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澤強 林凱升 陳鈞瀛 母德良 歐陽銳堅 梁佩瑩
摘 ?要:該文對頻閃原理和聲波干涉現(xiàn)象進行研究,通過拍攝設備、頻閃LED等具有頻閃功能的設備,將水流進行聲波干涉處理,調制聲波頻率和振幅,研究在某種特定頻率下,拍攝設備中的水流如何產生懸浮效應,研究這種方式的水珠簾的懸浮原理和應用價值。通過結合懸浮水珠簾的懸浮效應原理的成像系統(tǒng)研究,研究工業(yè)生產中產品的快速檢測方法,提高產品檢測的準確度。
關鍵詞:頻閃原理 ?聲波干涉 ?懸浮效應
中圖分類號:P332.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10(c)-0068-02
在工業(yè)生產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海量的圖形模板,模板圖以其相似程度高、圖形繁多復雜等特點,常常需要人眼進行圖形匹配和挑選。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產品往往處于一個運動的狀態(tài),人眼檢測的準確率比較低,難以適應傳統(tǒng)企業(yè)的轉型升級。結合頻閃原理和人眼的視覺暫留特性,可以實現(xiàn)工業(yè)生產中產品的快速檢測,提高產品檢測的準確度。
1 ?基于頻閃聲波的懸浮水珠簾
該實驗利用頻閃燈,使人眼接收圖像的頻率與水流振動頻率相同。如果水流振動頻率為25Hz,頻閃燈閃動頻率為25Hz。頻閃燈在0.04s,0.08s,0.12s……時人眼能看到水滴的閃亮。閃頻燈照射在水滴上的反射光進入人眼,因為人眼的視覺暫留特性,上一幅圖像留在腦海,此時新的一幅圖像又進入人眼,所以看到水滴一直停留在半空的樣子,實現(xiàn)了“水滴懸浮”現(xiàn)象[1-5]。
除了用人眼觀察,使用CCD成像系統(tǒng)對實驗系統(tǒng)進行實時的觀察和記錄、圖像識別和檢測,實時計算水珠的可視位置的移動速度,實現(xiàn)快速準確地檢測。另一方面,實驗系統(tǒng)安裝紅外探測器,能夠實現(xiàn)自動感應人體并實現(xiàn)電路的自動開關控制,形成具有觀賞和應用價值的水珠簾。
2 ?實驗結果
實驗裝置由一個LED頻閃燈、可調音頻放大器、水泵、音響組成,采用50Hz拍照設備,水珠大小視情況而定,目前能夠實現(xiàn)對可視水珠進行懸浮,上下可調水珠所在可視位置的移動速度。實驗用音響功率為56W,LED燈功率為24W,水泵功率為24W,最大負荷運載時功率為104W,其中音響功率對實驗影響較大,如果功率過小,則無法有效地達到實驗所需的頻閃的頻率,實驗中裝置產生的頻閃的頻率為50Hz左右。實驗所應用的門框高度為1m,寬度為0.5m,為了簡化實驗,采用縮小了的門。水槽長度與門寬度相同,水槽寬度約為10cm,能夠有效地接住落下地水珠。實驗中采用的是10mm外徑,8mm內徑的透明軟膠管作為輸水管,輸水量適中,符合實驗預期。設置于門框頂部的輸水管的向下面被均勻地打出面積約為4mm2的出水孔,該大小的出水孔能夠讓水順利地呈水滴狀流下。制作出整個懸浮水簾裝置成本為145元左右。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實驗中頻閃的頻率達到50Hz左右,能夠產生人眼可見的水逆流或懸空現(xiàn)象,并且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裝置在紅外探測模塊的作用下,能夠實現(xiàn)自動感應人體并實現(xiàn)電路的自動開關控制。水珠簾與水槽構成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能極大地節(jié)約水的使用。整體裝置的成本較低,基本符合預期。實驗采用的是手工拼裝成的水珠簾裝置,若采用流水線生產,則有望進一步降低成本。
區(qū)別于傳統(tǒng)簾子,利用聲波與光照閃動的頻率之間制定特定的特殊律動,并搭配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自動感應裝置呈現(xiàn)出的懸浮水簾效果,可以滿足高檔場所的裝飾品或應用于居家裝飾,提升環(huán)境檔次。實驗中采用24W,50Hz的LED燈和56W功率的音響,結合紅外探測器,從而呈現(xiàn)出可以感應人體的可控懸浮水簾。在該實驗中,最終的聲波與頻閃呈現(xiàn)的懸浮效果正確率達到100%。
3 ?結語
該文對頻閃原理和聲波干涉現(xiàn)象進行探究和實踐,完成了磁懸浮水簾的設計,基于此功能實現(xiàn)的磁懸浮水簾成本低廉,具有良好的觀賞價值和應用價值。結合頻閃原理和視覺暫留特性,研究了工業(yè)生產中產品快速檢測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姚一鳴.基于視覺暫留現(xiàn)象的液滴微流控高通量信息檢測系統(tǒng)[D].上海應用技術大學,2017.
[2] Ralf Seemann,Martin Brinkmann, Thomas Pfohl,et al. Droplet based microfluidics[J].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2012,75(1):016601.
[3] Zhi-Xiao Guo,Qian Zeng,Meng Zhang,et al.Valve-based microfluidic droplet micromixer and mercury (II) ion detection[J].Sensors & Actuators: A.Physical,2011(2):546-551.
[4] Caglar Elbuken, Tomasz Glawdel, Danny Chan, et al. Detection of microdroplet size and speed using capacitive sensors[J].Sensors & Actuators: A. Physical,2011(2):55-62.
[5] A.Ernst,W. Streule,N.Schmitt,et al.A capacitive sensor for non-contact nanoliter droplet detection [J].Sensors & Actuators:A. Physical,2009(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