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思敬
上司不會喜歡“干不動活兒”的員工。懶散向來被視為一種不良品質(zhì),尤其是在職場中。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在精力充沛的時候,往往做事很積極。而當一個人出現(xiàn)生病、疲勞、不開心等情況時,就會產(chǎn)生懶惰或者拖延癥的現(xiàn)象,這些都是職業(yè)生涯的大忌。
職場中有一些人懶散慣了,無論是對于個人的職場進階,還是對于自己的身體健康,均有較大的負面效應(yīng)。而那些與懶惰絕緣的勤奮之人,往往都具備理性、健康,以及有長遠目標的特性。產(chǎn)生職場懶散的根源在哪里?又有哪些途徑可以自我根治懶散?
雖然我們的理性知道學習、工作等事務(wù)的長遠好處,但是我們的感性總是顧及眼前的利益,例如舒適、貪玩等。人們生來就不喜歡那些重復的,以及缺乏創(chuàng)造性、成就感和回報的事情。這就是很多人對待學習和工作的態(tài)度很懶,卻熱衷于在游戲里花費無數(shù)時間只為追求一件極品裝備的原因。懶散的心理根源包含以下方面:
吸引人的目標太少沒有理想,看不到堅持下去能達成的目標,或目標不夠吸引人。
害怕失敗過分的完美主義有時候起到的只是反作用。
缺少問責很少人能做到“每日三省吾身”,沒有朋友或?qū)熢谂赃叾酱倌闱斑M。
缺乏注意力在做事的過程中,缺乏持續(xù)的快感,導致注意力過度分散。
缺乏期限有期限的任務(wù)也許只會被拖延,而沒期限的事務(wù)則可能被無限擱置。
上文提到了產(chǎn)生懶散的根源中有“拖延”這一現(xiàn)象,很多人把“拖延”和“懶散”劃上等號,實際上兩者之間有所交集,但并不完全一致。懶散和拖延的區(qū)別在于對事情的價值感判斷上,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懶散是覺得事情價值感低,回報低而不去做,比如洗碗、掃地;拖延是對于價值感高的事情,卻因為自己心理原因而沒有開始著手實施,比如想寫一篇文章卻遲遲未動筆。
2懶散是有時間,自身不想做;拖延癥是想做,因做事拖拉緩慢、心理因素導致沒有時間去做。
3懶散多半沒有心理壓力,態(tài)度無所謂;拖延癥有不到最后期限不動手做的現(xiàn)象,并且拖延過后有自責情緒、負罪感、自我否定、自我貶低等。
不懂分辨事務(wù)的緩急、不會有效管理時間、不知如何處理公事和私事,永遠拖拉、遲到,不會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符合這些特征的人也許不僅是懶散,很有可能是缺陷/多動障礙(簡稱AD/HD)損害了他們大腦的執(zhí)行功能。
AD/H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生理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注意力不集中、個性沖動,而且行為多動(即“多動癥”)。這一病癥不只在兒童中存在,成年人同樣可能中招。AD/HD與時下流行的“拖延癥”不同,拖延比較主觀,而AD/HD是生理疾病,需要系統(tǒng)的藥物治療才能解決。
人們常說“懶人屎尿多”,大多數(shù)懶人的身體并不健康也是公論。實際上,有些人可能比自己想象得要更懶。例如,成年人每日運動時間少于30分鐘,肥胖的概率會顯著增加,而與肥胖相關(guān)的疾病也會多起來。此外,《英國運動醫(yī)學雜志》指出,懶散會讓男性的精子數(shù)量大幅下降。那些缺乏鍛煉,每周躺在床上看電視超過20個小時的男性,其精子數(shù)不到那些每周看電視少于4個小時的同齡人的一半,而精子少是導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英國有一部非常有名的紀錄片,中文譯名叫作《人生七年》。影片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一直到2012年的56歲。這部紀錄片中,有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即一個人的體重與其社會階層是對應(yīng)的,片中精英階層的人普遍保持不錯的體型,而社會底層的人身材大多嚴重走形。最后得出結(jié)論,因為精英階層的人在身形鍛煉、飲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遠遠強于社會底層的人,擁有保持自己體重的毅力。這種毅力還會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一個能長期堅持鍛煉的人,在工作學習上多半不會是懶人。
由這個案例反過來看,懶散的壞處可想而知。健康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在《自控力》這本書中,曾介紹提高自制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鍛煉身體。主要原因如下:
精力充沛鍛煉身體能使精力更加充沛,精力更充沛的人能更好地完成目標,避免“生理性的懶散”。
自制力增強對于身體而言,運動本身并不是一件享樂之事,能長期按照時間計劃堅持下去的人肯定不懶。
增強自信心強健的體魄是自信心的來源之一,自信的人做任何事情的執(zhí)行力,相對其他人都會更高。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選擇食物時,不會過多考慮健康因素,而更傾向于選擇喜歡吃的食物;在選擇以后吃的食物時,所選擇的食物則更為健康。這是由于即時的選擇提供的認知資源不足,讓人無暇細細思考,只是跟著感覺走,選擇那些讓自己感到快樂舒服的事情。計劃未來時,有了充分的時間,讓人更周詳?shù)乜紤]問題,做出的決定便會更加理性一些。其實,每個人的心里都有沖動感性的“享樂主義”和理性深邃的“計劃態(tài)度”。因此做任何事要提前做好計劃,給自己設(shè)置截止時間,然后時刻提醒自己要在截止時間前完成,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就能緩解“懶散”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