算,在至少兩年或者以上的一定期間內,債權人僅要求主債務人承擔清償責任,卻未向連帶責任保證人主張的情形下,連帶責任保證人在這期間內得時刻關注債務履行情況,由于其與主債務人信息的天然不對稱,連帶責任保證人不可能像主債務人一樣了解案件具體情況,導致其在相當長的一段期間內只能背負被起訴及被民事執(zhí)行的憂慮,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必然使得連帶責任保證人的保證成本大增。從民事檢察監(jiān)督視角看,《訴訟時效規(guī)定》第十七條適用于連帶責任保證,債權人則可長時間拖延向連帶責任保證人主張權利,連帶責任保證人會一直處于承擔連帶責任保證之責任的無限惶恐之中,這顯然對連帶責任保證人極其不公平,因此基于公平原則該規(guī)定不適用于連帶責任保證。
[ 注 釋 ]
①彭熙海,著.民事連帶責任司法裁判研究.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23.
②宋曉明,劉竹梅,張雪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的理解與適用.法律適用,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