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羅睺是古印度神話中的阿修羅之一,是泰國古人們認為造成日食、月食的罪魁禍首,人們定期祭祀羅睺,向其訴說心愿,以求庇佑。并在椰殼上雕刻“羅睺銜月”圖案,將其制成辟邪圣物。泰國人的羅睺崇拜包含了他們?nèi)f物有靈的觀念、對神靈的崇拜,以及婆羅門教、佛教、原始信仰相互融合的文化內(nèi)涵。
【關(guān)鍵詞】 羅睺 七曜 崇拜 泰國
羅睺,又稱拉胡、拉胡天神,是古印度神話中一位長著蛇身的阿修羅,傳說是達耶提耶王毗婆羅吉提與“達剎之女”辛悉迦的兒子。在古印度文明中,日、月食與羅睺有著不解之緣。在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攪乳海”的神話中,生活在須彌山的眾天神、阿修羅以及各界眾生渴望長生不死,想從乳海中攪拌出能夠令人長生不死的甘露。于是眾天神與阿修羅們決定合作參與“攪乳?!币匀〉貌凰栏事?,但是眾神在取得甘露后,違背諾言不愿分給阿修羅們。不料阿修羅之一的羅睺假扮成天神的模樣,混在其中喝了一口甘露,甘露還沒喝到肚子里,停留在喉嚨里時,天上的日神及月神看出了冒牌的天神,便告訴毗濕奴,羅睺的頭便被毗濕奴的化身摩酰尼砍下,但是羅睺的頭因不死甘露而長生不死。他知道是日神、月神打的小報告,害他功虧一簣,為了報仇,他便追著太陽及月亮,將他們吞進喉嚨中,但是由于沒有下半身,所以吞進去的太陽或月亮還是會掉出來。人們經(jīng)常以這一故事來解釋日食、月食發(fā)生的緣由。
在印度婆羅門教傳入泰國以后,羅睺的故事被撰寫進許多的婆羅門教經(jīng)文和佛教經(jīng)文當中,并且在其他泰國神話故事中也出現(xiàn)了羅睺的身影。在過去,羅睺常被看作為煞星,會給人們帶來厄運,因此人們?yōu)榱讼麨谋苄敖?jīng)常去祭拜羅睺,尤其是在日食、月食之際。
一、羅睺形象
印度的羅睺形象往往出現(xiàn)于神廟殿前的雕塑中,與九曜中的太陽神,月亮神,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五星神和計都星君一同出現(xiàn)。在早期大多數(shù)雕像中,羅喉的形象主要還是依托于“攪乳海”的神話,羅睺由于被毗濕奴用神輪劈成兩半,因此多呈現(xiàn)半身像或僅有頭像。其面目猙獰,由于偷喝甘露,因此被塑造成雙手捧在胸前,作捧杯狀。在11世紀以后,印度雕塑中羅睺的形象更加的豐富,羅睺雕像的手中出現(xiàn)了一個月牙狀物品,另外,在大英博物館藏13世紀的羅睺雕塑中,羅睺樣貌依舊,但雙手執(zhí)兩輪彎月,表現(xiàn)出其與日月不可分割的特性。[1]
隨著印度商人、比丘、婆羅門教僧侶開始流入東南亞地區(qū),印度文明在泰國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泰國早期的羅睺雕像受到了高棉藝術(shù)的影響,羅睺呈人首蛇尾,坐在一團云之上。后來泰國的羅睺雕像和印度的羅睺雕像形象很類似,只有頭像,嘴里正在吞食手中捧著的一個圓形物體。在大城王朝時期建造的寺廟山墻上也出現(xiàn)了羅睺雕像,羅睺樣貌與之前并無太大變化,沒有身體軀干,正在吞食一個圓形物體,但是大部分呈綠色,并頭帶王冠,這個時期的羅睺形象更加豐富美觀了。而現(xiàn)在我們在寺廟里看到的羅睺神像,大多是黑色的,頭戴金色的王冠,呈現(xiàn)猙獰的面容,嘴正在吞食一球形物體。
除此之外,羅睺還出現(xiàn)在泰國寺廟的壁畫里。壁畫中的羅睺形象和羅睺雕像沒有太大差異,大多是半身像或者只有頭像,并正在吞食一圓形物體,但是圓形物體中多出一只兔子,有的壁畫中羅睺下方還出現(xiàn)了兩只銜著酒杯的金翅鳥,有的壁畫中還有雷神和媚卡拉騰飛在羅睺的兩側(cè)。由此可見,羅睺在泰國的形象受到印度婆羅門教的很大影響,并且從中能看出羅睺與日、月不能分離的關(guān)系。
二、羅睺崇拜的表現(xiàn)
(一)祭拜羅睺
在泰國,有的人認為羅睺除了會給人們帶來厄運之外,而有的人認為羅睺也可以給人們帶來好運,尤其是財運,人們?yōu)榱藴p少霉運的事情發(fā)生,為了事業(yè)的成功以及財富,所以經(jīng)常在寺廟里舉辦祭祀羅睺的儀式。
羅睺星君位列于九曜星君[2]中的第八位,也是周三晚間之神,因此人們祭祀羅睺通常是在星期三的晚上,在太陽落下以后,祭祀者通常要準備八樣黑色的祭品,包括葷菜、甜食或水果、以及飲料。這八樣祭品沒有規(guī)定必須是什么物品,但是大部分都是蘊含著美好寓意的黑色食物,比如:黑糯米、黑芝麻、黑豆、黑色的水果、皮蛋、黑色的酒、黑咖啡或者其他黑色的飲品、黑色的糕點等等都可以。然后將這八樣祭品放在桌上,點燃八只黑色的香,之后便開始朗誦羅睺心咒,并在誦經(jīng)完畢之后向羅睺祈禱,禱告自己的愿望。
除了在日常生活祭拜羅睺以外,每逢日食或月食之際,人們也會去寺廟祭拜羅睺,因為泰國人民認為日食、月食這一現(xiàn)象的發(fā)生是由于太陽和月亮正被羅睺吞食,這讓大部分泰國人相信羅睺具有強大的法力。所以泰國人認為日食或月食之際是向羅睺天神請求庇佑和許愿的最好時機,傳說如果在日、月食發(fā)生的時候人們不去祭拜羅睺的話,那他在這個月內(nèi)可能會有一些意外發(fā)生。
(二)羅睺圣物
泰國人將“羅睺銜月”的圖像雕刻在椰殼上,制作成圣物,這是泰國東北部的民間藝術(shù),是在老撾人遷移到泰國東北部之后傳入的,之后便在泰國各地區(qū)流傳開來。在婆羅門教中,椰子樹被認為是神圣的樹,人們在祭拜吉祥天女拉克希米[3]時,會將椰子水作為祭品向她敬獻,包括在其他祭祀儀式中,人們也會用到椰子。例如:祭祀祖先,新房奠基儀式以及過去小孩剃頂髻儀式中都會用到椰子。此外,在葬禮上,人們會在關(guān)閉棺材之前,用椰子水來清洗逝者的臉。這是因為泰國人認為新鮮的椰子水是純凈的,它將幫助人們死后能在純潔幸福的地方重生。
羅睺椰殼通常是用“單眼椰”雕刻而成,也就是椰子的頂部只有一個“眼”。這是因為單眼椰本身是非常罕見難尋的,和普通的椰子相比來說比較的特殊,所以人們便覺得單眼椰是非常珍貴的東西,認為其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避險和辟邪的力量。在泰國,當?shù)厝巳绻l(fā)現(xiàn)有單眼椰必定會拿去寺廟找?guī)煾导映忠幌拢缓蠓旁诩依镦?zhèn)宅。
羅睺椰殼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掛脖式,將椰殼的一面雕刻上“羅睺銜月”圖案,制作成桃型吊墜,體積比較小,可以懸掛起來佩戴在脖子上。另一種是用一個完整的椰殼來雕刻,椰殼的三面都雕刻著“羅睺銜月”的圖案,這種類型的羅睺椰殼體積比較大,通常用來供奉在祭祀臺上。
關(guān)于羅睺椰殼的信仰還有很多。例如:用羅睺椰殼舀水會使水變得如圣水一樣圣潔,可以用于滅火,可以使病人從疾病中康復,可以幫助婦女輕松分娩等等。除此之外,泰國人還相信如果用單眼椰殼來盛米煮飯,會讓做生意的人會得到更多的財富;農(nóng)民會獲得更多的農(nóng)作物收成;上班的人則會步步高升,得到更高的職務(wù)。
三、羅睺崇拜體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
(一)萬物有靈觀
萬物有靈觀認為世間萬事萬物皆有其靈魂和生命,并控制和影響其他自然現(xiàn)象。由于當時人們認知的局限性,把一些不能解釋的事物或現(xiàn)象歸因于一個普遍存在的靈魂,認為飛禽走獸、日月星辰等世間萬事萬物都有靈魂,由此便逐漸形成了萬物有靈論。[4]在泰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神靈無處不在。羅睺崇拜正是這種觀念的延伸。泰國人認為羅睺能夠吞食日月造成日食和月食,它本身具有強大的法力,并且羅睺是不死之身,由此對其產(chǎn)生崇拜感和敬畏感,希望從它那里得到庇佑和幫助,使自己躲過諸多是非,并且逢兇化吉,以實現(xiàn)無病無災的愿望,并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幸運和順利。
隨著宗教意識的日漸發(fā)展,人們對羅睺的崇拜也日漸濃郁。人們會定期舉行祭祀活動,以香、蠟燭、酒、食物、糕點等祭品祭祀之,并念誦圣經(jīng),以表達對其的崇敬之情,求其保佑,幫助實現(xiàn)愿望。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泰國人對神靈的崇拜以及萬物有靈的觀念。
(二)宗教信仰的相互融合
東南亞地區(qū)由于長期處于原始社會的狀態(tài),在廣大內(nèi)陸地區(qū)除了受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以及印度婆羅門教影響之外,很少受到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南傳上座部佛教是泰國的國教,在當今泰國人的生活中,在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婆羅門教的同時仍然還存在著對原始文化的信仰,他們?nèi)咧g是共同存在、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羅睺來源于印度史詩,在印度婆羅門教傳入泰國的過程中被傳播到了泰國,并對泰國的文學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婆羅門教傳入以后,泰國人將婆羅門教故事中出現(xiàn)的人物和事物增添到了泰國神話里,與泰國原始的神話故事結(jié)合在一起。此外,羅睺像在泰國大多出現(xiàn)在佛寺,大部分人們也會去寺廟里祭祀羅睺,向羅睺祈求保佑,將婆羅門教人物供奉在佛教場所,并在佛教場所里進行原始宗教活動,這些都體現(xiàn)了泰國原始文化信仰與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以及婆羅門教文化的共同融合。
【參考文獻】
[1] 朱曉珂.羅睺、計都圖像研究:從印度到中國[D].北京: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
[2] 刀承華.泰國泰人地方保護神崇拜初探[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3] 王士錄.婆羅門教在古代東南亞的傳播[J].東南亞南亞研究,1988.
[4] 李俊.泰國《香發(fā)女》故事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學,2017.
作者簡介:孫睿(1995-),女,漢族,云南文山人,云南民族大學南亞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2017級亞非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泰國文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