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棋培(銅陵學院)
通過對傳統(tǒng)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學習到傳統(tǒng)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知識,也可以學習到二者之間的共同點以及不同點,從而幫助投資者降低投資風險,使投資者通過理性的投資來獲得一定收益。通過對風險進行管理,進而推動金融學的不斷發(fā)展,幫助中國市場經(jīng)濟得到穩(wěn)定。
傳統(tǒng)金融學風險管理是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分析金融風險和金融管理方法從而利用相關知識繪制模型,從而通過該模型將金融風險進行評估。在這種金融模式中,常常認為市場競爭等情況不會影響價格變動,單純的將決定資產(chǎn)風險的原因歸結為人為因素。另外,傳統(tǒng)金融學常常將人類在投資過程中遇到的風險忽視掉,即希望投資者可以在投資中獲得巨大利益,又不希望投資者在投資中承擔巨大風險,從而使投資者獲得利益。因此,這種投資行為忽視了市場價格的變動所產(chǎn)生的風險,無法對風險進行正確反饋,并通過假說來分析傳統(tǒng)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從而提高對金融市場的期望。
行為金融學是由傳統(tǒng)金融學通過演變而形成,通過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提供的計算方法、市場數(shù)據(jù)等信息進行分析,從而演變成行為金融學。在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中,常常融入人的感情,通過人類的思想情感來影響風險管理措施,從二十世紀開始,由于心理學家逐漸滲透在金融市場中,通過分析投資者的心理狀況與金融投資的關系,從而推動風險管理的發(fā)展。在我國正式加入世貿(mào)組織開始,傳統(tǒng)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已經(jīng)無法滿足市場需要,這種理論很容易出現(xiàn)金融投資異常等問題的出現(xiàn)。因此,為了解決投資異常等問題,幫助投資者將金融投資合理化,幫助投資者合理規(guī)避投資異常問題,可以通過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學習得到實現(xiàn),也可以推動行為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的發(fā)展。
首先,二者都是以投資者為研究主體,幫助投資者正確規(guī)避投資問題,從而降低投資風險。傳統(tǒng)金融學可以通過分析金融風險和金融管理方法從而利用相關知識繪制模型,從而通過該模型將金融風險進行評估。例如,通過不同金融企業(yè)所存在的金融風險的高低,在對這些企業(yè)進行投資時可以給與投資者更直觀的感受。對風險高的企業(yè)進行投資時往往要承受更大的投資風險,但是所獲得的收獲也與所承擔的投資風險相對應,反之,對風險低的企業(yè)進行投資時就無須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但所產(chǎn)生的收獲也隨之下降。因此,通過傳統(tǒng)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可以幫助投資者選擇合適的投資企業(yè),避免因盲目投資導致自身的嚴重損失。在行為金融學中,人們通過研究投資人的心理情況,幫助投資人理性分析不同企業(yè)的投資效益,從客觀的角度給予投資人一些投資幫助。因此,二者的存在都可以幫助投資人進行理性投資,從而避免盲目投資的情況出現(xiàn)。在金融風險管理理論的知識學習中,需要將理論與實際生活密切結合,從而幫助人們接受風險管理理論知識,從而降低投資風險。
其次,二者都是以我國市場經(jīng)濟為研究對象,建立完整的金融行業(yè)發(fā)展宏圖,通過探索市場投資中所存在的風險并進行分析,從而幫助人們合理的進行投資。在對投資風險進行整理歸類后,通過特定的投資假想,從而理性分析金融風險。在對不同的金融投資模型進行分析后,使投資者通過模型來降低自身的投資風險,進而推動金融行業(yè)發(fā)展。
最后,二者都是以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為目標而存在的。通過部分投資案例進行分析,幫助投資者理性分析投資成功與投資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從而將二者結合為一套完整的投資體系以供人們參考學習。在這套體系中能夠將風險管理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幫助人們對金融風險進行有效評估,降低因盲目投資而造成的經(jīng)濟損失。另外,二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為目的從而將風險管理理論知識進行補償,幫助人們進行正確的風險評估。
首先,二者的研究理論不同。行為金融學更加注重研究投資人的投資過程的心理狀態(tài),通過對不同投資心理進行分析,如投資者從眾心理等,使得投資者可以有效管理自身投資情緒,幫助投資者降低投資風險。而傳統(tǒng)金融學則更相信市場是正確的,在這種金融模式中,常常認為市場競爭等情況是影響價格變動的根本原因,單純的將決定資產(chǎn)風險的原因歸結為人為因素。在價值變動的過程中二者對價值變動的觀點也是不同的,前者更希望價值等于價格,從而降低投資風險,而后者更希望價格以價值為基礎存在漲跌形式,從而在這種形式中獲利。人們通過對投資進行理性分析,從而在投資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因此,行為金融學比傳統(tǒng)金融學更加注重人們的理性投資的培養(yǎng),使得投資風險得到降低。
其次,二者的研究思想不同。傳統(tǒng)金融學常常將風險管理理論設定的比實際風險要高出許多,從而幫助人們更好的規(guī)避風險。在投資中常常通過假想來設定預期的結果,希望可以通過理想的假想的結果來獲得更大的利益,從而導致實際利益遠超出投資人的預期目的的結果出現(xiàn)。而行為金融學則通過對人們投資心理的研究等來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金融風險管理,從而使人們在投資中獲得更多利益。
最后,二者所設定的風險管理理論模型存在差異。傳統(tǒng)金融學風險管理理論模型中的投資者常常是不理智的,他們在投資時會因為市場價格的變動從而導致自身錯誤的分析,進而導致較大的投資風險產(chǎn)生。在對市場中的投資信息進行分析時通常不夠徹底,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投資知識不足,使投資者不能進行理性的投資。而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就可以幫助投資者對投資項目進行理性分析,從而有效較低投資風險。
行為金融學主要是通過分析投資者的心理狀況為對象,通過結合市場投資案例從而形成更適合投資者的知識體系,幫助投資者有效降低投資風險。投資者根據(jù)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知識,能夠有效改善自身的投資手段,進而使自身通過投資獲得一定的利益。相反,投資者如果單純利用傳統(tǒng)金融學知識進行投資,往往因市場經(jīng)濟的波動導致自身投資失利,從而提高了投資的風險。因此,行為金融學和傳統(tǒng)金融學都需要人們學習,在學習中也需要將二者緊密聯(lián)系,并學習其積極之處。
綜上所述,傳統(tǒng)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并不完全互斥,在一定條件下投資者既需要傳統(tǒng)金融學的知識也需要行為金融學的投資技巧,從而幫助投資者可以有效降低投資風險,從而使投資者從中獲得一定利益。因此,要求傳統(tǒng)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的風險管理理論需要相互滲透,從而彌補自身不足之處,幫助二者形成完整的投資體系。