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鵬程
(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動物衛(wèi)生臨督所陜西咸陽 711300)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豬急性、烈性傳染病,其起源于非洲。該病的致病病毒是非洲豬瘟樣病毒科(Asfarviridae)的雙鏈DNA 病毒,其被外膜包被,呈現(xiàn)對稱20 面體結構。成熟的非洲豬瘟病毒含有超過50 種的蛋白質,主要為結構蛋白以及早期基因轉錄和RNA 加工所需酶[1],55 ℃加熱30 min 或60 ℃加熱10 min 即可使該病毒滅活,但該病毒對低溫有較強的耐受力。室溫下18 個月仍能在血液和血清中分離出該病毒。非洲豬瘟病毒耐受pH 的范圍也很廣,可在pH 1.9~13.4 的環(huán)境中存活2h 以上。此外,該病毒對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劑敏感,許多脂溶劑均可使其滅活[2]。
非洲豬瘟病毒是DNA 病毒中唯一一種以蟲媒傳播的病毒,豬是該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并且該病毒不會感染其它動物。野豬、病死豬和亞臨床感染帶毒的豬群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該病的傳播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接觸傳播、通過軟蜱傳播、通過豬肉肉制品和泔水傳播以及通過野豬傳播[2]。
直接傳染是指健康豬直接接觸感染豬、病豬的血液、排泄物以及唾液從而感染非洲豬瘟病毒,但也可通過帶刺昆蟲向相鄰地區(qū)傳播。這種傳播方式主要通過口、鼻接觸傳播,而不是通過空氣傳播[2]。
如果健康豬被叮咬過感染非洲豬瘟的病豬的軟蜱所叮咬,就有可能被感染。軟蜱不僅可以傳染病毒,而且能作為病毒繁殖的宿主和天然的儲存庫長達數年之久[2]。
通過感染豬的肉制品和泔水等可遠距離跨界傳播非洲豬瘟,目前該傳播方式已成為導致非洲豬瘟蔓延的一個主要原因[2]。
野豬感染非洲豬瘟病毒后可能并不發(fā)病,但可以傳播病毒[2]。
非洲豬瘟感染潛伏期通常為3~15 d,最長可達28 d,并且經軟蜱感染后豬的潛伏期一般小于5 d。根據病毒的毒力、感染劑量和感染途徑的不同,臨床癥狀存在差異,可表現(xiàn)為最急性、急性、亞急性[3]。
最急性型因感染強毒力株而染病,發(fā)病極快,發(fā)病后在無任何癥狀的情況下就會突然死亡,一旦感染必定死亡。有的豬會有一些癥狀,比如體溫高達41~42 ℃、呼吸急促以及皮膚充血等。
感染急性型的潛伏期為4~6 d,體溫可達40.0~42.2 ℃,并伴有咳嗽、厭食,皮膚發(fā)紺、共濟失調、呼吸困難以及肺水腫等癥狀。死亡率也高達100%,并且病豬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肺水腫。
亞急性型的癥狀與急性型十分相似,但癥狀的嚴重程度和持續(xù)時間有所不同。亞急性型潛伏期為6~12 d,體溫不穩(wěn)定,并出現(xiàn)行走困難、關節(jié)腫脹、肺炎癥狀等癥狀,死亡率約為60%~90%。
通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剖檢變化來做出疑似診斷,經過實驗室的檢驗,即通過病毒分離鑒定、病毒抗原檢測等手段來確診[2]。
目前對于防治非洲豬瘟仍沒有效果較好的疫苗和藥物,因此為了預防非洲豬瘟,首先得加強飼養(yǎng)管理,控制好飼養(yǎng)溫度。調整飼養(yǎng)密度,通過規(guī)?;B(yǎng)殖來降低疫病傳播的風險。必要時可通過采取隔離的方式來防止與野豬、軟蜱接觸,嚴格控制易感動物進入養(yǎng)豬場,并且還要做好驅殺工作。保證良好的通風,并定期進行消毒。提高飼料營養(yǎng)水平,確保營養(yǎng)均衡。加強對古典豬瘟以及豬藍耳病等傳染病的免疫工作,提升豬對疫病的抵抗能力。
養(yǎng)豬場應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排查和疫病監(jiān)測的工作,一經發(fā)現(xiàn)豬因不明原因死亡的現(xiàn)象時,應立即上報當地有關部門。此外,養(yǎng)豬場如需引種時要經過隔離觀察和嚴格的檢查,確認未被感染時引入。
一旦發(fā)現(xiàn)非洲豬瘟爆發(fā),必須立即撲殺病豬,迅速封鎖疫區(qū)、撲殺感染和疑似動物,直至徹底根除,最后還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和徹底消毒[2]。
綜上,本文主要介紹了非洲豬瘟的臨床診斷和防治措施,希望借本文為養(yǎng)殖戶提供理論參考,實現(xiàn)養(yǎng)豬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