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池興 福建省南平市第二醫(yī)院影像科 (福建 南平 354200)
內容提要: 目的:關于256排螺旋CT在胃癌診斷方面和術前TNM分期方面的效果探究。方法:本文立項時間選擇2017年8月~2018年12月,將在此期間來本院接受治療并經過手術病理診斷確診為胃癌的60例患者作為調查對象,對所有調查對象在進行確診以前均選擇采用256排螺旋CT進行胃癌的診斷,分析256排螺旋CT在胃癌診斷和術前TNM分期當中應用的價值。結果:從胃癌T分期角度而言,256排螺旋CT診斷的準確率為93.33%(56/60),其中2例患者在T1分期方面出現誤診,2例在T2分期方面出現誤診,在其他的T分期方面未出現明顯的誤診和統(tǒng)計學差異,與臨床病理診斷相比,P>0.05;從胃癌N分期角度而言,256排螺旋CT診斷的準確率為95.00%(57/60),在對各個時期的淋巴結轉移上除了對N0期存在3例誤診以外,其他方面無差異,P>0.05。結論:通過256排螺旋CT應用在胃癌診斷和術前TNM分期當中能夠提升對胃癌的診斷價值,可以對于臨床的治療工作提供可行的參考依據。
近些年來,因為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不斷改善,我國胃癌發(fā)生率也在逐年提高,因為胃癌而死亡的病例在逐年的提升,所以也提示我們應該提升對于胃癌的重視。很多胃癌患者在發(fā)現的時候都已經到了中晚期,患者失去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期,為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對胃癌患者進行及早的診斷,并提升對胃癌分期的評價[1]。所以本文針對于此主要選擇多層螺旋CT對胃癌進行診斷,并分析256排螺旋CT對患者術前的TNM分期的應用效果,同時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性總結。
本文所選擇的調查對象均來自2017年8月~2018年12月來本院進行治療的通過手術病理證實為胃癌的60位患者,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的年齡38~74歲,平均(58.4±12.4)歲。所有調查對象均存在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手術前對患者進行胃鏡活檢,同時對患者進行上消化道鋇餐透視等相關檢查,患者被確診為胃癌。本文所有調查對象排除對多層螺旋CT檢查的禁忌癥,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對所有調查對象在手術前均進行多層螺旋CT的檢查,以便于對影像學分期進行明確。所有調查對象選擇胃癌根治手術進行治療,并且患者取得了術后病理分期。對所有調查對象應講明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調查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
在進行檢驗的過程中本文的所有患者均選擇采用256排螺旋CT進行診斷,要叮囑患者在進行檢驗之前,空腹時間超過12h,檢查之前給予患者肌注654-2(山莨菪堿)10mg,待患者出現口渴癥狀時立即飲用溫開水大約1000mL,以便于使患者胃部得到充分的充盈,這樣能夠使得患者檢驗以后獲取更加清晰的影像學資料,可以避免重復檢查情況出現。本文應用螺旋CT掃描采用飛利浦的256iCT機進行干預,首先對患者進行平掃,將增強掃描的時間設置主要分為對動脈期、門脈期和延遲期的檢驗,造影劑選擇非離子型優(yōu)維顯,300mL,以1.5mL/kg的速度對患者進行注射,維持速度為2.8~3.0mL/s。最終將所得的所有數據均上傳到工作站進行處理和分析。
評價本文通過256排螺旋CT對胃癌進行診斷的T分期、N分期、M分期的符合率,研究TNM分期的總符合率并進行比較。
啟動統(tǒng)計學軟件IBM SPSS25.0對本文的所有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調查,將文中的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導入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檢驗,采用P<0.05表示數據之間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從胃癌T分期角度而言,256排螺旋CT診斷的準確率為93.33%(56/60),其中2例患者在T1分期方面出現誤診,2例在T2分期方面出現誤診,在其他的T分期方面未出現明顯的誤診和統(tǒng)計學差異,與臨床病理診斷相比,P>0.05;從胃癌N分期角度而言,256排螺旋CT診斷的準確率為95.00%(57/60),在對各個時期的淋巴結轉移上除了對N0期存在3例誤診以外,其他方面無差異,P>0.05;從M分期角度而言,本文術后病理提示2例患者出現遠處轉移,分別為網膜轉移和橫結腸轉移各1例,但256排螺旋CT影像未發(fā)現2例轉移病例,同時存在誤診1例,M分期診斷有效率為95.00%(57/60),P>0.05;從胃癌的TNM分期角度來說,256排螺旋CT對胃癌的術前TNM分期判斷的準確率為83.33%(50/60),和臨床病理診斷相比,P>0.05,無差異,具有較高的符合性。詳細情況請參見表1所列結果。
表1. 256排螺旋CT和病理檢驗的符合率比較
為患者選擇256排螺旋CT進行胃癌診斷,對患者進行CT掃描的時候先對患者進行平掃,完成平掃以后為患者進行增強掃描。增強掃描的過程中,可以將患者分為三個期的動脈期、實質期和平衡期,實現分別在注射對比劑的30s以后、60s以后和120s以后進行檢驗,對于這三個時間段患者,胃壁的不同影像改變狀況進行觀察,以便于獲得腫瘤未必侵犯層次的確切資料,從而對患者實現T分期的判斷[2]。
而當患者未進行充分擴張時,胃壁厚度為5mm以下,通常會表現出三個不同的密度結構,可以觀察到患者的內層存在明顯增強,中間存在低密度,外層表現為稍微增強的狀態(tài)。分別對相關的胃壁粘膜層、粘膜肌層、胃壁黏膜下層、胃壁固有肌層和外壁漿膜層進行相關檢驗。對其厚度進行忽略,只關注胃壁是否存在強化,并是否存在有偏心性增厚狀況,能夠實現對分析的敏感性降低的診斷。
現如今還沒有對CT診斷判斷淋巴結是否存在轉移的統(tǒng)一標準,在手術過程當中尋找淋巴結的形態(tài)有些較小,因此術中判斷可能非轉移狀況,但手術以后病理結果卻給了相反的驗證,有一些較大形態(tài)的淋巴結有可能是炎性反應造成,但也容易誤判為轉移,因此進行CT診斷,不能只關注淋巴結的大小。
采用CT對胃癌進行M分期的判斷,CT已經成為對患者是否存在有肝臟、肺部和腹膜等相關部位轉移的常用診斷手段,而且診斷的效率也得到公認。對于胃癌網膜轉移早期的患者,患者存在有大網膜上的小結節(jié)灶,因為直徑較小等相關情況導致常規(guī)診斷不能準確地發(fā)現,但因為轉移灶的不斷增長,容易導致和周圍的轉移灶出現融合,所以使患者表現出放射性增粗的腸系膜根部表現。通過CT診斷能夠有效發(fā)現晚期胃癌,特別是對于發(fā)生遠處轉移的組織器官影像學的改變,能夠體現出更加高的準確性,因此得到臨床的驗證和認可。
綜上所述,通過256排螺旋CT應用在胃癌診斷和術前TNM分期當中能夠提升對胃癌的診斷價值,可以對于臨床的治療工作提供可行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