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富貴
中國人有“逢五一小慶,逢十必大慶”的傳統(tǒng)習俗。時值《國際人才交流》雜志創(chuàng)刊30周年之際,當然也該大慶一番。說到我跟她的緣分,要從她創(chuàng)刊面世算起,至今同她的刊齡一樣,整整30年了。這期間,我既是她的忠實讀者,也是酷愛為她撰稿的作者,在這個大喜的日子里,總該寫點什么,算是我送給她的一個“賀禮”。
時間撥回到1989年,恰逢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11周年。此期正值《國際人才交流》雜志正式創(chuàng)刊,機緣巧合我與她用“以文會友”的方式結識。而今,屈指算來,已經整整30個年頭了。時至當下《國際人才交流》雜志這個名字,在中國知識界和外國在華專家領域,可謂家喻戶曉,盡人皆知。尤其是她所創(chuàng)建的眾多欄目及內容是中外專家學者所關注的,更是聲名遠播??梢哉f她自創(chuàng)刊伊始,便受到中外專家學者國際友人的矚目和熱烈歡迎。
時光流逝,斗轉星移,還記得《國際人才交流》剛誕生時那張嬌嫩的面孔,彈指一揮間,眼看著她就要歡慶自己的30歲生日了。令人欣慰的,是這棵生命力強大的幼苗,在中國改革開放春光明媚的氣溫土壤孕育下,在國家政策方針的指引扶持下,在中外專家學者、編輯人員和廣大讀者作者的關懷哺乳下,一直在健康茁壯地成長、朝氣蓬勃,蒸蒸日上、英姿煥發(fā)。
真可謂,當年羽毛未豐、稚鳥試飛的丑小鴨,如今已變成羽毛豐滿、志在九霄的白天鵝了。
我作為《國際人才交流》雜志的忠實讀者和作者,曾應邀為這本雜志撰稿,并在該雜志上發(fā)表過30多篇文章如《中國專家在科威特滅火紀實》《我國對阿援助中的醫(yī)療隊》《克里木:將巴勒斯坦美味咖啡帶到北京》等。
除了我發(fā)表的文章之外,雜志中刊登的文章如《達爾文對我的影響》《中國如何消除“效率鴻溝”》等,將視角聚焦歐美及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剖析它們在移民、留學生、引進海外人才等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及由此構架起來的國家人才戰(zhàn)略,以期借鑒先進之處,在我國建立起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交流機制。
而今,30年時間已經過去,每每提及這本雜志,我立刻會聯想起它刊登過的那些引人入勝的文章以及專家故事,從而喚起我對這本曾在中國期刊史和中外國際人才交流史上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先行者的美好回憶。
人到中年,三十而立??镏寥?,正值青春期?!秶H人才交流》雜志也是如此。她由小到大,從幼年到青年,一天天成長起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取得今日成就,是辛勤努力的結果,值得慶賀。作為陪伴她走過30年歷程的忠實讀者與作者,我深信,第二個30年一定會比第一個30年更美好、更精彩!
30歲的《國際人才交流》雜志辛勤耕耘,內容豐富、立論公允、放眼世界、成果豐碩。在國際友人、外國專家、資深學者和年輕才俊中間獲得良好反響。憑借她設立的封面故事、圖片故事、引才引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我的中國故事等欄目和刊發(fā)的研究心得、課題成果、經驗之談、名人專訪而聲望遠播,遐邇聞名,成為各界讀者的良師益友,享譽在華外國專家界。
要列舉她的成績,我覺得,首先是對于中外友好關系的歷史回顧與現代傳播。在這方面她確實辦得堆云疊翠,頗有特色。
其次是有組織、有計劃地適時根據國家大政方針政策走向開設專欄、連續(xù)刊登系列專題,對已故外國專家、學者、名人的緬懷與紀念文章,等等。
還有就是緊緊圍繞中外國際問題,尤其是重點熱門話題,及時發(fā)表廣大讀者所矚目的報道與研究,體現了雜志編輯在信息網絡時代對形勢發(fā)展的敏銳感、責任感,使自己的步伐與時代同步,與日新月異的變化適應合拍。
此外,她通過充實固有欄目、增加新辟窗口、改進編排技術、提高印刷質量等方面的努力及其良好效果,都足以說明和體現她在中外專家友好交流領域,有迎接機遇與挑戰(zhàn)的準備,有拼搏向上的力量和信心。
30年來,她的選題越來越廣泛,追隨時代潮流,她的研究趨勢,正朝著全方位、多層次、深領域、高質量的方向前進。截至2018年第12期,她已正式出版343期,刊發(fā)文章超過1萬篇。把這幾百本雜志匯集在一起,洋洋大觀,不就相當于一部反映中外專家學者友好往來、交流互鑒知識的大百科全書嗎?
“最是書刊能致遠,最是學問潤后生?!痹谥袊芯客鈬聞盏膶<摇W者隊伍龐大,人數繁多,同樣在中國從事科研、學術、文教、醫(yī)療衛(wèi)生、傳媒、環(huán)保、經貿、人才交流等領域工作的外國專家也大有人在。30載春秋,《國際人才交流》雜志成為幫助國人認識外國專家和國際友人的一個窗口,成為外國專家學者與中國專家學者進行互學互鑒交流經驗的園地與溝通平臺。
記得有位大學教授這樣比喻:“《國際人才交流》雜志,是一份特別好的雜志,她是沒有課桌的課堂,沒有圍墻的學府。里面講課的老師往往有的是讀者未曾謀面卻慕名已久的外國專家、學者和教授;它比真實的課堂要優(yōu)越得多,方便得多。因為你可以不受時間、資金和地域的限制,自己挑選老師,自己選修課程,任選一位喜歡的老師為你隨時授課?!?/p>
如此說來,《國際人才交流》雜志在編者、作者和讀者之間,搭建起一個沒有圍墻的課堂,一座傳播知識與增進友誼、互學互鑒的文化殿堂。既是外國在華專家、學者發(fā)表獲獎感言的平臺,亦是交流研究成果、學習心得、互學互鑒、辛勤耕耘的園地,外國專家在中國的第二故鄉(xiāng)。
30年來,《國際人才交流》雜志之所以能夠蓬勃發(fā)展,與時俱進,除了本文開頭所述的方針政策、氣溫土壤、眾志成城等天時、地利、人和因素外,我以為還有必要強調編輯部領導和全體人員的辛勤耕耘。
《國際人才交流》是雜志。我從一開始就十分欽佩當年創(chuàng)辦這份雜志的勇氣和魄力。因為我深知,要辦雜志的確不易,要辦好,更加不易?!稗k雜志,開始是人辦雜志,到后來,則是雜志辦人!”
30年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編輯部30年的默默耕耘,意味著他們寒來暑往一萬多個日夜的無私奉獻。正是這個群體長期以來的不懈努力與追求,30年來的打拼、奮斗與鍥而不舍,才真正做到了“金石可鏤”,才使這本雜志擁有了她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和今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