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義 王夢昕
[摘? 要]商鞅對戰(zhàn)國后中國制度文明建設影響巨大,其戰(zhàn)略思想以其特有的實踐力量推動了中國古代史上最重大的制度變遷,為國家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力量。霸王天下是商鞅治國戰(zhàn)略的宗旨。富國強兵,耕戰(zhàn)為王是興國之道。變法而王、重刑而治是強國之路。尊君抑臣、強國弱民是治國要術。治國作壹、一統(tǒng)天下是治國綱領。如何克服“治權代理人問題”是商鞅治國戰(zhàn)略思想的邏輯主題,“極端化”是其基本理論特征。
[關鍵詞]商鞅;治國戰(zhàn)略;霸王天下;治權代理人問題
[中圖分類號]B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9)10-0010-08
在先秦諸子中,商鞅對中華制度文明的影響巨大,卻在思想史上被嚴重低估。從先秦始,《商君書》幾乎成為史上君王的必讀之書,而歷代儒生文學賢良則批判有加,鮮有正面肯定之言說。商鞅在現代因梁啟超、章太炎等大師的學術關注和評價改變了人們對他的傳統(tǒng)認知,并在20世紀70年代“評法批儒”運動中紅極一時,然而對其全面的科學研究卻遠遠不足。美國學者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中認為,在國家建設上,中國先于歐洲1800年。筆者認為,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的誕生是5000年中華文明尤其是儒家文明綿延不絕的政治制度條件。按照當前學界多數認同的“西周封建”說,秦王朝的建立標志著西周封建分權制到中央集權制制度變遷的基本完成,此后漢承秦制直至晚清。而秦國最終威掃六合,一統(tǒng)天下,與商鞅的治國理論及實踐有重大關聯。關鍵在于其克服了治權代理人問題。
一、商鞅的戰(zhàn)略宗旨:霸王天下
春秋戰(zhàn)國之交,是中國史上最劇烈的制度變革時代之一。諸侯爭霸,烈度空前。弱者求存,強者爭霸,霸者爭王。以軍事競爭為主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諸侯國間主要的競爭方式,掩蓋了生產力進步導致社會根本變革的歷史本體,戰(zhàn)爭成為由西周貴族分權封建制到中央集權官僚制變遷的直接動力。于是,如何富國強兵、乃至統(tǒng)一天下成為時代精神的主題,儒法兩家的“王道霸道”之爭成為百家爭鳴的焦點問題。從現代制度變遷理論來看,西周貴族分權封建制的治權結構存在著不可克服的根本弊端:封邦建國、分權而治必然產生治權主體下移或旁落趨向,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權力異化趨勢,可以稱之為“治權代理人問題”。
西周宗法封建制度是周王與各級貴族分權而治的國家制度。周天子將天下(全國)的土地、人民按照血緣關系的遠近親疏分配給自己的親族和重要功臣封邦建國,將封國國君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各封國按同樣原則分配土地、人民給卿大夫,“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有側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各級貴族都是按照嫡、庶關系分配權力,按嫡長子繼承原則繼承權力,并將與治權融為一體的全部權利用周禮固定下來,以“尊尊、親親”為根本原則維持這種等級森嚴“禮制”秩序。
法理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周王與貴族是治權分散的委托——代理關系。周王代天而治,各級諸侯代天子而治。周天子名義上擁有“王天下”的國家最高治權,但實際上只能直轄“王畿”的土地人民。其他廣闊疆土的“治權”是通過各級諸侯的“代理”來實現的。諸侯的“治權”又是通過卿大夫的代理來實現的。各級貴族都可以在自己封地獨立的行使治權,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諸項權力。這種國王與貴族分治的封建權力體制要想克服權力下移和旁落趨向而有效運行必須有三個前提條件:一是周天子必須具有德才兼?zhèn)涞念I袖能力和人格魅力才能服眾諸侯;二是國王和諸侯必須恪守以“尊尊”“親親”為基本原則的禮制秩序;三是各諸侯國經濟政治軍事發(fā)展始終均衡。這些實際上是無法滿足的。周天子的“王不王”往往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表率,世襲制不會保證世代精英。時間和代際會沖淡血緣倫理親情,從而使“親親”“尊尊”難能。封國獨立、諸侯分治必然導致激烈的封國競爭和綜合國力失衡,實力勝出的諸侯乃至卿大夫要求打破過去固化的權力運行和繼承機制,按照綜合國力重新分配治權。
春秋以降,王室衰微,諸侯陵替,治權異化現象蔚然成勢。天子失位,政在諸侯,陪臣執(zhí)國命,政在大夫等“治權代理人問題”泛濫列國,終致禮崩樂壞之亂局。周王已經沒有一統(tǒng)天下的治理能力,無奈被迫認可諸侯之長——“霸”代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天子“治權”,開始了“王治”到“霸治”的轉換。這說明“天下”的治權主體已經發(fā)生了從天子到諸侯的異化。國力最強的諸侯王開始以會盟的方式實際行使周王室的治權,協(xié)調諸侯間的政治關系。
如果說“霸治”貌似解決治權代理人問題,維護周王治權,實則本身就是治權代理問題的突出表現。例如,齊桓公的“霸治”貌似“尊王攘夷”維護周王的一統(tǒng)天下,實則以國家實力和軍力為后盾,“挾天子以令諸侯”而稱霸天下。歷史證明,這種以諸侯之長的身份代行周王的對天下治權的“霸治”形式,不能挽救禮制秩序,只能加劇諸侯爭霸、列國爭雄。“《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則是“霸治”無法解決治權代理人問題的最好證明。
“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兩大事件說明,“霸治”不能克服“治權代理人問題”,只能導致西周貴族分權政治全面崩潰。
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齊簡公與諸多公族,另立齊平公,十年后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為國君,同年周安王冊命其為齊侯。史稱“田氏代齊”或“田陳篡齊”。其過程恰恰發(fā)端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齊桓公收留了避亂逃亡的陳國公子田完。陳氏歷經286年,最終取代齊國呂氏政權。
晉文公是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城濮之戰(zhàn)打敗楚軍后大會諸侯于踐土,與各國約定共尊周王。踐土會盟上,周天子策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并賞賜他黑紅兩色弓箭,表示允許他有權自由征伐。晉文公成為第二位霸主,開創(chuàng)了百年霸業(yè)。其重大原因之一是晉文公任賢舉能,通商寬農,設三軍六卿制度,使得國力強盛。然而,輔政的韓、魏、趙、智、中行、范等六卿,各有武裝和封邑。公元前493年的六卿內亂中,中行氏、范氏被滅。公元前455年,趙、魏、韓三家滅掉智氏,瓜分國君領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分封趙、魏、韓三家,成為新的諸侯,封邦建國,史稱“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說明稱霸中原的齊、晉兩國皆被臣子顛覆,“霸治”不能克服“治權代理問題”,同時,周王室還要為亂臣賊子破壞禮制發(fā)放公證書,這標志“禮制”的徹底崩潰。諸侯間競爭已經沒有正義非正義的標準,由“爭霸”到“爭王”,軍事競爭已成為主要形式。于是,如何解決“治權代理人問題”而一統(tǒng)天下,如何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競爭中勝出,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之問。
所謂“諸子蜂起,百家爭鳴”也都是要回答這一時代之問,如何治國理政也就成了諸子百家的核心議題。正如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所說,“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商鞅全部理論就是要回答這一時代之問,其理論要旨就是如何富國強兵、霸王天下。
二、商鞅的興國之道:耕戰(zhàn)為王
1.理論策略:王道霸道化
商鞅亡魏入秦,四見秦孝公面陳自己的治國之道。第一次談堯舜帝道,孝公時睡弗聽。第二次講禹湯文武之王道,而未中其旨。第三次“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第四次詳談強國之術,“君之歡甚”。因為孝公求賢,旨在重振秦穆公霸業(yè),收復東部失地。帝王之道見效久遠,百年時不我待,強國之術速成,即可顯名天下。商鞅的治國方略最終取決于秦孝公的選擇,富國強兵、霸王天下就是其戰(zhàn)略目標。
司馬遷曾批評商鞅對孝公講帝王之道是言不由衷。他站在王霸之辯的解釋模式上否定商鞅獨任霸術,可能有失偏頗。因為當時王霸之辯尚未展開??鬃邮①澪?、武、周公之王道,力主禮治德政,也主張君子懷德亦懷刑,贊桓公“正而不譎”,“九合諸侯”之功和管仲輔政之仁(《論語.憲問》)。齊國田常欲攻魯之際,亦派子貢游說諸侯,行縱橫權謀之計??梢姡鬃硬⒎墙^對排斥霸道?!耙缘路苏咄酰粤Ψ苏甙浴钡耐醢灾种皇窃诿献幽抢锊艣芪挤置?。
同樣,商鞅從未否定王道的治國政績,只是講古之王道與時俱進?!胺?、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试唬褐问啦灰坏?。”(《商君書·更法》)商鞅的智慧是以“霸道王道化”(霸道即王道)的方式來論證霸道的合理性。通過論證用霸道之術可收王道之效,進而以王道之名行霸道之實。
“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故興王有道,而持之異理。武王逆取而貴順,爭天下而上讓。其取之以力,持之以義。”(《商君書·開塞》)“世事變而行道異也。故曰:王道有繩?!保ā渡叹龝ら_塞》)“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商君書·說民》)因此,只有通過法制,才能實現王道;只有通過強力才能產生道德,圣君獨有強權,才能“述仁義于天下?!保ā渡叹龝そ睢罚┥眺睂εd王之道的“逆取順守、力取義持”的解釋,實現了霸王合一,對后世制度建設影響甚大。
那么,如何富國強兵,霸王天下呢?
2.霸王之道:耕戰(zhàn)為王
商鞅繼承了齊法家學派“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zhàn)勝,戰(zhàn)勝者地廣”(《管子·治國》)的思想,認為農業(yè)是財富之源,國力之本,富國唯農;戰(zhàn)爭是強國之道,致霸之途,強國唯戰(zhàn)。因此,耕戰(zhàn)是富國強國的根本手段,民務耕戰(zhàn)是霸王天下的必由之路。正所謂“國之所以興者,農戰(zhàn)也?!保ā渡叹龝まr戰(zhàn)》)“境內之民莫不先務耕戰(zhàn),而后得其所樂。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強。能行二者于境內,則霸王之道畢矣?!保ā渡叹龝ど鞣ā罚?/p>
首先,民“摶之以農”,國合力于戰(zhàn)。即是將士農工商四民都用國家力量整合成農民,使民專心于農,不務末業(yè),也就是說統(tǒng)一全部資源致力于農業(yè),建立農業(yè)主體型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農民全部財富在于土地家業(yè),逢敵入侵必拼死衛(wèi)家保國。農民樸實聽令,易于為國所用形成戰(zhàn)力。“國待農戰(zhàn)而安,主待農戰(zhàn)而尊”。(《商君書·農戰(zhàn)》)商鞅與儒家先哲一樣,都認為土地是國家財富之源,農業(yè)是國家立國之本,都更突出強調農業(yè)是國力和戰(zhàn)力的基礎地位。他認為,判斷一個國家國力強弱的標準就看在人口結構中務農的人口比例?!鞍偃宿r、一人居者王,十人農、一人居者強,半農半居者危。故治國者欲民者之農也”。(《商君書·農戰(zhàn)》)因此,圣人“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zhàn)也?!薄肮氏韧醴粗谵r戰(zhàn)”。(《商君書·農戰(zhàn)》)不以農戰(zhàn),其國必無力。即是說農業(yè)是綜合國力的核心,軍力的基礎。要強國就要將全部國力集中于農戰(zhàn)。要勝天下,國家必須形成合力,正所謂“天下勝,是故合力。”(《商君書·畫策》)“壹之農,然后國家可富,而民力可摶也?!保ā渡叹龝まr戰(zhàn)》)
其次,建立一整套以國家暴力為后盾的法制化制度機制“摶力于農戰(zhàn)”。一是建立嚴明的官制統(tǒng)一管理農業(yè),建立按糧產量征稅的統(tǒng)一稅制獎勵墾荒,使農民“下不非上,中不苦官,則壯民疾農不變。壯民疾農不變,則少民學之不休?!保ā渡叹龝睢罚┦来鸀檗r,安于本業(yè)。二是建立嚴格的戶籍制度,“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書·境內》)上無通名,下無土地,建立什伍連坐制,實現經濟管理軍事化,行政管理刑律化。三是建立“利出一孔”(《商君書·弱民》)、“利出于地”(《商君書·算地》)的經濟機制,“邊利盡歸于兵,市利盡歸于農?!保ā渡叹龝ね鈨取罚┧氖墙⑸碣F榮顯、必由耕戰(zhàn)的政治激勵機制,“富貴之門必出于兵。”(《商君書·賞刑》)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使“民壹務,其家必富,而身顯于國?!保ā渡叹龝ひ佳浴罚?/p>
再次,實現生產體制、軍事體制一體化。兵農合一體制古來有之,齊、晉兩國有了很大發(fā)展。商鞅的創(chuàng)新在于,一是實現農民的小農化和國家化,農民直接由國家管理而非歸于私門,按軍事建制設置行政單位,“興兵而伐,則武爵武任,……按兵而農,粟爵粟任?!保ā渡叹龝と姟罚叭肓蠲褚詫俎r,出令民以計戰(zhàn)”(《商君書·算地》)。二是建立嚴格的戶籍制度,“舉民眾口數,生者著,死者削。”(《商君書·去強》)三是國家統(tǒng)一量化管控全部資源,悉“知十三數:竟內倉口之數、壯男壯女之數、老弱之數、官士之數、以言說取食者之數、利民之數、馬牛芻藁之數?!保ā渡叹龝と姟罚╇S時能夠實現戰(zhàn)爭動員和機制轉換。例如,守戰(zhàn)之時,全民動員,將壯男、壯女、老弱男女分為“三軍”,統(tǒng)一管理,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全民皆兵。這樣就能做到“地少粟多,民少兵強?!保ā渡叹龝ど鞣ā罚氨鸲鴦贁场幢鴩?。”(《商君書·去強》)實現經濟體制、行政體制、軍事體制的高度整合,實現國富兵強,霸王天下的目標。
四、商鞅的治國要術:尊君弱民
為了克服治權代理人問題,克服貴族分權政制的“政出私門”“卿大夫專權”等不治之癥。商鞅認為君臣、君民關系猶如對戰(zhàn)關系,必須形成君尊、臣服、民弱的君主專制結構,變貴族分權政制為中央集權官僚政制。
1.高揚君權,尊君抑臣,明法去私
商鞅認為,亂國之因在于公私之間本末倒置,君臣關系上下失序,“亂世之君、臣,區(qū)區(qū)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以便其私,此國之所以危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保ā渡叹龝ば迿唷罚┕綑嘟绶置髋c否,是國家生死存亡之本。所謂“公”,就是天下之公利;就是君王如堯舜那樣“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位天下也”,即不是為一己之私而謀天下之利,而是為天下人的利益而統(tǒng)治天下。所謂“私”,一是指各級貴族和常設官僚的個人私權私利;二是指各貴族私門的整體利益。如果公私失序,私門挾權以自重,官僚損公以肥私,君主廢法度而好私議,奸臣鬻權以約祿,大臣爭于私而不顧其民,那么,國家就會君臣失序,上下分離,政出私門,大廈將傾。要克服治權代理人問題,根本手段就是,明君臣之分,高揚君權,抑制臣權,任法去私。
怎么明君臣權界呢?“國之所以治者三:一日法,二日信,三日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人主失守則危,君臣釋法任私必亂。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則治。權制獨斷于君則威。民信其賞,則事功成;信其刑,則奸無端。惟明主愛權重信,而不以私害法?!操p者,文也;刑者,武也。文武者,法之約也。故明主任法。明主不蔽之謂明,不欺之謂察。故賞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遠,不違親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保ā渡叹龝ば迿唷罚┻@就是說,法、信、權是治國的三大要素。為天下而治天下的“君主治權”只有用法來實現,即以法治國,以法治國才能保證天下人的利益并取信于民,使國家權力有公信力。司法權由君臣共同行使,都按法理政,確立國家公信力是君臣共有的責任,但是治權是君主獨占的,不能與貴族大臣分享。君主治權獨制,失之則危。君權就是對代表國家對臣民統(tǒng)治權,包括傳統(tǒng)的“禮樂征伐”權,更包括生殺予奪的刑賞之權。立法明確君臣權界和是非界限,不徇私枉法,國家就治理的好。君權獨制,即君主大權獨攬、愛權重信才有權威。法律公開而明晰且執(zhí)法必嚴,不計遠近親疏,才能賞罰分明,臣不蔽主,下不欺上。可見,商鞅認識到了治權代理人問題的癥結所在,并找到了克服這一問題的政治路徑:君主集權、以法治國。也就是圣人(指明君)“為必治之政,戰(zhàn)必勇之民,行必聽之令。是以兵出而無敵,令行而天下服從?!?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商君書·畫策》)要做到這樣,君主要“操權一正以立術,立官貴爵以稱之,論榮舉功以任之。則是上下之稱平,上下之稱平,則臣得盡其力,而主得專其柄。”(《商君書·算地》)
即君主操最高治權,以法為國之權衡,緣法而治,立官貴爵,按功以任,按過以罰,君臣都感到公正,臣盡其力以忠君。君就可大權獨攬了。用法制明君臣上下貴賤之義,使國無不服之民,主無不令之臣,達到君尊而國治。為此,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的貴族世襲制度,創(chuàng)立行政官僚制度,普遍推行郡縣制,收回貴族各種特權,廢除“刑不上大夫”舊制,取消貴族私刑私賞之權,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縮小私門規(guī)模和勢力。通過這一系列“抑臣”措施,保障了君主的最高權威。
2.治民有道,強國弱民
商鞅認為,“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保ā渡叹龝ぎ嫴摺罚└鶕舷挛?,這里的“自”不是指君主自己,而是國家自身?!渡叹龝ぎ嫴摺吠ㄆv制民之策,所以,此處自得自勝乃是得民勝民之意。“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必先勝其民者也。故勝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本不堅,則民如飛鳥禽獸,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保ā渡叹龝ぎ嫴摺罚﹦倜穹娋拖褚苯鸸と隋懺旖饘?,制陶工匠摶土成型那樣,抑之方則方,抑之圓則圓。
商鞅看來,在以法治國條件下,強國之道即弱民之術?!懊袢鯂鴱姡瑖鴱娒袢?。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樸則強,淫則弱。弱則軌,淫則越志。弱則有用,越志則強。故曰: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保ā渡叹龝と趺瘛罚┚褪钦f,治國有道的國家,一定使民弱。民樸實,國就強;民放蕩無稽,國就弱。民弱則守法,民放蕩則意志自主,民弱就為國效力,民自主則強。所以,以強民之術消除強民,則國弱;以弱民之術消除強民,則國強。弱民之術,就是要貧民、辱民。“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zhàn),民則輕死。故戰(zhàn)事兵用曰強?!保ā渡叹龝と趺瘛罚┛梢姡鸸儋F爵的個體之民雖弱,刑賞之下為國死戰(zhàn)則兵強。正是根據弱民戰(zhàn)略,商鞅變法一方面把民農業(yè)化,農民分散化(小農化);另一方面,把小農軍事體制化,實行什伍連坐,軍功共享,罪責共擔。尤其是獎勵告奸,重罰共謀。“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保ā渡叹龝ぎ嫴摺罚┦姑癖娫趪伊α棵媲?,唯上是聽,唯令是從。獎勵告奸制度與連坐制合一,幾乎使人人都成了君主的耳目,收到了君“無所不見”的君明之效。于是,群臣不敢為奸,百姓不敢為非,勇強不敢為暴,圣知不敢為詐,天下之眾莫敢不為其所好而辟其所惡。那么,“人主處匡床之上,聽絲竹之聲,而天下治?!保ā渡叹龝ぎ嫴摺罚?/p>
五、商鞅的治國綱領:治國作壹,一統(tǒng)天下
“壹”是商鞅治國理論的重要的實踐哲學概念?!耙肌痹谡軐W層面具有抽象性的特質,有與特殊性的“多”相對立的普遍性意蘊。從實踐層面看,“治國作壹”就是“國務壹”。這既是治國理政大綱,又是一統(tǒng)天下的基本戰(zhàn)略?!笆ト酥螄玻瑢徱级岩??!保ā渡叹龝べp刑》)“凡治國者,患民之散而不可摶也,是以圣人作壹,摶之也。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百歲者,千歲強;千歲強者王。君修賞罰以輔壹教,是以其教有所常,而政有成也。”(《商君書·農戰(zhàn)》)為國作壹,重要的是壹農、壹戰(zhàn)、壹刑、壹賞、壹教。書中還有“壹民”“壹言”“壹務”“壹孔”等諸概念,皆從屬于前,暫略而不論。
雖然《賞刑》篇系統(tǒng)論證了壹刑、壹賞、壹教:“圣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壹賞則兵無敵,壹刑則令行,壹教則下聽上?!保ā渡叹龝べp刑》)然而,《商君書·農戰(zhàn)》篇書中居前,且“壹”出現次數最多,所以,“壹農”當為商鞅治國首重。首先,“壹農”就是“壹民”于農,把民力“摶之于農”,這是經濟綱領?!拔┦ト酥螄饕?、摶之于農而已矣?!保ā渡叹龝まr戰(zhàn)》)“國務壹,則民應用;事本摶,則民喜農而樂戰(zhàn)。夫圣人之立法、化俗,而使民朝夕從事于農也?!保ā渡叹龝ひ佳浴罚┺r民如果心無旁騖,壹務于農,對國家極為有益?!耙紕t少詐而重居,壹則可以賞罰進也,壹則可以外用也。夫民之親上死制也,以其旦暮從事于農?!保ā渡叹龝まr戰(zhàn)》)
其次,“壹戰(zhàn)”,就是“壹民”于戰(zhàn)。這是對外綱領。商鞅認為,歷史上沒有不勝而王的,沒有民勇不勝的。能壹政治綱領。要壹民于戰(zhàn)必須“壹賞”,做到“為辯知者不貴,游宦者不任,文學私名不顯?!保ā渡叹龝ね鈨取罚┲话窜姽κ诶摴倬??!八^壹賞者,利祿官爵摶出于兵,無有異施也。夫固知愚、貴賤、勇怯、賢不肖,皆盡其胸臆之知,竭其股肱之力,出死而為上用也。天下豪杰賢良從之如流水。是故兵無敵而今行于天下。萬乘之國不敢蘇其兵中原;千乘之國不敢捍城。萬乘之國,若有蘇其兵中原者,戰(zhàn)將覆其軍。千乘之國,若有捍城者,攻將凌其城。戰(zhàn)必覆人之軍,攻必凌人之城,盡城而有之,盡賓而致之,雖厚慶賞,何費匱之有矣?”(《商君書·賞刑》)只要明賞有道,就能凝聚所有人的所有智力和能力形成戰(zhàn)力,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掠敵所有,以戰(zhàn)賞戰(zhàn)。
又次,“壹刑”,就是變禮制為刑(法)制,君王以下,法無差別適用。“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敗于后,不為損刑。有善于前,有過于后,不為虧法。忠臣孝子有過。必以其數斷。守法守職之吏有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周官之人,知而訐之上者,自免于罪,無貴賤,尸襲其官長之官爵田祿。故曰:重刑,連其罪,則民不敢試。民不敢試,故無刑也?!保ā渡叹龝べp刑》)也就是所有臣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定刑連坐、量刑從重、用刑從嚴、除告奸者免罪受賞外,一律罪死不赦,重刑不減。使民畏刑不敢試法,從而達到以刑去刑,國無刑民。
最后,“壹教”是治國的文化綱領。就是用宣教手段統(tǒng)一全民精神,統(tǒng)一價值取向,重塑重農樂戰(zhàn)的意識形態(tài),構建以法律為教學內容、擯棄其它所有精神文明的國家教育體系,為以法治國、農戰(zhàn)興國服務。“所謂壹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堅者被,銳者挫。雖曰圣知、巧佞、厚樸,則不能以非功罔上利。然富貴之門,要存戰(zhàn)而已矣?!歉感帧⒗サ?、知識、婚姻、合同者,皆曰:‘務之所加存戰(zhàn)而已矣。夫故當壯者務于戰(zhàn),老弱者務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務勸,此臣之所謂壹教也?!保ā渡叹龝べp刑》)可見,壹教就是教所有人成為戰(zhàn)士,使戰(zhàn)功成為富貴顯榮的唯一路徑,戰(zhàn)斗殺敵成為最大樂趣,農戰(zhàn)技藝和法律成為唯一的教育內容,戰(zhàn)歌成為唯一的歌謠。
商鞅認為,治國作壹,摶國力于壹,是霸王之道,“常官則國治,壹務則國富。國富而治,王之道也。故曰:王道作外,身作壹而已矣?!保ā渡叹龝まr戰(zhàn)》)因此,君主做到壹民于農戰(zhàn)、壹賞、壹刑、壹教,就能一統(tǒng)天下。
簡短的結論
關于商鞅變法學界早有翔實的理論論說,然而對西周貴族分權封建制到中央集權官僚制的制度變遷的革命性質,似乎還需確證并據此看待商鞅變法的歷史價值。從克服治權代理人問題的視角看待商鞅理論的內在邏輯和實踐意義,可能更能發(fā)現其現實價值。
從中國在國家建設上領先于世界這一歷史現象的科學解釋上看,商鞅治國理論對中華制度文明影響巨大。從理論實踐性即推動制度變遷績效上和從理論的政策化及其歷史影響力上,先秦諸子無人能出商鞅之右。固然,孔子儒學完成了中華5000年文明的承前啟后的偉大奠基,但主要是在精神文化方面。而在戰(zhàn)國制度變遷和國家建設上法家的作用無疑更大。先秦法家,尤其是管仲和商鞅直接將自己的思想訴諸了實踐,管仲變法成就了齊國霸業(yè)但未擺脫貴族分權制的制度框架,商鞅變法則做出了中央集權制的制度安排,顯然商鞅在中央集權制國家建設上的作用大于管仲。雖然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韓非的思想也影響了秦制的構建,然而,韓非主要治國思想卻發(fā)端于商鞅。
商鞅治國思想的基本理論特征也是其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極端化傾向:極端迷信功利,否定精神價值;極端迷信暴力,否定文化價值;極端迷信嚴刑酷法,否定道德規(guī)范的力量;極端迷信王權權威,否定民眾的生命價值。極端的理論變成摧枯拉朽的血火暴力,導致秦帝國“興也乎焉”,理論實踐的極端也同樣造成了期待萬世一帝卻“亡也忽焉”,如何走出治亂循環(huán),至今仍需學界深刻反思。
責任編輯? 姚黎君? 魏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